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中易被忽略的一类实验形式,但它的教学功能及意义不可忽视,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节点、特殊的教学时期,意义更大。以溶解度概念教学中“最甜糖水”系列实验的设计与开展为例,具体阐述家庭小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化学家庭小实验;功能定位;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60-05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发生在课堂以外的场所;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的化学小实验,它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形式,从属于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设有“课外实验”版块,共有8个实验,它的“前身”就叫“家庭小实验”。虽然课标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表达,但在一线教学中,囿于初中化学教学仅一年时间,还需应对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是必然,课外实验常常被忽视,处于基本不开展相关教与学工作的状态。
筆者曾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两个课时的空中教学,考虑到“溶解度”是溶液单元中的核心概念,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验,最好能让学生参与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最甜糖水”系列家庭小实验,从学生的实验反馈及内容理解来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由此,笔者感觉到家庭小实验虽不被大家重视,但其教学功能尤其是在特定教学节点、特殊教学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功能定位
(一)分析家庭小实验在教材中的呈现
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外实验”版块出现的位置来看,它与“调查与研究”一样,被安排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之后、“练习与应用”之前。不难看出,它们都属于延伸至课外的学习,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才接着学习“练习与应用”,以检测、巩固本课题所学。家庭小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更多体会;又因实验本身的生活性以及实验过程的自主性,家庭小实验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方面,有着课堂实验无法相比的优势。
(二)对家庭小实验教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基于对课标及教材的再次分析,笔者结合此次授课过程中设计的“最甜糖水”系列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家庭小实验具有的以下几个教学功能。
1.家庭小实验使化学学习由记背知识、完成习题向解决真实问题转化
初中化学学科常常被误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是一门“背”的理科,最多就是再刷刷题。这种误解的产生与教师长期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化学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从“纸上谈兵”式的学习走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进行实验,不仅消除了对化学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也能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实验探索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切实体会到化学是真实有用的。
2.家庭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发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路径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4。化学家庭小实验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因其所用的实验用品大都来自生活,且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因而更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实验的欲望 [3]。整个实验过程因由学生自己在家独立完成,所以家庭小实验给了学生更多自主的实验空间,也是对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推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考验和培养。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发掘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有些学生的完成情况让笔者惊叹,超出了笔者设计之初想让学生完成的程度。比如:有的学生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后进行实验;有的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实验;还有的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面)或课堂实验(水浴加热)中获得灵感,迁移应用;甚至有些学生实验时定量的思想已非常了得。在实验中,他们利用微波炉、电磁炉给降温的糖水加热;使用沸水浴确保持续高温;甚至还想到了利用高压锅中水的沸点更高,能溶解更多的冰糖;等等。这些奇思妙想的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思维,加深理解,使学习真正地在发生。
3.家庭小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问题、建构化学概念、提升化学素养
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常常能帮助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家庭小实验由学生亲手实验、亲身体验,更近距离的观察、更大程度的开放,肯定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引发更多思考,促进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最甜糖水”系列家庭小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思考、发现、体验,由实验一步步建构“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且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从学生的实验反馈以及一些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意识、在实验中定量的思想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态度等都是其他实验形式、学习方式很难给予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选择内容适宜、可操作性强,具有趣味性、安全性的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自己完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体验更真实有用的化学,最终提升学科理解和学科素养。
三、化学家庭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对家庭小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笔者以“最甜糖水”系列实验在课时1“饱和溶液”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为例(见图1),具体阐释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原则
1.激发兴趣,揭示本质
家庭小实验,因其内容常常贴合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乐于完成家庭小实验就是意欲探寻化学本质的开始。所以,设计家庭小实验需要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同时也要设置适宜的难度,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太难则不愿去尝试。比如:“最甜糖水”系列实验的第一个实验,也是课前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内容——用冰糖制作最甜的糖水。这个实验起步低、学生易上手,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进而开始更深入的思考,对实验的直观体验有利于揭示实验本质。 2.内容相关,任务连续
家庭小实验是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因其承载的教学功能不同,可前置或后置,但是其设计必定与所学内容相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最甜糖水”系列实验就是与溶解度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尝试用冰糖制作最甜的糖水,感受冰糖溶解的过程,思考、体验加速溶解的方法,体验、感受冰糖无法继续溶解的状态。课堂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四个实际问题:①糖水是什么?②怎么做糖水?③如何让冰糖快速溶解形成糖水?④怎样的糖水是最甜的?此时学生的体悟更深,更容易理解饱和状态。在“回归任务”环节,学生已能对课前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是最甜的糖水作出自我判断,并思考修正,课后可改进实验再次尝试。这样,一个实验从课前体验到课中解读,再到课后修正,是一个连续性设计。
除此以外,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固体溶解度”,学生可以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进行“最甜”糖水实验的再设计。同一个实验要求在不同学段,可以不断优化,设计再实验,这也是实验连续性设计的一个体现。而得到的饱和热糖水又能完成下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课本第39页的课外实验),这就属于实验与实验的连续性设计。
3.植根生活,開放探究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2。在开发设计家庭小实验时,除体现其生活性、能激发学生兴趣以外,也要考虑在家完成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如“最甜糖水”实验所需的冰糖一般学生家中都有,实在没有也可用其他糖来代替。制作糖水的容器用碗或杯子都行。因冰糖溶解较慢,学生在实验时大都选择了用筷子代替常规实验中的玻璃棒进行搅拌,以加速冰糖的溶解;也有学生将冰糖粉碎来加速;或用热水进行溶解,甚至有学生使用了沸水浴,保证温度不下降。笔者相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采用的方式,一部分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但肯定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化学课堂的渗透。
此外,在设计家庭小实验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设置一定的开放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最甜糖水”实验只有唯一一个要求,就是“最甜”。实验用品、用量都没有要求,实验步骤也没做说明,开放性很大。于学生而言,开放性大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实施,不受约束、不用按部就班,更有实操的欲望,也更有挑战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教师而言,开放性大,给予学生的空间更大,学生反馈的前科学概念也更真实、具体。这使得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也会比平时课堂学习中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家庭小实验的开放度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视实验内容而定。若实验内容较难,学生相对陌生,那么开放性不宜过大,需要具体化指导。否则,学生在家独立完成时遇到的困难不易解决,也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愿继续实验或所做实验有误,导致实验效果差,反而起不到家庭小实验应具有的教学功能。
4.适时鼓励,指明方向
家庭小实验由学生独自在家完成,没有教师在一旁给予指导、反馈、评价,一些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家庭小实验的设计还需包括评价方式、评价角度的设计,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确保实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询问实验的进度,询问遇到的困难,肯定学生实验中好的做法,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不用对错评判实验过程及结果,多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做法可见下文实施策略中的主动跟进和及时评价。
(二)家庭小实验的实施策略
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固然重要,然而要达成实验目的,还需要学生能认真、有效地完成。笔者结合这次“最甜糖水”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积极动员,有效布置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渴望是迫切的,比起纸笔作业,家庭小实验无疑是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近距离观察、亲自体验的动手动脑类作业,是他们更喜爱的作业形式。只要实验不是太繁复,学生都乐意完成;但如果实验内容较复杂、陌生,布置前则需要积极动员引导,如提一些需要学生实验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告知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实验后评出优秀个人或团体等。
有效布置主要包括:①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任务呈现的方式可以不同,较难的任务可以将内容具体化,较容易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②实验要求指向明确,学生明白具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如第一次布置的家庭小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为:简述实验方案,形成文字或图片,拍照上传;第二次布置的家庭小实验,除要完成实验外,还需说明结晶原理。③适当给予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提醒,比如安全方面的提醒或是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小窍门等。④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但也要规定最后完成的期限。
2.主动跟进,及时评价
布置实验任务后,教师需要主动询问学生的完成情况、实验过程是否有困难等,及时跟进。比如,利用班级化学学习交流群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不直接告知问题答案或改进建议。
当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提交作业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实验是否成功,教师如何评价是学生非常关心的,因此教师的评价方式及内容很有讲究。“最甜糖水”实验因为是一个过程性的认识,所以笔者给出的评价多为积极肯定,以提升学生继续实验的积极性。或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审视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或是鼓励学生尝试其他新方法再次实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等。笔者在写下评语的同时,也惊喜于个别学生的思考、做法已超出了笔者的预设,无论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思想,还是实验操作的方法,都反映出了一些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
化学家庭小实验应是被重视的化学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实施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理解和学科素养,促使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戴雪晴.探究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5.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中学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2017JK12-L08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0-17
作者简介:蔡贞,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00)。
关键词:化学家庭小实验;功能定位;设计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60-05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发生在课堂以外的场所;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化学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的化学小实验,它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形式,从属于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1]设有“课外实验”版块,共有8个实验,它的“前身”就叫“家庭小实验”。虽然课标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表达,但在一线教学中,囿于初中化学教学仅一年时间,还需应对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是必然,课外实验常常被忽视,处于基本不开展相关教与学工作的状态。
筆者曾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两个课时的空中教学,考虑到“溶解度”是溶液单元中的核心概念,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验,最好能让学生参与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最甜糖水”系列家庭小实验,从学生的实验反馈及内容理解来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由此,笔者感觉到家庭小实验虽不被大家重视,但其教学功能尤其是在特定教学节点、特殊教学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功能定位
(一)分析家庭小实验在教材中的呈现
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外实验”版块出现的位置来看,它与“调查与研究”一样,被安排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之后、“练习与应用”之前。不难看出,它们都属于延伸至课外的学习,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才接着学习“练习与应用”,以检测、巩固本课题所学。家庭小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更多体会;又因实验本身的生活性以及实验过程的自主性,家庭小实验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方面,有着课堂实验无法相比的优势。
(二)对家庭小实验教学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基于对课标及教材的再次分析,笔者结合此次授课过程中设计的“最甜糖水”系列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家庭小实验具有的以下几个教学功能。
1.家庭小实验使化学学习由记背知识、完成习题向解决真实问题转化
初中化学学科常常被误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是一门“背”的理科,最多就是再刷刷题。这种误解的产生与教师长期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化学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从“纸上谈兵”式的学习走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进行实验,不仅消除了对化学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也能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实验探索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切实体会到化学是真实有用的。
2.家庭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发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路径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4。化学家庭小实验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活动,因其所用的实验用品大都来自生活,且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因而更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实验的欲望 [3]。整个实验过程因由学生自己在家独立完成,所以家庭小实验给了学生更多自主的实验空间,也是对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推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考验和培养。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发掘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有些学生的完成情况让笔者惊叹,超出了笔者设计之初想让学生完成的程度。比如:有的学生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后进行实验;有的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实验;还有的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面)或课堂实验(水浴加热)中获得灵感,迁移应用;甚至有些学生实验时定量的思想已非常了得。在实验中,他们利用微波炉、电磁炉给降温的糖水加热;使用沸水浴确保持续高温;甚至还想到了利用高压锅中水的沸点更高,能溶解更多的冰糖;等等。这些奇思妙想的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思维,加深理解,使学习真正地在发生。
3.家庭小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问题、建构化学概念、提升化学素养
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常常能帮助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家庭小实验由学生亲手实验、亲身体验,更近距离的观察、更大程度的开放,肯定更容易发现问题,从而引发更多思考,促进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最甜糖水”系列家庭小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思考、发现、体验,由实验一步步建构“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且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从学生的实验反馈以及一些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意识、在实验中定量的思想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态度等都是其他实验形式、学习方式很难给予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选择内容适宜、可操作性强,具有趣味性、安全性的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自己完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体验更真实有用的化学,最终提升学科理解和学科素养。
三、化学家庭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对家庭小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笔者以“最甜糖水”系列实验在课时1“饱和溶液”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为例(见图1),具体阐释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原则
1.激发兴趣,揭示本质
家庭小实验,因其内容常常贴合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乐于完成家庭小实验就是意欲探寻化学本质的开始。所以,设计家庭小实验需要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同时也要设置适宜的难度,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太难则不愿去尝试。比如:“最甜糖水”系列实验的第一个实验,也是课前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内容——用冰糖制作最甜的糖水。这个实验起步低、学生易上手,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进而开始更深入的思考,对实验的直观体验有利于揭示实验本质。 2.内容相关,任务连续
家庭小实验是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因其承载的教学功能不同,可前置或后置,但是其设计必定与所学内容相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最甜糖水”系列实验就是与溶解度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尝试用冰糖制作最甜的糖水,感受冰糖溶解的过程,思考、体验加速溶解的方法,体验、感受冰糖无法继续溶解的状态。课堂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四个实际问题:①糖水是什么?②怎么做糖水?③如何让冰糖快速溶解形成糖水?④怎样的糖水是最甜的?此时学生的体悟更深,更容易理解饱和状态。在“回归任务”环节,学生已能对课前实验是否成功、是否是最甜的糖水作出自我判断,并思考修正,课后可改进实验再次尝试。这样,一个实验从课前体验到课中解读,再到课后修正,是一个连续性设计。
除此以外,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固体溶解度”,学生可以结合蔗糖的溶解度进行“最甜”糖水实验的再设计。同一个实验要求在不同学段,可以不断优化,设计再实验,这也是实验连续性设计的一个体现。而得到的饱和热糖水又能完成下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课本第39页的课外实验),这就属于实验与实验的连续性设计。
3.植根生活,開放探究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2。在开发设计家庭小实验时,除体现其生活性、能激发学生兴趣以外,也要考虑在家完成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如“最甜糖水”实验所需的冰糖一般学生家中都有,实在没有也可用其他糖来代替。制作糖水的容器用碗或杯子都行。因冰糖溶解较慢,学生在实验时大都选择了用筷子代替常规实验中的玻璃棒进行搅拌,以加速冰糖的溶解;也有学生将冰糖粉碎来加速;或用热水进行溶解,甚至有学生使用了沸水浴,保证温度不下降。笔者相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采用的方式,一部分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但肯定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化学课堂的渗透。
此外,在设计家庭小实验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设置一定的开放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最甜糖水”实验只有唯一一个要求,就是“最甜”。实验用品、用量都没有要求,实验步骤也没做说明,开放性很大。于学生而言,开放性大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实施,不受约束、不用按部就班,更有实操的欲望,也更有挑战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教师而言,开放性大,给予学生的空间更大,学生反馈的前科学概念也更真实、具体。这使得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也会比平时课堂学习中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家庭小实验的开放度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视实验内容而定。若实验内容较难,学生相对陌生,那么开放性不宜过大,需要具体化指导。否则,学生在家独立完成时遇到的困难不易解决,也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愿继续实验或所做实验有误,导致实验效果差,反而起不到家庭小实验应具有的教学功能。
4.适时鼓励,指明方向
家庭小实验由学生独自在家完成,没有教师在一旁给予指导、反馈、评价,一些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家庭小实验的设计还需包括评价方式、评价角度的设计,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确保实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询问实验的进度,询问遇到的困难,肯定学生实验中好的做法,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不用对错评判实验过程及结果,多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给予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做法可见下文实施策略中的主动跟进和及时评价。
(二)家庭小实验的实施策略
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固然重要,然而要达成实验目的,还需要学生能认真、有效地完成。笔者结合这次“最甜糖水”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积极动员,有效布置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渴望是迫切的,比起纸笔作业,家庭小实验无疑是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近距离观察、亲自体验的动手动脑类作业,是他们更喜爱的作业形式。只要实验不是太繁复,学生都乐意完成;但如果实验内容较复杂、陌生,布置前则需要积极动员引导,如提一些需要学生实验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告知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实验后评出优秀个人或团体等。
有效布置主要包括:①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任务呈现的方式可以不同,较难的任务可以将内容具体化,较容易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②实验要求指向明确,学生明白具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如第一次布置的家庭小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为:简述实验方案,形成文字或图片,拍照上传;第二次布置的家庭小实验,除要完成实验外,还需说明结晶原理。③适当给予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提醒,比如安全方面的提醒或是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小窍门等。④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但也要规定最后完成的期限。
2.主动跟进,及时评价
布置实验任务后,教师需要主动询问学生的完成情况、实验过程是否有困难等,及时跟进。比如,利用班级化学学习交流群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不直接告知问题答案或改进建议。
当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提交作业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实验是否成功,教师如何评价是学生非常关心的,因此教师的评价方式及内容很有讲究。“最甜糖水”实验因为是一个过程性的认识,所以笔者给出的评价多为积极肯定,以提升学生继续实验的积极性。或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审视自己的实验是否成功;或是鼓励学生尝试其他新方法再次实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等等。笔者在写下评语的同时,也惊喜于个别学生的思考、做法已超出了笔者的预设,无论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思想,还是实验操作的方法,都反映出了一些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
化学家庭小实验应是被重视的化学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实施将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理解和学科素养,促使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戴雪晴.探究初中化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5.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中学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2017JK12-L08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0-17
作者简介:蔡贞,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