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30岁的我不幸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从此病痛就与我相依相随。几年间也没少求医问药,但这病好像有意和我捉迷藏,总是不期而至,严重的时候不能上班,甚至不能起床,吃饭还得趴着,上厕所需有人搀扶。每到这时侯我就情绪低落,心中苦闷。治疗也还是老调重弹:吃药打针贴膏药牵引按摩。治疗期间,有所缓解,一旦停止治疗,说不定什么时候又犯。就这样在治治停停,缓缓疼疼,反反复复中熬过了几年。
  2006年病又犯了,且来势凶猛我疼痛难忍,家人赶紧帮我四处打听,最后在民权最有特色的一家太极按摩店接受治疗。就是这次治疗,我有幸结识了我的太极拳启蒙老师李良民先生。李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对我说:“牵引按摩只是被动锻炼,如果主动锻炼效果会好些。”
  “怎样才是主动锻炼?”
  “你如果有时间,可以跟我练练太极拳。”
  “能行吗?”我将信将疑。
  “你试试吧,但必须坚持。”李老师语气平静而坚定。
  从此我开始接触太极拳,在老师的耐心教授下,我从一招一式的基本动作练起,每天早上上班前和晚上下班后都去学习。说实在话那时练习的目标就是治病,别无他求。我对自己说,行不行坚持一年,一年不行的话就放弃。一年下来我惊喜的发现,原来频频光顾的腰椎间盘突出居然没犯,我受到了鼓舞,也坚定了信心,再坚持,第二年没犯,第三年没犯。我真正相信了太极拳能治病。我从心里接纳了太极拳,于是改掉了开始的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情绪稳下来,心情静下来,一点一滴的积累练习,五年过去了,病没再犯过,身体硬朗了许多,浑身上下充满了精气神。我也有了更高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加入了当地的太极拳协会,知道了更多的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知识:太极拳分很多门派,有陈式、杨式、孙式、武式、洪式等。由于我学习的是洪式太极,所以对这方面的信息比较注意搜集整理,洪式太极是一个新生的门派,由山东济南的洪均生老先生所创,它讲究“怎样用就怎杨练,怎样练就怎样用”,直截了当,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洪先生培养了一代大师,象韩保礼、王忠宪等,近几年在媒体网络上年轻大师李驻军的报道、练拳视频比较多,李驻军老师任教于山东菏泽学院,专攻洪式太极,师承名门,功夫扎实,造诣深厚,人到中年已声名遐迩。尤其是李驻军老师的技击视频更是神奇,他身上好像带电一样,人一沾身就被弹出好几米远,我拍案叫绝的同时多少又有些怀疑,真有那么神吗?要能亲眼目睹这个场面该多好,但又一想,李老师是大师级的人物,全国各地到处跑,有时候还出国教拳,岂能说见就见的吗?这种高不可及的渴望在我心中时隐时现。
  今年8月5号,良民老师突然兴奋地告诉我:李驻军老师这几天回菏泽要停留几天,已约好明天去拜访他,让我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出发。我欣喜若狂,直到很晚才睡去。
  6号天刚蒙蒙亮,我们一行5人就冒细雨就出发了。在路上我心中想象着见面时的场面:他是不是深山老道般的高深莫测,是不是不苟言笑,表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
  8点钟我们如约扣响房门,门开了,李老师笑容可掬,和我们一一握手,态度和蔼而亲切,我们刚才紧张的情绪平静了许多。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李老师一一询问了我们练拳的时间、体会,并从理论上回答了我们的疑问。接着他点名看看我练的洪氏一路,我顿时紧张起来,打到十三式的时候已大汗淋漓,他让我停下来,纠正了其中的不规范动作,并亲自作了示范。这时我心目中压抑已久的一个疑问使我脱口而出:“李老师,我们经常在网上看您实战搏击的视频,是真的吗?”
  “看来你还有些不信,你过来试试吧!”
  我心中虽然有些害怕,但想着见大师一次也不容易,试试就试试吧。和老师手贴手,身贴身的接触才知道,他身上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坚硬如铁,而是软绵绵的,似乎没有什么力量。但在讲解金刚倒碓的实战用法时,李老师猝然发力,我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已飞出倒地,速度之快,令人头晕目眩。最惊奇的一幕是:他单腿着地,双手抱起,让我推他,我使出浑身力量硬是没推动他,这时只见他两手轻轻一拨,我顿时两臂酸疼,双脚离地一尺多高,被弹出三四米远,倒在了沙发上。
  这回我算彻底折服了,原来的疑惑顿时烟消云散,这不是传说,不是表演者的配合,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功夫。总幻想着有一种集健身养生搏击于一身的运动,今天终于见到了。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听过、读过、在电视上看过的很多中国传奇武功,能让我亲自感受的还是太极的博大精深和高深莫测。真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午饭后,李老师又给我们示范了练习的基本动作,并让我们做,他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一一纠正。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了下午五点,我们该回去了。临走时李老师和我们一一合影留念,并叮嘱我们回去以后一定要坚持勤练多练…一我们和老师依依惜别。
  回来的路上我激情满怀,思绪万千,人到中年,对一些事情已经看透:金钱、地位、鲜花、掌声都是过眼云烟,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一个强健的身体,从此以后我将和洪式太极拳相依相随,直到生命的终点,为了“她”,我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他文献
采访手记:  2014年12月8日,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上海市虹口区举办2014年精武体育文化高峰论坛。期间举行了总教练聘任仪式。一位儒雅的老者,走上主席台,向与会同仁郑重地行了一个武术抱拳礼。随后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会长颜建平手中接过精武总教练的聘书。  他的名字叫王培锟,聘任仪式结束后,我对王老进行了采访。采访王老前,我读过王老的著作《漫步武林》,序言中王老写道:我出生在武风甚浓的闽地,从小生性爱
期刊
我自2009年认识和接触李驻军老师共3次,对李师的印象是除了他治学严谨、教拳细致、善于积累、用心总结外,令我敬佩的是他在确立洪式太极拳历史地位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举措,为此也确立了李驻军老师在传承和推广洪式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李师第一次正式提出使用“洪式太极拳”这一名称。洪式太极拳虽以前在研习者中似曾有人提到,但从未有人正式提出使用,也从未见诸
期刊
韩保礼先生,山东章丘宫王庄人,生于1936年3月(旧历),卒于2005年8月13日。为洪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明师。  韩先生自幼喜爱武术,1966年在同事(也是先生师兄)许贵成介绍下拜洪均生先生为师,随师三十载,用功刻苦,深得洪师喜爱,并得先生真传,功夫深厚。韩先生性格豪爽厚重,毫无门户之见,青年时期常随洪师走动于济南武术界,先后得到老武术家延崇仁等先生的指点,功夫、人品皆享有盛誉。  韩先生随
期刊
从与李驻军老师意外相遇,初识洪式太极拳已接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虽然没有练出什么成绩,但每天都在懵懵憧憧地练习着,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都练了些什么,每一天都在翘首期盼着老师的光盘。直到一个礼拜前,蔡宪融师兄从中国把光盘带过来给我,才渐渐明白了一些基本的眼法,手法,步法与身法等。  其中有一老师自己总结的功法——里外缠,一种随时随地可以练习的手法,在我非常有限的练习时间以外总能想起它。一次在店里,一位顾
期刊
2007年3月初,学校刚开学几天,事务特多,大约下午五点左右接到曾与我交流过的拳友(陈华)电话,说今晚有个练大成拳的朋友想与我认识,很明显是主动找我交流来了。我曾接触过很多这种场合,了解一些武术界的行规,如果拒绝便会被别人误解,因此便随口答应了。  当晚,我们约在经常练拳的板障山前专门会友的地方,经陈介绍得知那位大成拳朋友叫田刚,曾在河南练习多年大成拳,看那身高、眼神、眉毛均带有大成拳的张扬和霸气
期刊
太极拳存在很久了,久远得让人觉得像是个踟躇缓行的老人依在功夫这个墙根下晒太阳,习惯的在墙上蹭着似有还无的痒,安详的看着一只小猫在他身边逗着尾巴,时不时的会加入身边老友的絮叨。中国功夫一如呼啸山庄里的倾斜,瘦削的,倒向一边荆棘的枞树,它的繁华鼎盛即将成为老人悠远的回忆。但是洪式太极拳发芽了,它悄悄而顽强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那是一棵一挺立便饱受风雨洗礼的树,却依然道劲苍翠。雍容大气的浪漫是它离根最近
期刊
结缘洪均生师,缘于太极。最初,闻陈式太极拳太难,未敢涉足。为健身,从孙继先老师学杨式太极拳。几年后,碰到洪师弟子孟宪彬老师,便与二、三拳友,抱着试试的态度向孟老师学习。岂料一学,便产生浓厚兴趣。洪均生老师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螺旋运动,那看似自然又似乎超出自然、周身配合的拳法,顿使我略领悟“太极拳,缠法也”之奥妙,“试试”的心理变成了“学下去”的决心。  不久,孟老师把我引见给洪师。虽是初识,洪师
期刊
一、修炼太极拳法,当存海纳百川的胸怀。    初到威海时,由于当地居民对洪式太极拳缺乏了解,再加上健身方式的多样化和群众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大家对洪式太极并没有很快的接纳。许多健身爱好者不了解洪式太极练用结合的特点,通常都怀着试试的态度,来接触洪式太极。如何改变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尤其是消除对洪式太极的疑虑,成为我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当时常常思考,太极拳这种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的是古老的东方
期刊
(一)    为了理想不懈追求  为了准备将于2010年3月份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武术节”。这一段时间的训练在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然而,训练过程中总是遭受着机械滞缓等弊病无休止的困扰  今天上午10时许,怀揣着一份激动和忐忑我又一次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没有冗长的寒喧,喘息少定老师就带我到了室外的走廊验收“作业”。第一式“金刚捣碓”尚未走完,老师就已然洞悉了我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练拳要有排山倒海的
期刊
“练久了,自然出功夫”这句话我听多了但并不太信服。我就见过这里一些“花瓶”太极拳,虽打起来挺典雅的但可绝对不能实战。有时候,我真想放弃,因为教练每次都说“练久了,自然出功夫”而我看看周围练拳较长时间的拳友时,觉得有些心恢意冷。他们在拆招时,有如在拍电影,比手划脚,慢吞吞的,好像对手一定会配合的。如果和人拼命,这么练法,肯定得多多祈祷,不然就得时常练跑。遇到强敌时,有机会就逃之夭夭。  在一个偶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