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站在艺术的面前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ley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艺术家陈陈陈拍摄了一部有关自己的伪纪录片,它杂糅了真实与幻想,用40多年后的视角来审视现在的自己,而老年陈陈陈的扮演者是他的父亲,这个作品将父子的生命直观地链接起来,他们一起正视衰老与死亡。
  我叫陈陈陈,一名普通的儿子,我做了一个作品,将我的父亲纳入了我的生命序列,这很无聊,很做作,因为其实他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生命序列。
  它是一部本应拍摄于40年后的有关我的纪录片,名为《愿你此在》。在那里面,“我”虚构了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成功的老艺术家回忆自己的过去。我让父亲来扮演老年版的我,他说的话都是我自己写好的台词。我今年26岁,未来,随着我生命的继续,会不断加入或替换现有的真实素材,使纪录片越来越丰富,作品也会与真实世界保持持续的互动,待到我也步入老年的时候,真实的老的我和我父亲扮演的老的我可以在这个作品中会面。
  很无奈,我们对抗不了衰老,所以,艺术也成了唯一的方式。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衰老、死亡的问题会突然跳出来盘桓心间,平时,我们会绕过这个问题,但这个作品让我和我父亲必须共同直面这些问题。
  我们谈到死亡的时候,谈到了我高中时的一段经历。我高中的时候曾经一度辍学,原因是怕死,我无论上课下课、走路玩耍的时候,都有可能瞬间进入一种对死亡的反复高速的思考中,脑子里没办法想别的事情。“怕死,不知道怎么解决,想办法,想不出,更怕”的思维循环反复,随后我会感觉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变成“景物”并快速离我而去,飞驰向无限远处,于是我被带到了医院精神病科,我的脑电波很不正常,心电图也不太好,几乎被确诊为癫痫,最后甚至服用一种叫“百忧解”的药物。
  我现在理解,那其实就是对“当下”的满足和对未来终将失去的恐惧的无限叠加而造成的。父亲说:“谁都怕死,我年轻的时候也怕死,当时我找了奶奶,说我怕死,奶奶说,她自己原来也怕死,但是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就慢慢的没那么怕了,因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看着孩子好好的生活,父辈也不再那么怕死了。”
  死亡焦虑时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家有一老,似有一宝”,可能这句话是从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流通无比发达的社会,我想这句话的部分意义已经消失,现在它的意义在于“一道死亡的屏障”,这么说虽然十分残酷,但是也确实没人会否认。爷爷奶奶在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死亡依然可以暂时地闪躲,当家中四老全部去世的时候,死神也就时刻盘旋在上空,把人拉回个体状态的焦虑。我想,父亲在片中扮演我的时候也知道,每一句话都是发生在一个他不可能“在场”的时空,好在我们能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勉强承受。
  这个作品,成为我和父亲生命之间的一个链接。
  父亲会在我忙碌的时候,打电话让我回家吃饭,母亲会对我做的事情提出各种质疑并试图指挥我,但我们在思维方式上几乎完全不同。我对他们的管教十分理解,甚至觉得我自己老了以后也会如此。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怎么可能允许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亲生骨肉不听自己的话呢?孩子对自己的叛逆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所有努力的一种讽刺。从子女的角度,完全听话的人生就变成了父母的第二人生,谁都不愿意自己变成父母角色扮演的一个载体,核心问题在于,对赋予生命的感激是否需要用给予生命来报答?
  当初,我找父亲扮演我时,他是不愿意的,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我要干吗,我只好从血缘的角度,向他阐述了他作为演员的必要性和唯一性,于是他勉强答应并且警告我说他很忙。
  一开始拍摄得很痛苦,因为他要背出我写的台词实在是困难,戴上我的眼镜后也因为度数不同,不可能使用提词板。他每次回家都要把我写的有关艺术、音乐等等他完全不懂的台词重新手抄一遍并且完全理解才行,这个抄一遍的过程,就是我们两个不同的个体超越“父子关系”直接进行交流的过程。
  有一天,我妈妈突然闯入,严厉地责备我说找我爸爸扮演我完全是不合理的,原因竟然是说我爸爸普通话不标准,可见我们的观念差别之大,在她眼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可撼动的正确的事,这是管理学背景给她带来的惯性思维,也是她维护自我的方式。可喜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爸爸瞬间就站到了我的阵营里来,随后拍摄效率大大增加,爸爸对我说:“其实也挺好的,让我知道你平时都在干什么。”
  拍摄在我的工作室、一个狭小的黑房间里进行,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放了很多设备。记得在拍摄的时候,我特意以调试设备的名义跑到另外的地方去,让我的朋友继续访问他,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但是让我父亲以他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原本想象,他会像一个脱缰的野马一样迸发出大量自己的想法,但是他融合了他平时的坚持和他现在理解的我的坚持,说出来的观点在我听来都十分的温暖。
  比如我朋友问道:“叔叔你怎么看待那种殉道式的创作呢?就是有些艺术家,他知道用某种方法做艺术,可以名利双收;另外一种是艺术上非常好,但是超越了现今太多,以至于日子过得非常辛苦。”按照我父母原来的说法,一定是想要我安于现状,他们明确表示过不指望我有什么大作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神奇的是,拍摄完之后,他竟然表示这两种方式都挺好的。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一步,对他来说是无比巨大的一步。
  我的台词脚本里写:“我老了以后才发现,陪父母、陪朋友才是重要的事。”被我父亲自动改成了:“我老了以后才发现,陪父母、陪朋友、谈恋爱、结婚生子才是重要的事。”
  有关老的比赛是十分有趣的,首先它的结果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你比我老两岁,那就永远比我老两岁,你想比我少老一秒都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消除所有人为因素的伟大的平等。
  与其说儿子和父亲的距离是用年龄拉开的,不如说所谓的父子关系本就是建立在这个年龄差之上的,这30多年就静静地放在那里,有人说“我和我父亲就像朋友一样”,在我看来是非常奇怪的,我父亲说一些话的时候,我时常脑海里翻江倒海地浮现出他比我多活的这30几年的分分秒秒。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打架王、调皮大王,他说他几乎天天和别人打架,不管输赢,回家以后都会被爷爷打,所以他不怎么打我,但是只要打的话都下手很狠。我时常会想,如果面前这个男人一下子回到25岁,和我坐在一起,他会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打我吗?我们的血缘关系中除去了时间的间隔,我能否接受我的生命来自我面前的这个25岁的农村的爱打架的小伙子呢?似乎很难成立,所以我想,当我父亲重回青春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父子关系荡然无存之时。
  人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整体倾向是面向未来的,上了年纪后会发生一种面向过去的转向。现在,我的父亲热衷于种菜。他在郊区的农田里买了一块地,每天长途跋涉去种各种蔬菜,从此我们家里只吃自己种的蔬菜。这是一种对他年轻时候的生活的一种纪念,他可以十分有底气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干这个可在行了。同理可得,如果我现在是一个上班族,我可能在老年的时候会想要约上几个老头,一起去某一个幽暗狭窄的办公室里去忙一忙,去听一听小主任的责骂,也算是对我燃烧过的青春的一种纪念。目前我走了截然不同的一条路,我过上了一种“无定”的生活。现在,我不知道我老了会失去什么,所以也不知道以后会想要纪念的是什么。有一点肯定是,我会和一些老头玩音乐什么的,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我现在理解所谓的衰老,分身体上的衰老和精神上的衰老,人过了20岁后身体一直处于衰老的状态,但是精神上的衰老却如此的不同。有些事情经历过之后便永远不能当自己没有经历过,人生中的各种“第一次”都是不可补充的消耗品,一个尝遍百态的人身上会有一种“老”的气息,这就是一种精神衰老的实际的累积。
  所以我想,衰老是一种伟大的伴随状态,它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上个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出现了一场“修音风波”。由于该节目除最后一场比赛外均非现场直播,不少网友质疑歌手的演唱被节目方在播出前用软件“美化”过。其中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为唱歌走音的歌手修正音准。八月初,用户名为“卢印”的网友在社交问答网站知乎上用两千字回答了“如何判断一首歌是否有修音”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说明,修复音准和节奏不但完全可能,甚至是业内常态。  “像修音高这种简单的技术早就是录音行业公
期刊
如今,用户体验这个词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研发、推广和市场运作。例如,买 iPhone,从打开包装盒的那一刹那,到海底捞,从热情洋溢的引座员接待你的那一刻,体验之旅开始展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户体验是促进销售的生产力,也是确立差异化的竞争力,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尊重用户体验的企业,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特别是客服人员、运营人员、用户支持人员、一线产品主力、一线技术人员等离
期刊
这期封面,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癌症”。  我们常说的癌症,是一组可以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100多种疾病的统称,也可称为恶性肿瘤和赘生物。不同癌症之间的性质差异很大,但无论是那种癌症,都不是一个大家乐意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很多人甚至连“癌”这个字都不愿意提及。  一位患癌症十多年的患者告诉我们,即便在跟癌症打了多年的交道之后,看到“癌”字他仍然会感到心悸。癌,这个从山岩的“岩”字的方块字,十分形象地传达了
期刊
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想“了脱生死”,有人想“离苦得乐”,我呢,既不觉得生活有多苦,更不觉得生活没意义,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仍然好奇,愿意自己去实践,仅此而已。  在阅读《少年派》的时候,我与同时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主人公颇有共鸣。几大宗教,以及现代科学,都有迷人之处,你可以说它们各自都形成一套解释世界的完整体系。而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原因,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佛教的东西,从心灵鸡
期刊
“个人成长”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成长就一定意味着变化,与过去说再见吗?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薛畅观察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时,感到自己常常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  “个人成长”这一话题,伴随着我学习继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也无论应用哪一项治疗技术,这一话题从来都不曾缺席过。  一个人在心
期刊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黄莉已经参加了整整10个和心灵治疗有关的各种课程,“舞动治疗初级、戏剧治疗、儿童课程、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创伤治疗、音乐治疗、深度的舞动治疗、舞动治疗体验、天赋的才能……”  当黄莉出现在咖啡馆时候,比我们预定的见面时间迟了半小时。“真抱歉,我迟到了。但早上起来我的身体告诉我要去跑步,于是我尊重了自己身体的冲动。”她随意地穿着T恤衫短裤,短发乱乱的,脸上还带着头一晚熬夜看
期刊
张欣喜欢谈起她在苏塞克斯和剑桥求学时如何迷恋英国的左翼知识分子;而她的先生潘石屹则信奉道教,自称是个“封建的”甘肃农村娃。他们在电视或杂志上出现时,常会穿着别致的“上海滩”式的时装:潘戴着黑边工艺眼镜,穿着丝质织锦外套;张额头上的一缕青丝染成淡金色,无袖亚麻小马甲,中式竖领,蝶形纽扣。他们看起来像是艺术品交易商或者电影制片人。实际上,他们的生意是盖公寓、写字楼、购物中心。这一年,三十九岁的张和四十
期刊
将城市里的“问题”小孩和农村的贫穷小孩交换一周的人生,能促进多少改变?在很多城市父母的眼里,孩子脾气顽劣往往是因为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但是我们看到,是爱与陪伴,触动了主人公内心本来就有的温情与善意。  01  李鑫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变形计》录制时是14岁,正在北京的一家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读初二。《变形计》的编导来到李鑫所在的班级,编导问:“你们班最坏的学生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李鑫!”之后
期刊
A先拥抱黑暗,才能找到光明  文/姚羽蒙  我一直都有一点人际关系恐惧症。人前人后,别人对我说些什么的时候,我的脑海经常会一片空白,不知做何反应。我会常常设想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试图在交往之中去照顾别人,但这样做的时候,似乎不是我自己,我也没办法真正体会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我还讨厌说三道四,批评别人。  第一天参加Galli培训时,我觉得大家看上去都很强势。一个谨小慎微的拘谨形象,是我在脑海里第一天刻
期刊
手记  下一站,你要去哪里?  你知道吗,老化,并非是人在去世前才会体验的不幸经历,实际上它伴随我们一生,人的身体从20岁开始就在逐步老化,最先是大脑的神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皮肤从25岁开始自然衰老,到了35岁,骨质开始疏松,40岁,心脏和眼睛开始老化……“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100%的死亡率面前,人人平等。  在现代社会,“衰老”变得尤其残酷,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生命被“退休”分割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