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生于世宦之家。少为纨绔子弟,爱好豪奢。一生未入仕途。清兵南下,入山不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等。他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文集各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伍崇曜说: “张岱的散文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彩,议论风生,笔墨横资,几令读者心目俱眩”。张岱的好友王雨谦称赞他的散文“文中之乌获,而后来之斗杓”。现代美文大师周作人在《再谈徘文》中对张岱的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黄裳更是把他誉为“绝代的散文家”。陈平原曾经说: “明文第一,非张岱莫数”。
张岱作品的闲适高雅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绍兴府志》称“岱累世通显”。张家深远的家学渊源,为张岱成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和学者提供了条件。因此,他的审美趣味趋向于文人的高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这个雅士文人对山水 、园林、绘画、音乐、古董、花卉、戏剧等的独特见解。
张岱是一个对世俗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我们可以从《自为墓志铭》中看到,他“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爱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他注重生活情趣,足迹遍及杭州、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各地的风俗人情,全都为笔下之景,他把明末的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美学中,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置身于真切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某一事物的美。当我们从中跳出来,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美学家宗白华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画图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杆台阶,剧台的帘幕,(新式的配光法及观众坐黑暗中)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里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幻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的”。
然而这还是依靠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方面的“空”。张岱在描述他所钟爱的市井生活时,有意无意中于其保持一种距离。他以优雅的主体身份观照世俗的客体。这形成了他作品的典型特征:在热闹中看出闲静,喧笑中发现眼泪。
其次,张岱对人物的描绘注重人物的内在气质。他笔下大量的人物是社会底层卓有才华的小人物。我们能体会到张岱对这些人物的由衷佩服。
他描写南京的妓女王月生,简练得描绘她的美丽之后,更多的笔墨是写她矜持高洁的品格,“矜贵寡言笑”,“善楷书”,“解吴歌”。王月生只与闵老子友善,不与俗子来往。最妙的是她与一个轻薄公子相处了半月之久竟然没有说一句话。他将一个出身卑微,但依然保持着高贵性情的女子写得真实可感。
张岱笔下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是朱楚生。她技艺精湛,“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其十分之一者”。热爱戏剧,“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曲白有误,稍微订正之,虽后数月,其误处必改削如所语”。对感情执着追求,“劳心忡忡,终以情死”。这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追求的女子,所以“色不甚美,虽绝代佳人无其风韵”。
感动我们的往往是这些人物的性情和品格,张岱虽然也是出身世家,但对俗文化有着情感上的积极认可,这使对他与其所描写的人物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出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再次,张岱作品的闲适高雅表现在叙述上雅俗结合。他能够将通俗生动的日常生活语言运用于文章之中,生动活泼。
在《西湖七月半》中,在第一段中,作者把那些看月的人分为五类。第二段和第三段具体描写了游湖看月的场面。
前两段描写的是俗人俗态,作者的叙述热闹而有节奏感。“所以通俗的文艺作品都喜欢描述情节丰富、动作紧张”。此段借摹绘西湖游人情态,烘托繁丽热闹的生活气氛,充满世俗的狂欢,刻画可谓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著作者醉恋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第三段描述人群散去后的西湖。寧静的西湖恢复了它本有的平静,二三知己,浅酌低唱,有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
张岱真正实现了雅俗的自然转化。他对于雅俗的自然转化归因于他对文章功用的崭新认识。传统文章为立言载道的工具,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自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 之说,文章更是被明确了所承载的职责,散文在发展的历史中就形成了它“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的娱乐性、审美性、抒情性更多的是在诗、词等文学形式中得到发扬。
至晚明,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娱乐、审美、抒情为主要功能的文学样式小品文在晚明时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岱正是一个吸取前人优秀传统的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创造时能够更加自由,摆脱传统的束缚,将雅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艺术旨趣。
参考文献:
[1][明]张岱.陶庵梦忆·伍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明]张岱.琅嬛文集·王雨谦序[M].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黄裳.银鱼集.三联书店,1993.
[4]陈平原.“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文史哲,2000(5).
[5][明]张岱.绍兴府志·张岱传.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李启迪(1988-),女,汉族,河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元明清。)
他的散文集各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伍崇曜说: “张岱的散文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彩,议论风生,笔墨横资,几令读者心目俱眩”。张岱的好友王雨谦称赞他的散文“文中之乌获,而后来之斗杓”。现代美文大师周作人在《再谈徘文》中对张岱的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黄裳更是把他誉为“绝代的散文家”。陈平原曾经说: “明文第一,非张岱莫数”。
张岱作品的闲适高雅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绍兴府志》称“岱累世通显”。张家深远的家学渊源,为张岱成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和学者提供了条件。因此,他的审美趣味趋向于文人的高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这个雅士文人对山水 、园林、绘画、音乐、古董、花卉、戏剧等的独特见解。
张岱是一个对世俗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我们可以从《自为墓志铭》中看到,他“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爱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他注重生活情趣,足迹遍及杭州、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各地的风俗人情,全都为笔下之景,他把明末的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美学中,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置身于真切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某一事物的美。当我们从中跳出来,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美学家宗白华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画图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杆台阶,剧台的帘幕,(新式的配光法及观众坐黑暗中)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里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幻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的”。
然而这还是依靠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方面的“空”。张岱在描述他所钟爱的市井生活时,有意无意中于其保持一种距离。他以优雅的主体身份观照世俗的客体。这形成了他作品的典型特征:在热闹中看出闲静,喧笑中发现眼泪。
其次,张岱对人物的描绘注重人物的内在气质。他笔下大量的人物是社会底层卓有才华的小人物。我们能体会到张岱对这些人物的由衷佩服。
他描写南京的妓女王月生,简练得描绘她的美丽之后,更多的笔墨是写她矜持高洁的品格,“矜贵寡言笑”,“善楷书”,“解吴歌”。王月生只与闵老子友善,不与俗子来往。最妙的是她与一个轻薄公子相处了半月之久竟然没有说一句话。他将一个出身卑微,但依然保持着高贵性情的女子写得真实可感。
张岱笔下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是朱楚生。她技艺精湛,“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其十分之一者”。热爱戏剧,“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曲白有误,稍微订正之,虽后数月,其误处必改削如所语”。对感情执着追求,“劳心忡忡,终以情死”。这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追求的女子,所以“色不甚美,虽绝代佳人无其风韵”。
感动我们的往往是这些人物的性情和品格,张岱虽然也是出身世家,但对俗文化有着情感上的积极认可,这使对他与其所描写的人物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出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再次,张岱作品的闲适高雅表现在叙述上雅俗结合。他能够将通俗生动的日常生活语言运用于文章之中,生动活泼。
在《西湖七月半》中,在第一段中,作者把那些看月的人分为五类。第二段和第三段具体描写了游湖看月的场面。
前两段描写的是俗人俗态,作者的叙述热闹而有节奏感。“所以通俗的文艺作品都喜欢描述情节丰富、动作紧张”。此段借摹绘西湖游人情态,烘托繁丽热闹的生活气氛,充满世俗的狂欢,刻画可谓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著作者醉恋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第三段描述人群散去后的西湖。寧静的西湖恢复了它本有的平静,二三知己,浅酌低唱,有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
张岱真正实现了雅俗的自然转化。他对于雅俗的自然转化归因于他对文章功用的崭新认识。传统文章为立言载道的工具,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自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 之说,文章更是被明确了所承载的职责,散文在发展的历史中就形成了它“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的娱乐性、审美性、抒情性更多的是在诗、词等文学形式中得到发扬。
至晚明,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娱乐、审美、抒情为主要功能的文学样式小品文在晚明时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岱正是一个吸取前人优秀传统的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创造时能够更加自由,摆脱传统的束缚,将雅俗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艺术旨趣。
参考文献:
[1][明]张岱.陶庵梦忆·伍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明]张岱.琅嬛文集·王雨谦序[M].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黄裳.银鱼集.三联书店,1993.
[4]陈平原.“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文史哲,2000(5).
[5][明]张岱.绍兴府志·张岱传.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李启迪(1988-),女,汉族,河南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