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多项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将枯燥平淡的数学教学融入生动形象的活动中,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一、课前活动,做好铺垫
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是少不了的重要环节。我校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时,认为《统计》这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原始数据的采集。如果当堂采集数据,一堂课40分钟就会有一大半时间不是用于关键的知识点教学,且相关技能如认真画好图表、认真分析数段关系等教学的效果都会打折扣;如果提供现成的数据,虽然能提高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效率,提高教学容量,却因数据单调而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经讨论,我们决定将部分数据的采集融入课外游戏中,在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的前提下,采集好本课所需的部分数据,为大容量的高效授课做好铺垫。
首先我设计了一份漂亮的个人信息采取卡,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栏目,卡面是喜羊羊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背面是本班的课程表和一两句激励的语言,学生们爱不释手,喜笑颜开,然后提供两台体检秤,在门上用双面胶贴好有标尺刻度的竖条,老师只要求看谁填得最好,看哪个组填得最认真。结果到周三就完成了任务,本人将以上信息内容在教室里填到电脑上,引来不少同学围观,还有几个同学做了“志愿者”,主动帮我报数据。最后,我将全班的数据清单贴在教室前,同学们都争相观看,可能是在将自己的数据与别人的做比较。这样,我轻而易举地将课堂上要花的时间无形地转移到活动中,为本节课的高效打好基础。当然,数据采集的过程我都没有提醒这是本课需要的数据,以保持授课的新鲜感。
二、课堂活动,竞争合作
课堂教学是授课的主阵地,如何把握课堂节奏是教师执教艺术和水平的体现。除了有效过渡外,本课基本采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将活动贯穿于课堂始终,寓教于乐,轻松完成授课任务。
“你还记得一年级时的身高和体重吗?”这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学生们实际上并不记得一年级时的体重和身高数据,但由于前几天亲自测量了身高和体重,所以估计得也不会相差太远,个别将身高“米和厘米”以及体重“克和千克”弄反了,引得大家忍不住大笑,如30克的人被说成比一杯水还轻,110米的人被说成比姚明高很多倍的“巨人”,发言的人做个鬼脸,哄笑的人善意地反驳,嘻笑中老师将准备好的数据呈现出来,每个人都自然接纳了老师提供的数据,并将数据填在老师准备好的身高和体重两个表格中,各组长在讲台前报告本组数据所在的数据段,就自然而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第一阶段的教学。
今年你的身高和体重是多少,你知道吗?由于前两天刚测量,学生回答的积极性高涨,准确率几乎百分之百,课堂气氛热烈。老师要求学生根据上阶段的统计方法,自行设计合理的统计表,并帮助老师进行统计,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每个组都动了起来,很快,本课主体授课内容——统计,在学生的活动中轻松地完成了。
接下来便是本题的拓展,看到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经过讨论和总结,大家都明白要多锻炼身体,不挑食,要减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使本课主要内容圆满完成。
第三阶段是统计应用,本人结合本校的“弯腰行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教学,由于发生在每个学生身边,所以自然而亲切。
“弯腰行动”是本校德育处组织的捡拾垃圾做好事的德育活动,本人要求学生将做好事的记录拿出来与小组分享,同学们热情高涨,都为自己做的好事而骄傲,在进行生动的德育的同时轻松完成了捡拾垃圾的分类统计。
“第二课堂”是我校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而成立的各种课外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大部分都参与其中,有的参与画画,有的参与舞蹈,有的参加篮球,有的打乒乓球……老师出示表格,点四个学生在台前为全班统计,统计后对学生的喜爱进行了分析,并大力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激励的效果。
在统计技能中,除第一阶段统计表(学生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和身高)为老师提供的模板外,其他统计表格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看谁的表格做得好,看谁的统计更准确,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技能,在活动中既互相竞争,又加强了合作意识。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授课结束,但活动并没有结束,为了巩固统计知识,我安排学生制成垃圾捡拾表,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做好事,并记录下来,每周全班一统计,将德育融入数学活动中,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相机利用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操作才能,使学生手脑并用,融会贯通,德育智育相结合,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前活动,做好铺垫
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是少不了的重要环节。我校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时,认为《统计》这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原始数据的采集。如果当堂采集数据,一堂课40分钟就会有一大半时间不是用于关键的知识点教学,且相关技能如认真画好图表、认真分析数段关系等教学的效果都会打折扣;如果提供现成的数据,虽然能提高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效率,提高教学容量,却因数据单调而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经讨论,我们决定将部分数据的采集融入课外游戏中,在不影响学生课间休息的前提下,采集好本课所需的部分数据,为大容量的高效授课做好铺垫。
首先我设计了一份漂亮的个人信息采取卡,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栏目,卡面是喜羊羊等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背面是本班的课程表和一两句激励的语言,学生们爱不释手,喜笑颜开,然后提供两台体检秤,在门上用双面胶贴好有标尺刻度的竖条,老师只要求看谁填得最好,看哪个组填得最认真。结果到周三就完成了任务,本人将以上信息内容在教室里填到电脑上,引来不少同学围观,还有几个同学做了“志愿者”,主动帮我报数据。最后,我将全班的数据清单贴在教室前,同学们都争相观看,可能是在将自己的数据与别人的做比较。这样,我轻而易举地将课堂上要花的时间无形地转移到活动中,为本节课的高效打好基础。当然,数据采集的过程我都没有提醒这是本课需要的数据,以保持授课的新鲜感。
二、课堂活动,竞争合作
课堂教学是授课的主阵地,如何把握课堂节奏是教师执教艺术和水平的体现。除了有效过渡外,本课基本采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的形式,将活动贯穿于课堂始终,寓教于乐,轻松完成授课任务。
“你还记得一年级时的身高和体重吗?”这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学生们实际上并不记得一年级时的体重和身高数据,但由于前几天亲自测量了身高和体重,所以估计得也不会相差太远,个别将身高“米和厘米”以及体重“克和千克”弄反了,引得大家忍不住大笑,如30克的人被说成比一杯水还轻,110米的人被说成比姚明高很多倍的“巨人”,发言的人做个鬼脸,哄笑的人善意地反驳,嘻笑中老师将准备好的数据呈现出来,每个人都自然接纳了老师提供的数据,并将数据填在老师准备好的身高和体重两个表格中,各组长在讲台前报告本组数据所在的数据段,就自然而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第一阶段的教学。
今年你的身高和体重是多少,你知道吗?由于前两天刚测量,学生回答的积极性高涨,准确率几乎百分之百,课堂气氛热烈。老师要求学生根据上阶段的统计方法,自行设计合理的统计表,并帮助老师进行统计,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每个组都动了起来,很快,本课主体授课内容——统计,在学生的活动中轻松地完成了。
接下来便是本题的拓展,看到以上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经过讨论和总结,大家都明白要多锻炼身体,不挑食,要减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使本课主要内容圆满完成。
第三阶段是统计应用,本人结合本校的“弯腰行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教学,由于发生在每个学生身边,所以自然而亲切。
“弯腰行动”是本校德育处组织的捡拾垃圾做好事的德育活动,本人要求学生将做好事的记录拿出来与小组分享,同学们热情高涨,都为自己做的好事而骄傲,在进行生动的德育的同时轻松完成了捡拾垃圾的分类统计。
“第二课堂”是我校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而成立的各种课外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大部分都参与其中,有的参与画画,有的参与舞蹈,有的参加篮球,有的打乒乓球……老师出示表格,点四个学生在台前为全班统计,统计后对学生的喜爱进行了分析,并大力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激励的效果。
在统计技能中,除第一阶段统计表(学生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和身高)为老师提供的模板外,其他统计表格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看谁的表格做得好,看谁的统计更准确,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技能,在活动中既互相竞争,又加强了合作意识。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授课结束,但活动并没有结束,为了巩固统计知识,我安排学生制成垃圾捡拾表,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做好事,并记录下来,每周全班一统计,将德育融入数学活动中,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相机利用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操作才能,使学生手脑并用,融会贯通,德育智育相结合,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