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但要使学生能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还得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所以,课堂结束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平时我们写作教学常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为很多学生的作文总是后劲不足,有善始而无善终。其实,反思我们的教学,有时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已习惯于将下课铃作为加紧冲刺的号角,争分夺秒地再灌输一点内容,然后在匆忙中结束一堂课。这一时的匆忙,也许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其实,课堂的结束设计作为一堂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无需浓墨重彩,也不得随心所欲。“简约而不简单”便是最有效的。
简约的风格在于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它不同于简单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使之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结束阶段多半采用总结当堂所讲内容或是布置课后思考问题等形式。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这些。它是学生在思维高速运转后的一个调整、回味的阶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应让学生有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它也是学生在已有感知基础上的一个拓展、延伸的阶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还应该诱发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我们应该从情感、认识、能力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的资源,充分体现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演绎一节语文课最后的精彩。
一、情感上的回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能够以情动人的。这里的“情”包括文章传递之情、教师讲授之情,当然还应该有学生的体验之情。在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能够有时间再一次揣摩文章当中流露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教师口中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发自我内心情感的迸发。朗读便是一种很好的回味方式。
在处理《项脊轩志》一文最后的教学环节时,我努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情感上再一次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的确,一间简单的破旧的书房,却承载着作者的理想、抱负。读书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归有光怀念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怀念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怀念妻子对他的关爱之心。所以,我们也应对命运常怀感恩之心,对亲人常怀思念之情。让我们再一次共同朗读全文,在朗读中再来体会这一份如泣如诉的情感!
(师生齐读)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后的朗读还可以辅之以音乐等伴奏形式。比如,在讲《肖邦故园》时,最后的朗读便是在肖邦著名的《夜曲》伴奏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抒情氛围中朗读,学生情感回味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二、认识上的超越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又正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篇课文往往会有一些独到的理解判断。我们不能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整堂课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所以,我尝试在课堂结束环节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原有文本感知的基础上再有一些突破与超越,让他们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
在学习完欧
简约的风格在于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它不同于简单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使之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结束阶段多半采用总结当堂所讲内容或是布置课后思考问题等形式。新课改背景下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这些。它是学生在思维高速运转后的一个调整、回味的阶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应让学生有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它也是学生在已有感知基础上的一个拓展、延伸的阶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还应该诱发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我们应该从情感、认识、能力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的资源,充分体现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演绎一节语文课最后的精彩。
一、情感上的回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能够以情动人的。这里的“情”包括文章传递之情、教师讲授之情,当然还应该有学生的体验之情。在一堂课行将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能够有时间再一次揣摩文章当中流露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教师口中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发自我内心情感的迸发。朗读便是一种很好的回味方式。
在处理《项脊轩志》一文最后的教学环节时,我努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情感上再一次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的确,一间简单的破旧的书房,却承载着作者的理想、抱负。读书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归有光怀念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怀念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怀念妻子对他的关爱之心。所以,我们也应对命运常怀感恩之心,对亲人常怀思念之情。让我们再一次共同朗读全文,在朗读中再来体会这一份如泣如诉的情感!
(师生齐读)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后的朗读还可以辅之以音乐等伴奏形式。比如,在讲《肖邦故园》时,最后的朗读便是在肖邦著名的《夜曲》伴奏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抒情氛围中朗读,学生情感回味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二、认识上的超越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又正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篇课文往往会有一些独到的理解判断。我们不能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整堂课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所以,我尝试在课堂结束环节通过对文本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原有文本感知的基础上再有一些突破与超越,让他们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
在学习完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