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试图理解人类自身的努力中,各个领域的聪明才智之辈众说纷纭。哲学家争论人性的善恶;经济学家提出了理性人和无形之手的概念;心理学家在意识、潜意识以及行为习得上着手;人类学家希望能从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窥到人类行为的缘由;接下来最让人感到兴致盎然的是,动物学家从动物着手,对应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种种行为习俗,这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德斯蒙斯·莫里斯的《裸猿》和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弗朗斯·德瓦尔的《猿形毕露:从猩猩看人类的权力、暴力、爱与性》也属于此列。
同样是希望借助对同人类相近的猿类的研究,来对照和映射人类自身的行为,《猿形毕露》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弗朗斯·德瓦尔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猿类。在这两种猿类中,黑猩猩“贪求权力又残暴凶猛”,而巴诺布猿“爱好和平又注重情欲”,“恰好形成强烈对比”。
人类在17世纪就发现了黑猩猩。黑猩猩社区内阶级体系分明,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黑猩猩也是人类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中的常见角色,象征着聪明、强壮和暴力,能够对人类形成伤害。最新的电影作品是《人猿星球》。
巴诺布猿则直到20世纪才被人类发现,并当做一种专门的猿类进行研究。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弗朗斯·德瓦尔就讲了一个关于巴诺布猿的温馨故事。在英国一家动物园中,一只名叫库妮的巴诺布猿看到一只鸟撞在了圈养区的玻璃上。库妮先是过去试图捧着小鸟帮助它飞行,随后在看到小鸟已经筋疲力尽后,它在旁边守护着小鸟免于其他动物的侵扰,直到可以自行飞走。弗朗斯·德瓦尔看到的巴诺布猿的社群,由母性主导,每次分配食物之前,巴诺布猿们会先享受一番鱼水之欢,然后由年长母猿取走最佳食物。同类之间并非没有争执,但是很容易就会从争吵转变为欢爱—是真正的肉体上的欢爱。
他观察的另一个黑猩猩社群则相反,“我们面对的是黑猩猩社会中永无止境的雄性权力政治。雄性黑猩猩的争斗最终也是为了抢夺母猿,也就是说人类这两个最近亲的基本差异,只不过是一者以权力处理性问题,另一者则以性处理权力问题。”
“黑猩猩非常善于拉帮结派,因此领导者必须拥有盟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获得社群的认同。要保有领导地位,一方面必须强力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却也必须讨好支持者,同时避免大规模叛乱。这种现象听起来颇为熟悉,因为人类的政治运作也是如此……观察猿类迫使我放开心胸,不再把权力关系视为邪恶,而是单纯深植于动物本性中的特质。”弗朗斯·德瓦尔写道。
同一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会为了争夺食物与性而大打出手,不同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也经常爆发战争。黑猩猩研究的权威珍妮·古道尔说,不同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之间的冲突,是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刻意杀害行为,是有意图的谋杀,而不是社群内黑猩猩间攻击带来的附属效果。“在这种攻击行动中,攻击者的行为就像捕杀猎物一样,犹如这些敌人不是自己的同类,其中一个攻击者可能会把受害者压制在地上(坐在它头上,抓住它的双腿),任由其他攻击者又咬又打又捶。它们会扭断肢体,扯出气管,拔掉指甲,甚至啜饮伤口上涌出的鲜血,直到受害者不再挣扎才停手。有些观察报告指出,攻击者会在几星期后回到屠杀现场,检查自己攻击行动的结果。”
毫无疑问,这也会让人想起人类的战争:经过精心策划的暴力行为,毫不考虑施暴对象是自己的同类。
巴诺布猿则是另一种类型。弗朗斯·德瓦尔观察了多达30例以上的社群交流现象,发现不同性别的巴诺布猿一般都以友善的态度进行性接触。双性恋的巴诺布猿要爱不要战争。德瓦尔描述了自己看过的一部巴诺布猿纪录片,“这些猿类先是凶猛地彼此追逐,又吼又叫,但完全没有身体接触。然后,不同社群的母猿渐渐开始互相摩擦生殖器,甚至还梳理彼此的毛发。与此同时,它们的子女则和同龄的同伴玩耍打滚。即便是公猿,后来也短暂摩擦了彼此的阴囊。”它们拥有很强的缔造和平的能力,也很会享受生活和性爱。
“从巴诺布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群如何发展出和平的关系。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们……人类社群之间的关系,坏的一面比黑猩猩还糟,好的一面又比巴诺布猿更好。”弗朗斯·德瓦尔说。
他感慨说:“巴诺布猿并不符合我们对人性的既定概念。有时我不禁想象,如果当初我们先发现巴诺布猿,黑猩猩则是后来才发现的或是根本不曾发现,结果将会如何?关于人类演化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以暴力、战争与雄性支配现象为主,而是围绕着性生活、同理心、关怀与合作等议题。人类的知识学术将会呈现多么不同的样貌!”
基于对“杀人猿”黑猩猩的判断,人们总是认为人类可能正是如此,身上流淌着暴力、自私的血液。显然弗朗斯·德瓦尔并不认同人性本恶的说法,也不认同霍布斯在《利维坦》中的描述,即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人类社会会陷入每个人与每个人为敌的状态。他指责那些借用黑猩猩来描述人类的书籍作者:“这些作者深谙耸动之道,把我们带入自私自利的霍布斯式世界,称一般人展现出慷慨的行为只是为了欺骗别人。在这种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什么叫爱,而同情心根本不存在,善良更只是幻象。
生物学家迈克尔·吉塞林最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就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观点:抓破利他主义者的皮,流出的必然是伪君子的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黑暗可怕的世界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完全不同于我们在其中欢笑、哭泣、做爱、生育的真实世界。”
“古老的罗马谚语‘人对人是狼’,精准捕捉了这种反社会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存在于法律、经济学和政治学中。问题不只在于这个谚语扭曲了人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也侮辱了动物王国里最爱好群居也最忠心的一种合作动物—由于其忠心程度之高,我们的祖先因此明智地驯化了它们……如果一只狼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久之后就只能自己独自抓老鼠吃了。”弗朗斯·德瓦尔气呼呼地说。
如果说他反对的那些作者是在借用动物来证明人性本来的自私残暴;那么弗朗斯·德瓦尔则是在努力借用动物证明人性中存在合作与善良的成分。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弗兰斯·德瓦尔试图证明,动物也有同理心。在他举的一个试验例子中,他指出猴子宁肯自己挨饿,也不愿因为自己去拿食物而造成别人的痛苦,“在这些研究里,比较可信的解释不是动物关心其他个体的福祉,而是自己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痛苦。”
他最终的结论是,人性中同时存在着黑猩猩和巴诺布猿,“如果黑猩猩代表我们的魔鬼面貌,巴诺布猿必然是我们天使般的那一面”,“人类刻意的残暴行为更甚于黑猩猩,但同理心又比巴诺布猿强烈,因此我们是最两极化的猿类。”在人类身上,同时存在着同理心的仁慈与竞争性的残酷、自私的动机和道德的原则。
“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内在冲突最严重的一种动物。人类能够大规模摧残自然环境和自己的同类,但人类同理心和爱心的深厚广博却又前所未见。”至于究竟让哪种猿性占据上风,主导人性,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想要如何看待自身。
同样是希望借助对同人类相近的猿类的研究,来对照和映射人类自身的行为,《猿形毕露》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弗朗斯·德瓦尔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猿类。在这两种猿类中,黑猩猩“贪求权力又残暴凶猛”,而巴诺布猿“爱好和平又注重情欲”,“恰好形成强烈对比”。
人类在17世纪就发现了黑猩猩。黑猩猩社区内阶级体系分明,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黑猩猩也是人类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中的常见角色,象征着聪明、强壮和暴力,能够对人类形成伤害。最新的电影作品是《人猿星球》。
巴诺布猿则直到20世纪才被人类发现,并当做一种专门的猿类进行研究。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弗朗斯·德瓦尔就讲了一个关于巴诺布猿的温馨故事。在英国一家动物园中,一只名叫库妮的巴诺布猿看到一只鸟撞在了圈养区的玻璃上。库妮先是过去试图捧着小鸟帮助它飞行,随后在看到小鸟已经筋疲力尽后,它在旁边守护着小鸟免于其他动物的侵扰,直到可以自行飞走。弗朗斯·德瓦尔看到的巴诺布猿的社群,由母性主导,每次分配食物之前,巴诺布猿们会先享受一番鱼水之欢,然后由年长母猿取走最佳食物。同类之间并非没有争执,但是很容易就会从争吵转变为欢爱—是真正的肉体上的欢爱。
他观察的另一个黑猩猩社群则相反,“我们面对的是黑猩猩社会中永无止境的雄性权力政治。雄性黑猩猩的争斗最终也是为了抢夺母猿,也就是说人类这两个最近亲的基本差异,只不过是一者以权力处理性问题,另一者则以性处理权力问题。”
“黑猩猩非常善于拉帮结派,因此领导者必须拥有盟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获得社群的认同。要保有领导地位,一方面必须强力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却也必须讨好支持者,同时避免大规模叛乱。这种现象听起来颇为熟悉,因为人类的政治运作也是如此……观察猿类迫使我放开心胸,不再把权力关系视为邪恶,而是单纯深植于动物本性中的特质。”弗朗斯·德瓦尔写道。
同一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会为了争夺食物与性而大打出手,不同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也经常爆发战争。黑猩猩研究的权威珍妮·古道尔说,不同社群之间的黑猩猩之间的冲突,是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刻意杀害行为,是有意图的谋杀,而不是社群内黑猩猩间攻击带来的附属效果。“在这种攻击行动中,攻击者的行为就像捕杀猎物一样,犹如这些敌人不是自己的同类,其中一个攻击者可能会把受害者压制在地上(坐在它头上,抓住它的双腿),任由其他攻击者又咬又打又捶。它们会扭断肢体,扯出气管,拔掉指甲,甚至啜饮伤口上涌出的鲜血,直到受害者不再挣扎才停手。有些观察报告指出,攻击者会在几星期后回到屠杀现场,检查自己攻击行动的结果。”
毫无疑问,这也会让人想起人类的战争:经过精心策划的暴力行为,毫不考虑施暴对象是自己的同类。
巴诺布猿则是另一种类型。弗朗斯·德瓦尔观察了多达30例以上的社群交流现象,发现不同性别的巴诺布猿一般都以友善的态度进行性接触。双性恋的巴诺布猿要爱不要战争。德瓦尔描述了自己看过的一部巴诺布猿纪录片,“这些猿类先是凶猛地彼此追逐,又吼又叫,但完全没有身体接触。然后,不同社群的母猿渐渐开始互相摩擦生殖器,甚至还梳理彼此的毛发。与此同时,它们的子女则和同龄的同伴玩耍打滚。即便是公猿,后来也短暂摩擦了彼此的阴囊。”它们拥有很强的缔造和平的能力,也很会享受生活和性爱。
“从巴诺布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群如何发展出和平的关系。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我们……人类社群之间的关系,坏的一面比黑猩猩还糟,好的一面又比巴诺布猿更好。”弗朗斯·德瓦尔说。
他感慨说:“巴诺布猿并不符合我们对人性的既定概念。有时我不禁想象,如果当初我们先发现巴诺布猿,黑猩猩则是后来才发现的或是根本不曾发现,结果将会如何?关于人类演化的讨论,也许就不会以暴力、战争与雄性支配现象为主,而是围绕着性生活、同理心、关怀与合作等议题。人类的知识学术将会呈现多么不同的样貌!”
基于对“杀人猿”黑猩猩的判断,人们总是认为人类可能正是如此,身上流淌着暴力、自私的血液。显然弗朗斯·德瓦尔并不认同人性本恶的说法,也不认同霍布斯在《利维坦》中的描述,即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人类社会会陷入每个人与每个人为敌的状态。他指责那些借用黑猩猩来描述人类的书籍作者:“这些作者深谙耸动之道,把我们带入自私自利的霍布斯式世界,称一般人展现出慷慨的行为只是为了欺骗别人。在这种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什么叫爱,而同情心根本不存在,善良更只是幻象。
生物学家迈克尔·吉塞林最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就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观点:抓破利他主义者的皮,流出的必然是伪君子的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黑暗可怕的世界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完全不同于我们在其中欢笑、哭泣、做爱、生育的真实世界。”
“古老的罗马谚语‘人对人是狼’,精准捕捉了这种反社会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存在于法律、经济学和政治学中。问题不只在于这个谚语扭曲了人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也侮辱了动物王国里最爱好群居也最忠心的一种合作动物—由于其忠心程度之高,我们的祖先因此明智地驯化了它们……如果一只狼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久之后就只能自己独自抓老鼠吃了。”弗朗斯·德瓦尔气呼呼地说。
如果说他反对的那些作者是在借用动物来证明人性本来的自私残暴;那么弗朗斯·德瓦尔则是在努力借用动物证明人性中存在合作与善良的成分。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弗兰斯·德瓦尔试图证明,动物也有同理心。在他举的一个试验例子中,他指出猴子宁肯自己挨饿,也不愿因为自己去拿食物而造成别人的痛苦,“在这些研究里,比较可信的解释不是动物关心其他个体的福祉,而是自己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感到痛苦。”
他最终的结论是,人性中同时存在着黑猩猩和巴诺布猿,“如果黑猩猩代表我们的魔鬼面貌,巴诺布猿必然是我们天使般的那一面”,“人类刻意的残暴行为更甚于黑猩猩,但同理心又比巴诺布猿强烈,因此我们是最两极化的猿类。”在人类身上,同时存在着同理心的仁慈与竞争性的残酷、自私的动机和道德的原则。
“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内在冲突最严重的一种动物。人类能够大规模摧残自然环境和自己的同类,但人类同理心和爱心的深厚广博却又前所未见。”至于究竟让哪种猿性占据上风,主导人性,归根结底其实是我们想要如何看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