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9月,李素怀走进了秦家屯镇第二中学的大门。当她拿着老校长递给她的教案书登上三尺讲台时,看到教室里破旧的黑板,漏水的雨棚,那一刻的心情是失落的。“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四周没有围墙,孩子们来上学,很随性,有时上着课都不知道哪个同学不见了,要不逃学了,要不辍学了。初一可能70多人,初二就50多人,初三可能就30多人。念着念着就散了。”李怀素感慨地说。
刚进入学校,怎么上课,怎么教学,都是跟着学校里的老教师学习,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农村孩子散养,大多数家长关注不够,学生问题很多,对于这些问题,李素怀常常感到无力。
学校环境艰苦,资源特别贫乏。北方的冬天刺骨的冷,每到这个季节,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就会在屋子中间搭建一个火炉取暖。那年冬天,李素怀用攒了几个月的钱买的一件新羽绒服,可刚穿上没几天,却在讲课经过炉子时被炉火烧坏,当时眼泪就流了下来。
即便这样,李素怀那颗要留下这些孩子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
充满了艰难和挑战的班主任工作
2009年,李素怀的教育人生发生了转折,由“科任”升级为“班主任”,这是她任教八年以来的头一回,充满了艰难和挑战,毫无经验的李素怀开始跟着老教师学如何管理班级。但学生与老师对立的事情却时有发生。是自己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出现了问题?李素怀决定为这个班级孩子的成长寻根找源。根据走访调查发现,班里有至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在城里打工,他们特别不喜欢自己农村孩子的身份,只想混到毕业后去大都市打工。
“我们的孩子们怎么了?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如今却没有了乡村情怀和对梦想的追求。”于是,从2009年开始,李素怀踏上了自我成长的道路,研究农村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现象。有机会与教育者接触,李素怀便与他们聊有关学生的种种问题,寻求专家们的帮助。
从帮助开始的“追梦之旅”
2010年,李素怀听说长春有个很值得一听的教育培训,即便当时工资只有1000多元,她毫不犹豫就交了4000元的学费。之后,她学会了上网,利用网络平台,借力于社会,让社会优秀的人做孩子们的导师,引领他们学会成长。“梦想能改变这些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于是,李素怀带着这群孩子开始了他们的“追梦之旅”。
第一个主题班会是《梦想明天》,李素怀让孩子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许多孩子左思右想,却不知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问李素怀梦想是什么?梦想有什么用?
于是,李素怀给孩子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梦想的故事,孩子们这才打开了思路,“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医生,我想成为有钱人……”“我爸说了,只要不当农民,做什么都行。”“我妈让我考大学。”……未来对孩子们来说太过遥远和渺茫,李素怀便从学校生活开始,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坚持成就的梦想
李素怀带领着孩子们一起,给班级起名字,设计漂亮的班徽……同学们提出想為班级找一首班歌,为梦想吹响起飞的号角。可身边的人谁都不会写词、作曲。李素怀借助网络的力量认识了中国著名花腔女歌唱家姜晓波老师,一开始,姜晓波很无奈地告诉李素怀,自己不会写歌。失望的孩子们只能自己开始创作,可这毕竟是个专业的事儿,李素怀和孩子们折腾了半天,歌曲依旧没有个样儿。李素怀有记录的习惯,把这些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之中,姜晓波被这群孩子所感动,专程发信息给李素怀“我帮你邀请一些作词作曲家试试。”于是,很快,一首由欧阳倩老师歌词,贤文老师作曲的《梦想明天》出炉了。“山高路远,我们相逢知识的海洋。勇敢地冲,困难再大压不倒的松。追赶的步伐总在风雨中忘了贫寒忘了疼……”
学校里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李素怀便联系沈阳的陈洪亮老师帮助录制好,每天清晨用手机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模仿着一遍遍地唱。创作班歌的过程经历了千辛万苦,但这个过程正是教育的好时机,班歌的圆梦,让孩子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艰辛,懂得对梦想的坚持,对自身要求也都得到了提升。也因为班歌和梦想,孩子们与姜晓波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称姜晓波为“班歌妈妈”。在孩子们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姜晓波从长春驱车三小时赶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唱班歌,给孩子们打气。
李素怀一直坚信,当孩子学会了成长,梦想就会成为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我是孩子们的守梦人,在他们心中栽种梦想,让梦想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就是与梦想相遇的旅程,有梦在心中行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优雅,保持一份持久的快乐,让激情燃烧着每一天,有梦想的日子,孩子们会勇往直前,一心向阳,拥抱未来。”
刚进入学校,怎么上课,怎么教学,都是跟着学校里的老教师学习,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农村孩子散养,大多数家长关注不够,学生问题很多,对于这些问题,李素怀常常感到无力。
学校环境艰苦,资源特别贫乏。北方的冬天刺骨的冷,每到这个季节,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就会在屋子中间搭建一个火炉取暖。那年冬天,李素怀用攒了几个月的钱买的一件新羽绒服,可刚穿上没几天,却在讲课经过炉子时被炉火烧坏,当时眼泪就流了下来。
即便这样,李素怀那颗要留下这些孩子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
充满了艰难和挑战的班主任工作
2009年,李素怀的教育人生发生了转折,由“科任”升级为“班主任”,这是她任教八年以来的头一回,充满了艰难和挑战,毫无经验的李素怀开始跟着老教师学如何管理班级。但学生与老师对立的事情却时有发生。是自己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出现了问题?李素怀决定为这个班级孩子的成长寻根找源。根据走访调查发现,班里有至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在城里打工,他们特别不喜欢自己农村孩子的身份,只想混到毕业后去大都市打工。
“我们的孩子们怎么了?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如今却没有了乡村情怀和对梦想的追求。”于是,从2009年开始,李素怀踏上了自我成长的道路,研究农村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现象。有机会与教育者接触,李素怀便与他们聊有关学生的种种问题,寻求专家们的帮助。
从帮助开始的“追梦之旅”
2010年,李素怀听说长春有个很值得一听的教育培训,即便当时工资只有1000多元,她毫不犹豫就交了4000元的学费。之后,她学会了上网,利用网络平台,借力于社会,让社会优秀的人做孩子们的导师,引领他们学会成长。“梦想能改变这些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于是,李素怀带着这群孩子开始了他们的“追梦之旅”。
第一个主题班会是《梦想明天》,李素怀让孩子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许多孩子左思右想,却不知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问李素怀梦想是什么?梦想有什么用?
于是,李素怀给孩子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梦想的故事,孩子们这才打开了思路,“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医生,我想成为有钱人……”“我爸说了,只要不当农民,做什么都行。”“我妈让我考大学。”……未来对孩子们来说太过遥远和渺茫,李素怀便从学校生活开始,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坚持成就的梦想
李素怀带领着孩子们一起,给班级起名字,设计漂亮的班徽……同学们提出想為班级找一首班歌,为梦想吹响起飞的号角。可身边的人谁都不会写词、作曲。李素怀借助网络的力量认识了中国著名花腔女歌唱家姜晓波老师,一开始,姜晓波很无奈地告诉李素怀,自己不会写歌。失望的孩子们只能自己开始创作,可这毕竟是个专业的事儿,李素怀和孩子们折腾了半天,歌曲依旧没有个样儿。李素怀有记录的习惯,把这些点点滴滴都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之中,姜晓波被这群孩子所感动,专程发信息给李素怀“我帮你邀请一些作词作曲家试试。”于是,很快,一首由欧阳倩老师歌词,贤文老师作曲的《梦想明天》出炉了。“山高路远,我们相逢知识的海洋。勇敢地冲,困难再大压不倒的松。追赶的步伐总在风雨中忘了贫寒忘了疼……”
学校里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李素怀便联系沈阳的陈洪亮老师帮助录制好,每天清晨用手机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再模仿着一遍遍地唱。创作班歌的过程经历了千辛万苦,但这个过程正是教育的好时机,班歌的圆梦,让孩子们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艰辛,懂得对梦想的坚持,对自身要求也都得到了提升。也因为班歌和梦想,孩子们与姜晓波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称姜晓波为“班歌妈妈”。在孩子们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姜晓波从长春驱车三小时赶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唱班歌,给孩子们打气。
李素怀一直坚信,当孩子学会了成长,梦想就会成为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我是孩子们的守梦人,在他们心中栽种梦想,让梦想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就是与梦想相遇的旅程,有梦在心中行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优雅,保持一份持久的快乐,让激情燃烧着每一天,有梦想的日子,孩子们会勇往直前,一心向阳,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