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历来被人称赏。但在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时,对山容水态之景、楼台的雄壮之势的描写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其二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粤教版选修二第13课)虽“峦”、“台”对象不同,“流”、“翔”动态各异,但却能同显其妙,写出了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雄伟气势。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说的是:重叠的山高耸翠绿,向上直插高空,楼阁凌空欲飞,阁道鲜艳得仿佛要滴下来,下视看不见地面。而“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说的是:上有层台碧瓦,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峦”也罢,“台”也罢,写的都是静景。“流”即“流动”,“流丹”就是“流动的红色”,“飞阁流丹”就是“阁道上的丹彩鲜艳欲流”。而“翔”即是“像张开翅膀”,“翔丹”就是“像张开红色的翅膀”,“飞阁翔丹”就是“红色的阁道就像大鸟张开红色的翅膀似地在空中盘旋”。两个版本虽有不同,但都是从楼阁的高度这个角度来写眼前的四周美景,为后文极目远眺留下了伏笔。
总之,不管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还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它们都是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写出了危楼高耸的壮丽:层峦(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下视无地。文章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楼阁之高,以视角的变化(一俯一仰)写上下相映成趣之景,以色彩变化(由“耸翠”而“流丹”)表现上下浑成之美。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说的是:重叠的山高耸翠绿,向上直插高空,楼阁凌空欲飞,阁道鲜艳得仿佛要滴下来,下视看不见地面。而“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说的是:上有层台碧瓦,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峦”也罢,“台”也罢,写的都是静景。“流”即“流动”,“流丹”就是“流动的红色”,“飞阁流丹”就是“阁道上的丹彩鲜艳欲流”。而“翔”即是“像张开翅膀”,“翔丹”就是“像张开红色的翅膀”,“飞阁翔丹”就是“红色的阁道就像大鸟张开红色的翅膀似地在空中盘旋”。两个版本虽有不同,但都是从楼阁的高度这个角度来写眼前的四周美景,为后文极目远眺留下了伏笔。
总之,不管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还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它们都是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写出了危楼高耸的壮丽:层峦(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下视无地。文章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楼阁之高,以视角的变化(一俯一仰)写上下相映成趣之景,以色彩变化(由“耸翠”而“流丹”)表现上下浑成之美。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