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乏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发力是无用的发力
去年,有个练传统拳的小伙子来找我,跟我探讨“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问题。
小伙子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他和一个练散打的切磋,被人家打了,那人指出他“打起来没有距离感,也不会把握时机”。
小伙子说他以前只重视发力,认为把发力练好了,其它的如什么反应、距离、时机,都是小问题,稍微练练就行。但实战事实教训了他,让他开始思考发力之外的东西,小伙子问我:“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真像那人说的那么重要?还要当成一项功夫来练吗?”
我说:“那人说的没错。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距离感、时机把握——等项功夫的发力,才是有效的发力。”
说起来,不光是武术,所有的对抗性运动,都离不开良好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
这一点很好理解,举足球的例子,比如说传球,如果一个球员说他传球好,但是他传起球来,不是传不到位就是传过了,能叫传球好吗?距离感本身就是传球技术的一部分,传球技术是不能脱离距离感而发挥作用的。
把握时机也是如此,仍以传球为例,倘若你的队友跑到了合适的位置你不传球;或者队友还没有启动往合适的位置跑,你却把球传出去了,这也不算传球好。把球传早了或者传晚了,问题出在没有把握好传球的时机。
武术技击、散打、拳击、乒乓球——等等莫不如是。
咱们再来说武术,如果某一武术家,他说他发力好,但是到了技击中,他却掌握不好距离,拳脚不是打不到位就是打过了,而且他也不擅把握时机,对手出现防守漏洞他却抓不住机会,大家说,他这样的发力能叫好吗?应该叫不擅发力才对。
当然,如果该武术家说,他的发力只能打站着不动的人。我们无话可说,给他鼓掌,挑大拇哥。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距离感和时机把握两项能力上不过关的发力,是无用的发力。
发力不能脱离良好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能力而单独起作用。
如果把发力比做传球,那么,缺乏距离感的发力,活象是不考虑距离远近的传球;而脱离了把握时机的发力,如同不考虑对友跑动情况的乱传球。
不管是什么拳的什么发力,在掌握了基本的发力之后,就要进行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训练。当然还有反应训练、上下肢的协调训练——等等。
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训练无法单独一个人进行
咱们说的“距离感,时机把握”,其实是通俗的叫法,到了运动心理学里,距离感有个术语:距离或深度知觉,而时机把握,与“时间知觉”密切相关(时机把握不完全等同于时间知觉)。
我们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最基本的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比如一个什么都没练过的人跟人打架,他也极少有拳拳落空的时候,他总有一拳能打中对方,为什么?就是他具有基本的距离感。
时间知觉能力也是如此,我们看两个没练过的人打架,混战中如一方脸部疏于防守,他这个漏洞既可能被对方漏过,也可能被对方逮住,一拳打个满脸花,这就是基本的时间知觉在起作用。
但是,这点与生俱来的、未经训练的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对于武术技击还有足球、散打、乒乓球等运动来说,还远远不够。
好在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这两项能力,如同拳法技能一样,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但这个训练——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训练,无法单独一个人进行。道理很简单,比如距离感,因为在技击中你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是时刻变化的,那么你的训练,就要在距离不断变化的实战情境中进行,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出准确的距离判断能力,一个人练习,如何解决距离变化的问题?
时机把握也是这样,要想去把握时机(不管进攻时机还是反击时机),就需要有时机出现,没有时机出现何谈去把握时机?时机是出在对手身上的,由对手暴露给你,而由你去把握——哪怕这个时机是你主动制造出来的,也仍然要由对手暴露给你,再由你去抓这个时机。一个人训练,没有人把进攻或防守的时机暴露给你让你去把握,你怎么进行训练啊?
那么,什么样的训练,能提高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把踢打移动靶与拳脚对抗这两种训练形式结合起来,能非常有效地提高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我们先来说拳脚靶。现在有人用靶子来练发力,可是这靶子,却是固定的,我们不否认踢打固定靶有提高拳脚的力度的功效,但对于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能力,却无济于事,另外固定靶也不能增强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
因为距离感,也就是深度知觉,它在技击中所起的作用就在于“估计客体间的深度距离极其变化情况”(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武术技击要的距离感,是要你去感知“不断变化的距离”,而不是不变的距离。因为在技击中,极少有人会死站在原地,脚不移步,头也死僵着不动,即便对方像根木桩子从头到脚定在你,你自己还可能调整移动呢?就是说,你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总是忽近忽远的,处于变化的状态。
而移动靶——同伴把靶子前后上下左右移动起来,却能适应技击的需要,因为动起来的靶子,对于踢打靶子的人,有了距离的变化。
另外踢打移动靶还有一个好处,可提高反应速度、拳脚发力的动作速度。
踢打移动靶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但是,若只踢打移动靶,不设对抗练习,对距离感的培养仍有欠缺,这是因为移动靶子的人,他移动的距离和移动的速度,往往与技击中的距离变化、速度变化有一些出入,不能完全表现实战中的距离变化和速度变化,同伴可能把靶子移动的过远或过近,在速度上,也可能移动过快或过慢。
对抗训练就不然了,拳脚对抗中的距离变化已经非常接近实战(拳脚对抗本身就是实战的一种形式),能够真实地表现实战中的距离变化,所以它培养出的实战距离感十分真切。
拳脚对抗一定要戴拳套穿护具,否则容易把人打坏。
到对抗训练中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
上面说的是距离感,其实踢打移动靶,对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不过这种有效,是以间接促进为主。为什么是间接的呢?因为把握时机首先离不开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你跟人打起来,搏斗中对方出现了漏洞,你呢,也注意到了,但是你就是反应慢,同时拳脚速度也跟不上,这样你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时机从你面前溜过。
踢打移动靶如我前面所说,恰恰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
快速的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是把握时机的前提,技击中对手暴露出的漏洞(进攻时机或反击时机)往往稍纵即逝,一个能及时抓住漏洞并施以一击的人,必然是一个反应速度、拳脚速度很好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反应速度、拳脚速度可以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划等号,良好的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是把握时机能力的必要前提,却不意味着把握时机的能力可以不练自高。
不过,尽管踢打移动靶因为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速度、拳脚速度,从而有利于促进把握时机的能力,但是,与实战技击需要的时机把握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踢打移动靶,练习者本人不会遭受任何威胁,处于安全状态,而实战技击却是你打对方,对方也打你,甚至是凶暴地拳打脚踢。
只有当对手只躲闪不还击,也就是说对手如同一个移动靶,这时双方的技击才会类似于移动靶训练,可是如此仁慈的对手哪里去找啊?除非你的水平极低,打出的拳脚像挠痒痒,而对方,恰好是个高手,不屑于动手打你。
所以说,有价值的把握时机的训练,不能脱离“对方也打你”这一前提。
就是说,不管你采用何种练习方式,你的训练必须是在“对方也打你”的情景中进行,满足不了“对方也打你”这一要求,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对方也打你”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训练?不言而喻,是对抗训练。
去年,有个练传统拳的小伙子来找我,跟我探讨“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问题。
小伙子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是因为他和一个练散打的切磋,被人家打了,那人指出他“打起来没有距离感,也不会把握时机”。
小伙子说他以前只重视发力,认为把发力练好了,其它的如什么反应、距离、时机,都是小问题,稍微练练就行。但实战事实教训了他,让他开始思考发力之外的东西,小伙子问我:“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真像那人说的那么重要?还要当成一项功夫来练吗?”
我说:“那人说的没错。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距离感、时机把握——等项功夫的发力,才是有效的发力。”
说起来,不光是武术,所有的对抗性运动,都离不开良好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
这一点很好理解,举足球的例子,比如说传球,如果一个球员说他传球好,但是他传起球来,不是传不到位就是传过了,能叫传球好吗?距离感本身就是传球技术的一部分,传球技术是不能脱离距离感而发挥作用的。
把握时机也是如此,仍以传球为例,倘若你的队友跑到了合适的位置你不传球;或者队友还没有启动往合适的位置跑,你却把球传出去了,这也不算传球好。把球传早了或者传晚了,问题出在没有把握好传球的时机。
武术技击、散打、拳击、乒乓球——等等莫不如是。
咱们再来说武术,如果某一武术家,他说他发力好,但是到了技击中,他却掌握不好距离,拳脚不是打不到位就是打过了,而且他也不擅把握时机,对手出现防守漏洞他却抓不住机会,大家说,他这样的发力能叫好吗?应该叫不擅发力才对。
当然,如果该武术家说,他的发力只能打站着不动的人。我们无话可说,给他鼓掌,挑大拇哥。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距离感和时机把握两项能力上不过关的发力,是无用的发力。
发力不能脱离良好的距离感和时机把握能力而单独起作用。
如果把发力比做传球,那么,缺乏距离感的发力,活象是不考虑距离远近的传球;而脱离了把握时机的发力,如同不考虑对友跑动情况的乱传球。
不管是什么拳的什么发力,在掌握了基本的发力之后,就要进行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训练。当然还有反应训练、上下肢的协调训练——等等。
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训练无法单独一个人进行
咱们说的“距离感,时机把握”,其实是通俗的叫法,到了运动心理学里,距离感有个术语:距离或深度知觉,而时机把握,与“时间知觉”密切相关(时机把握不完全等同于时间知觉)。
我们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最基本的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比如一个什么都没练过的人跟人打架,他也极少有拳拳落空的时候,他总有一拳能打中对方,为什么?就是他具有基本的距离感。
时间知觉能力也是如此,我们看两个没练过的人打架,混战中如一方脸部疏于防守,他这个漏洞既可能被对方漏过,也可能被对方逮住,一拳打个满脸花,这就是基本的时间知觉在起作用。
但是,这点与生俱来的、未经训练的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能力,对于武术技击还有足球、散打、乒乓球等运动来说,还远远不够。
好在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这两项能力,如同拳法技能一样,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但这个训练——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训练,无法单独一个人进行。道理很简单,比如距离感,因为在技击中你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是时刻变化的,那么你的训练,就要在距离不断变化的实战情境中进行,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出准确的距离判断能力,一个人练习,如何解决距离变化的问题?
时机把握也是这样,要想去把握时机(不管进攻时机还是反击时机),就需要有时机出现,没有时机出现何谈去把握时机?时机是出在对手身上的,由对手暴露给你,而由你去把握——哪怕这个时机是你主动制造出来的,也仍然要由对手暴露给你,再由你去抓这个时机。一个人训练,没有人把进攻或防守的时机暴露给你让你去把握,你怎么进行训练啊?
那么,什么样的训练,能提高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把踢打移动靶与拳脚对抗这两种训练形式结合起来,能非常有效地提高距离感和把握时机的能力。
我们先来说拳脚靶。现在有人用靶子来练发力,可是这靶子,却是固定的,我们不否认踢打固定靶有提高拳脚的力度的功效,但对于提高距离感和时机把握的能力,却无济于事,另外固定靶也不能增强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
因为距离感,也就是深度知觉,它在技击中所起的作用就在于“估计客体间的深度距离极其变化情况”(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武术技击要的距离感,是要你去感知“不断变化的距离”,而不是不变的距离。因为在技击中,极少有人会死站在原地,脚不移步,头也死僵着不动,即便对方像根木桩子从头到脚定在你,你自己还可能调整移动呢?就是说,你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总是忽近忽远的,处于变化的状态。
而移动靶——同伴把靶子前后上下左右移动起来,却能适应技击的需要,因为动起来的靶子,对于踢打靶子的人,有了距离的变化。
另外踢打移动靶还有一个好处,可提高反应速度、拳脚发力的动作速度。
踢打移动靶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但是,若只踢打移动靶,不设对抗练习,对距离感的培养仍有欠缺,这是因为移动靶子的人,他移动的距离和移动的速度,往往与技击中的距离变化、速度变化有一些出入,不能完全表现实战中的距离变化和速度变化,同伴可能把靶子移动的过远或过近,在速度上,也可能移动过快或过慢。
对抗训练就不然了,拳脚对抗中的距离变化已经非常接近实战(拳脚对抗本身就是实战的一种形式),能够真实地表现实战中的距离变化,所以它培养出的实战距离感十分真切。
拳脚对抗一定要戴拳套穿护具,否则容易把人打坏。
到对抗训练中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
上面说的是距离感,其实踢打移动靶,对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不过这种有效,是以间接促进为主。为什么是间接的呢?因为把握时机首先离不开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你跟人打起来,搏斗中对方出现了漏洞,你呢,也注意到了,但是你就是反应慢,同时拳脚速度也跟不上,这样你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时机从你面前溜过。
踢打移动靶如我前面所说,恰恰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
快速的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是把握时机的前提,技击中对手暴露出的漏洞(进攻时机或反击时机)往往稍纵即逝,一个能及时抓住漏洞并施以一击的人,必然是一个反应速度、拳脚速度很好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反应速度、拳脚速度可以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划等号,良好的反应速度和拳脚速度是把握时机能力的必要前提,却不意味着把握时机的能力可以不练自高。
不过,尽管踢打移动靶因为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速度、拳脚速度,从而有利于促进把握时机的能力,但是,与实战技击需要的时机把握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踢打移动靶,练习者本人不会遭受任何威胁,处于安全状态,而实战技击却是你打对方,对方也打你,甚至是凶暴地拳打脚踢。
只有当对手只躲闪不还击,也就是说对手如同一个移动靶,这时双方的技击才会类似于移动靶训练,可是如此仁慈的对手哪里去找啊?除非你的水平极低,打出的拳脚像挠痒痒,而对方,恰好是个高手,不屑于动手打你。
所以说,有价值的把握时机的训练,不能脱离“对方也打你”这一前提。
就是说,不管你采用何种练习方式,你的训练必须是在“对方也打你”的情景中进行,满足不了“对方也打你”这一要求,提高把握时机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对方也打你”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训练?不言而喻,是对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