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比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发展严重滞后。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的今天,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即国家形象有着对国家发展不可取代的作用。而电影这个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更是未受到国家的重视。笔者以在国际上获奖和取得优异票房的中国电影为样本,结合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电影学的有关知识点展开论述,分析了这些电影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怎样通过电影对我国的国家形象进行正面积极的构建的思路和想法。
  一、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伊曾经说过,“新闻、广告、娱乐等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的形式是一种软力量,它实际上代表着国家对信息权利的控制和运行实力。”而在新闻传播的“过政治化”和广告的“过经济化”的当下,普通民众对于新闻和广告的传播或多或少的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但由于世界文化日益交融,和平、爱情、崇尚自由等等等普世精神可以轻易在世界各地各族民众的心里引起共鸣的情况下,如电影、电视、音乐等娱乐信息更能潜移默化的为大家所接受。而包含了声、光、电等一系列感官刺激的电影,更是在国际信息传播领域畅通无阻。
  从电影的发展经历和特性上来说,这种传播形式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电影的表意符号具有一种相对简易的世界通用性,因而人们往往通过一个国家的电影来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国家、民族或者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由于电影的画面直接刺激与人类的眼睛、耳朵等感知器官,电影画面中一系列的人物活动、形体语言都可以全人类所共知和直接理解,很容易的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和理解,这样一来,相比于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对于文字的依赖,以及广播对于语言的依赖。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语言文字的所不同而引起的“传播阻隔”和交流困难,将更为对数的民众归纳到自己的受众范围中来,由此,电影通过自身庞大的受众群体及其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达到其影响一个国家形象的作用。
  第二,电影艺术这个现今社会中最受喜爱的大众娱乐形式,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备很大的魅力。电影镜头的强大冲击力,电影故事的曲折精彩,电影音效的震撼效果,都让人们记忆犹深,再加上日益发展的新技术带了更加逼真的视觉感染力,如3D,I-Max宽屏技术,使得电影艺术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大幅度的增强。
  二、获奖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构建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电影在国际几大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从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直到更加年轻的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绝大多数并不是以表现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的成就为题材,对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和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的展示明显不足。细数这些被世界人民岁接触到的中国电影,或者是表现专制背景下个体情欲和人性自由的罪与罚,或者是表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被抛弃、被毁灭的悲剧命运,往往对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专制制度的负面性有较多关注,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秩序裂缝、贫富差异、权力悬殊、阶层对立,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
  高规格的国际电影大奖毫无疑问的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平台。到目前为止,电影界所公认的国际A级电影节共有11个,从其影响力而言以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为重要。
  柏林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获奖情况:
  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获奖情况:
  威尼斯电影节中国电影获奖情况:
  1、主流电影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效果不够理想
  我们从上面的获奖影片中看出,一共仅仅只有有4部电影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还不到总数的两成。其中属于展示我国抗日时期军民英勇抗敌的影片只有两部——《晚钟》和《红高粱》。而且仔细分析这四部电影,虽然這些电影的立意还算积极。(《晚钟》《红高粱》描写抗日战争,《一个也不能少》是乡村教师的故事,《秋菊打官司》则是表现农民上访的事件。)但是这些电影在另一方面,却更多的展现了现实中国社会中的贫穷和落后、法制的不健全。
  只有一部抗日题材作品《晚钟》(吴子牛)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展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反日反法西斯斗争,但拍摄的奖距今已经近二十年。其余三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虽然在立意尚属积极,但仔细分析以后,这三部电影背后留给外人更多的恐怕是现实中国的贫穷落后、法制不健全,其中多处变态、畸形,且不并一定真实的中国农村的场景,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文化一种“他者”的想象。
  2、独立电影的电影深得国际青睐
  一些游离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此类电影基本无法在国内上映,所以又被称之为“地下电影”),由于政治、制度等因素,在国内被勒令禁止播出。但就是这一类的电影,却频频在国际获奖,大出风头,这种情况,让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屡屡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有近半数的获奖影片都可以归为地下电影,其余作品虽多然属于文艺片,但仔细的分析,这些电影的故事背景和内容却几乎全部与文革那个年代息息相关。这样的影片获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相较于被动接受好莱坞批量生产的具有反华偏见、别有用心的影片在国际空间中的传播,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并形成“有效的屏障”,但由于电影多关注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展现诸如吸毒、嫖娼、偷窃之类的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因此容易造成外国观众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一个负面的刻板印象,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中国当下社会的常态。这也对中国对外宣称其正面、积极形象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该如何处理这类获奖影片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舆论走向。
  三、电影对国家的外宣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走出去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是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但是在一方面,受到政治、经济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世界文化、信息传播实际上是无法到达一个平衡状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技术,单方面的向世界输出自身的信息和文化,这样一种全球性的“媒介帝国主义”现象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以民族性、本土化对抗代表西方主流的全球化热潮。中国身处其中,加之与强势西方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想通过电影,尤其是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旋律影片,践行文化外宣的目的,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者,经过上文分析,中国已经走出去的电影也并没有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有着一个正面的构建作用,中国的历史有着古老和现实两个维度,中国的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当时在这些电影中,都是过多的表现了后者,从而让国外受众对中国形成了负面的刻板映像。
  我们反观美国的电影产业,仔细分析去年横扫各国票房的美电影《阿凡达》,这部电影在全球超过2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并不仅仅归功与3D技术电影的胜利,进一步说,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其实是美国所推崇的价值观在全球势不可挡的胜利,影片中所宣扬的正义、善良、平等、自由等理念,都是让人“难以拒绝”的“软实力”的体现。而《变形金刚》《特种部队》《钢铁侠》等一系列美国大片在世界范围内的热映,也成功塑造了美国是一个科技发达、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法制开放的国家形象。在美国重视“国家形象”,重视“软实力”的带动下,最近几年我们的亚洲邻国都纷纷加紧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本国形象的竞争。比如日本政府就着力于本国“动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先生就在东京秋叶原的数字好莱坞大学发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的演讲时指出:“日本以拥有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最新形式的文化而自豪.这就是日本的大众文化,包括动漫、音乐及时尚等,外交部将全力以赴推广它。”他又说:“打造一个国家的声誉,就像企业打造名牌一样.而打造国家的名牌,不能仅靠外交官。必须借助日本文化的力量,利用流行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国民发生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国家间,除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外,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也是国际竞争中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电影这个构建国家形象的最好武器,不仅让更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而且能让这些走向世界的电影能向全球展示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中国电影[J].电视艺术研究,1996(6).
  [2]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郭斐(1984.1-),湖北黄石人,中南民族大学08级文传学院硕士研究生,民族文化传播方向。)
其他文献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生于世宦之家。少为纨绔子弟,爱好豪奢。一生未入仕途。清兵南下,入山不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等。他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文集各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伍崇曜说: “张岱的散文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彩,议论风生,笔墨横资,几令读者心目俱眩”。张岱的好友王雨谦称赞他的散文“文中之乌获,而后来之斗杓”。现代美文大师周
期刊
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已在各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教育界对“期望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仍有待深入。本文结合“期望理论”和“需要理论”,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激励学生;希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激励过程主要有个不同视角:一、通过研究人的需要,构建需要理论,激励其从事预期的工作;二、通过研究外在的刺激,运用期望理论,以实现这些目标为动机。
期刊
本论文分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创新的途径。首先从文学创作所需要有的情致上探寻创作思维变革的方式,再从文化地域的空间特色探讨贵州本土文学创作所需要坚持的特色。文学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它所依赖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下空间与我们的思想、情感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只有寻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我们的创作才不会成为千篇一律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文学写作的创新,但这种创新往往只是停留在与主流话语的对接、
期刊
把梦留住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株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飞,因为梦赐给她一双翅膀。  谁的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远方,那里承载着我们沉甸甸的梦想,漫步寻梦的征程上,心灵有时会颤抖,因为娇艳的鲜花背后往往涌动着滔
期刊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为一部生动的法国史,向世人展示了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巴尔扎克是一个保皇党人,所以他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同时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巴尔扎克的这种坚持是根源于他自己没落贵族的血统,以及资本主义在推翻封建王朝过程中表现的进步意义和暴力手段的错综交织,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打上巴尔扎
期刊
《项链》是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评论界对其主题的讨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声音,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一开始,我们受阶级思想的影响,把小说主题定性为对马蒂尔德的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研究的深入,学者都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纵观这些观点,它们或受阶级意识影响,或有失偏颇,或者是为了出新而出新,都没有立足于文本本身。本文将在回顾各家观点并做出相应点评,
期刊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孟子》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气魄,锋芒突出,自信极强,气势凌人。而他的文章恰恰可以向我们透露出他出众的辩论才能。下面让我們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
期刊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最杰出代表。他博古通今,兼采中西,创立了以进化论为基调,以民主思想为核心的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思想体系是孙中山针对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任务提出来的革命纲领,它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思想概括了孙中山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武器和行动
期刊
新闻标题,就是置于各种媒体所刊(播)的各种体裁的新闻之首的,对所刊(播)的新闻内容进行言简意赅的概括的独立于正文之外的语句。①新闻标题享有多项殊荣,它被喻为“文章的眼睛”、“新闻的广告”、“新闻学的最高技术”等。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在媒体尤其是报刊的版面编排中,标题总是以最醒目的字号放于最显要的位置上,是版面的五官之首,是读者接触新闻的第一知觉对象。如何拟制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标题,
期刊
本文通过几位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谈论她们如何使用“女性身体”作为创作符码,来表达对传统的女性角色在男性视角下的“被观看”转为“观看”以及重新解析女性的“被观看”。  中国女性主义虽然是源自西方的产物,但与西方的“女权运动”或者“女性主义”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 “但是根本的社会观念没有彻底动摇过,一个多世纪的妇女解放,不论是资产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