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老师都觉得课程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落实。笔者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学物理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在物理学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在能源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风驱动船航行,在1900年前就发明了水力发电机,比如水磨;在光学方面,约2400年前就有小孔成像实验的记载;在磁学方面。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在光的本性研究方面,我国青年科学家马祖光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激光新光谱区;1989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装置正式建成并调试出光;二十年代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与康普顿合作研究近代物理中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故康普顿效应也称为“康吴效应”,等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若能不失时机地结合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取得很好效果。例如在高中物理讲到导体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应介绍有关超导体的知识以及我国在超导方面的研究情况:1989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零电阻温度为123k的掺锑铋系材料。超导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可能象半导体那样导致一场新的工业和技术革命。又如在能量和能量守恒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第1号机组现已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6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工程已经创造出一年内装机420万千瓦、连续投产6台70万千瓦的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已经全部投产的三峡6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小时可生产352万千瓦时电力。在机组投产的第一年,三峡首批机组的实际发电能力已经超过了二滩电站和葛洲坝电站,成为国内装机容量最大、发电能力最强的电站。
3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若能选编一些有关科学技术成果为内容的习题,通过对习题的分析讲解,将会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高中物理“原子和原子核”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一道习题: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试计算一对正负电子对撞时能释放多少能量?分析求解时应告诉学生:正负电子对撞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后在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曾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轰动,许多享有盛誉的高能物理学家都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成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伟大进步。很明显,象这样的习题教学,是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 在物理专题讲座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优秀物理学家。例如在高中物理中讲到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时,可开设《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专题讲座: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3天后,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九天,开始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
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不仅同时将三人送上九天,而且还进行了出舱活动、释放伴星及系列科研行动,为以后建立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这些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又能展示我们祖国的伟大形象,使学生为此而骄傲和自豪,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关键词中学物理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在物理学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如在能源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风驱动船航行,在1900年前就发明了水力发电机,比如水磨;在光学方面,约2400年前就有小孔成像实验的记载;在磁学方面。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在光的本性研究方面,我国青年科学家马祖光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激光新光谱区;1989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装置正式建成并调试出光;二十年代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与康普顿合作研究近代物理中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故康普顿效应也称为“康吴效应”,等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若能不失时机地结合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取得很好效果。例如在高中物理讲到导体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时,应介绍有关超导体的知识以及我国在超导方面的研究情况:1989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零电阻温度为123k的掺锑铋系材料。超导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可能象半导体那样导致一场新的工业和技术革命。又如在能量和能量守恒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第1号机组现已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6台机组全部投产。三峡工程已经创造出一年内装机420万千瓦、连续投产6台70万千瓦的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已经全部投产的三峡6台水轮发电机组每小时可生产352万千瓦时电力。在机组投产的第一年,三峡首批机组的实际发电能力已经超过了二滩电站和葛洲坝电站,成为国内装机容量最大、发电能力最强的电站。
3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若能选编一些有关科学技术成果为内容的习题,通过对习题的分析讲解,将会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高中物理“原子和原子核”教学中,可选编这样一道习题: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试计算一对正负电子对撞时能释放多少能量?分析求解时应告诉学生:正负电子对撞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后在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曾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轰动,许多享有盛誉的高能物理学家都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成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伟大进步。很明显,象这样的习题教学,是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 在物理专题讲座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优秀物理学家。例如在高中物理中讲到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时,可开设《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专题讲座: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3天后,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九天,开始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
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不仅同时将三人送上九天,而且还进行了出舱活动、释放伴星及系列科研行动,为以后建立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这些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又能展示我们祖国的伟大形象,使学生为此而骄傲和自豪,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