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圆柱体积与容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争相回答)茶叶盒!杯子!……
师:请看屏幕。(出示太阳能)这是什么?
生:(众)太阳能。
师: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款太阳能的构造?
生:(边指边说)管子(师补充:真空集热管)、贮水桶、支架。
师:在这些构造中,能找到圆柱体吗?
生:真空集热管和贮水桶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师:谁能根据这款太阳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它能装多少水?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屏幕出示:这款太阳能最多能装多少升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圆柱体太阳能贮水桶的什么?
生:(众)容积。
师:什么是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师:如果贮水桶的壁厚忽略不计,它的容积可以看成是这个贮水桶的什么?
生:(众)体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整理复习,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生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师屏幕出示)
生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师屏幕出示)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一个通用的体积公式是——
生众:底面积×高
师:圆柱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首先,还记得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让我们通过屏幕来演示一次。(屏幕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师:实际上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它就是——(生众:转化法)
师:能否将这种转化的方法应用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中呢?请大家利用学具(课前每组各分发了一个分割式圆柱体学具),分组探讨。
师:(巡视)谁来向大家演示一下?
生:(带着学具边演示边说)先将圆柱的底面平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并将它们拼在起,就变成了一个长方体。(师补充:是近似的长方体)
师:(屏幕演示将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大家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师板书:圆柱体积=长方体体积)
师: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屏幕演示红色)是由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转化过来的?
生:圆柱的底面(屏幕演示红色)。
师:这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形状改变了,面积不变。(师板书:面积=面积)
师: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高(屏幕演示红色)与原来圆柱的高也相等吗?
生:(众)相等(屏幕演示)。(师板书:高=高)
师:由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高”,因此,原来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生众:底面积×高)
师:如果用V表示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
生:V=Sh
三、总结全课,感悟转化思想。
师: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中,我们似乎又在重复一种数学思想,它就是——(生众:转化思想)。
师:谁能说一说在哪些图形的公式推导中曾应用了转化的思想?
(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还有刚才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生众:近似的长方体)推导出的。
师:这种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然而,数学思想有时却一成不变,掌握一种思想或方法,可以应对很多问题。
四、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就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生:(迫不及待地喊道)太阳能装多少升水?
师:好,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屏幕出示)这种太阳能热水器的圆柱体水桶,底面直径约60厘米,长约80厘米。这个水桶大约能装多少升水?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不锈钢板?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演示。)……
【教学后思】
这是一节校级研讨课,课后,老师们的总体评价是:“立足生活实际,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合适的情境,充分发掘其中隐含的数学元素。学生非常熟悉太阳能,能够很自然地引发对其贮水量的关注,激发他们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热切期待与探究热情,于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便十分明朗,课题引入也水到渠成。
类比、联想、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学生有效验证猜想作了必要铺垫。在总结环节,师生们一起系统全面地整理了转化方法,激发学生实现从解读单个的转化题例向建构转化策略的递进,实现从纯粹的解题方法向系统的数学思想的升华。
数学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会学生识记和方法技能的层面上,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直至领悟其中的思想,历练获取知识的思维,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或许这才是新课程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圆柱体积与容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争相回答)茶叶盒!杯子!……
师:请看屏幕。(出示太阳能)这是什么?
生:(众)太阳能。
师: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款太阳能的构造?
生:(边指边说)管子(师补充:真空集热管)、贮水桶、支架。
师:在这些构造中,能找到圆柱体吗?
生:真空集热管和贮水桶的形状都是圆柱体。
师:谁能根据这款太阳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它能装多少水?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屏幕出示:这款太阳能最多能装多少升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圆柱体太阳能贮水桶的什么?
生:(众)容积。
师:什么是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
师:如果贮水桶的壁厚忽略不计,它的容积可以看成是这个贮水桶的什么?
生:(众)体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整理复习,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生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师屏幕出示)
生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师屏幕出示)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一个通用的体积公式是——
生众:底面积×高
师:圆柱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首先,还记得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让我们通过屏幕来演示一次。(屏幕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师:实际上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它就是——(生众:转化法)
师:能否将这种转化的方法应用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中呢?请大家利用学具(课前每组各分发了一个分割式圆柱体学具),分组探讨。
师:(巡视)谁来向大家演示一下?
生:(带着学具边演示边说)先将圆柱的底面平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并将它们拼在起,就变成了一个长方体。(师补充:是近似的长方体)
师:(屏幕演示将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大家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师板书:圆柱体积=长方体体积)
师: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屏幕演示红色)是由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转化过来的?
生:圆柱的底面(屏幕演示红色)。
师:这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形状改变了,面积不变。(师板书:面积=面积)
师: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高(屏幕演示红色)与原来圆柱的高也相等吗?
生:(众)相等(屏幕演示)。(师板书:高=高)
师:由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高”,因此,原来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生众:底面积×高)
师:如果用V表示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
生:V=Sh
三、总结全课,感悟转化思想。
师: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中,我们似乎又在重复一种数学思想,它就是——(生众:转化思想)。
师:谁能说一说在哪些图形的公式推导中曾应用了转化的思想?
(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还有刚才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生众:近似的长方体)推导出的。
师:这种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然而,数学思想有时却一成不变,掌握一种思想或方法,可以应对很多问题。
四、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师:下面,就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生:(迫不及待地喊道)太阳能装多少升水?
师:好,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屏幕出示)这种太阳能热水器的圆柱体水桶,底面直径约60厘米,长约80厘米。这个水桶大约能装多少升水?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不锈钢板?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演示。)……
【教学后思】
这是一节校级研讨课,课后,老师们的总体评价是:“立足生活实际,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合适的情境,充分发掘其中隐含的数学元素。学生非常熟悉太阳能,能够很自然地引发对其贮水量的关注,激发他们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热切期待与探究热情,于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便十分明朗,课题引入也水到渠成。
类比、联想、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为学生有效验证猜想作了必要铺垫。在总结环节,师生们一起系统全面地整理了转化方法,激发学生实现从解读单个的转化题例向建构转化策略的递进,实现从纯粹的解题方法向系统的数学思想的升华。
数学教学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会学生识记和方法技能的层面上,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直至领悟其中的思想,历练获取知识的思维,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或许这才是新课程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