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认为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它虽表面看似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因此对政治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每位政治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一、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程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关注焦点,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生活主题,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鲜活恰当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自然导入、重点知识的深度展开、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能否选用恰当的案例进行评析是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哲学部分的一些哲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的认识来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桌上放四个杯子,杯中盛有同一颜色的不同饮料,让同学们品尝并说出自己喝的是什么饮料。在学生品尝和判断过后,教师总结说:大家认为自己喝的是什么饮料,这其实就是一种认识,那么它是从何而来?有什么依据呢?同学们回答道:是从品尝中来。这样,教师就不失时机告诉学生,这里的品尝在哲学上就叫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如在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并配上精妙的漫画,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这个成语有何寓意?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来提示学生,有些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要求孩子,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纷纷发言,教师要适时给予点评,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良性的师生互动营造了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活跃氛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是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和理解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单向传授,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而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成功。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必须加快角色转换,从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活跃的因素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不是被机械限定的,而是被激发、被鼓励的;学生得出的观点不是被硬性统一的,而是在主动思考、讨论活动中达成一致的。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产生师生心灵上的共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教法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对于思想政治课,社会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或转变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因此,生活环境和条件就是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政治课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要讲究技巧,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才能使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可反映出学生对于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些想法。课堂上表达的观点和想法能很大程度上说明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也会反映出学生基本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慢慢引导。教师应该在每个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把认识上升为正确观念,并最终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
一、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程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关注焦点,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生活主题,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鲜活恰当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自然导入、重点知识的深度展开、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能否选用恰当的案例进行评析是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哲学部分的一些哲学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的认识来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桌上放四个杯子,杯中盛有同一颜色的不同饮料,让同学们品尝并说出自己喝的是什么饮料。在学生品尝和判断过后,教师总结说:大家认为自己喝的是什么饮料,这其实就是一种认识,那么它是从何而来?有什么依据呢?同学们回答道:是从品尝中来。这样,教师就不失时机告诉学生,这里的品尝在哲学上就叫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如在学习“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并配上精妙的漫画,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这个成语有何寓意?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来提示学生,有些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要求孩子,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纷纷发言,教师要适时给予点评,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良性的师生互动营造了一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活跃氛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是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和理解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单向传授,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创造性,而学生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成功。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必须加快角色转换,从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活跃的因素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不是被机械限定的,而是被激发、被鼓励的;学生得出的观点不是被硬性统一的,而是在主动思考、讨论活动中达成一致的。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产生师生心灵上的共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教法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对于思想政治课,社会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或转变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因此,生活环境和条件就是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政治课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要讲究技巧,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才能使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可反映出学生对于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些想法。课堂上表达的观点和想法能很大程度上说明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也会反映出学生基本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慢慢引导。教师应该在每个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把认识上升为正确观念,并最终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