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促进了信息革命的泛化。在这一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门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将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渗透到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来,以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构建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同,与其说信息素养是一种知识,不如说它的是一种内化的思想教育。一般来说,相比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则是更具难度、更加需要时间的。因此,小学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做好思想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将会带来长远而又深重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则需在日常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信息素养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增强学生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信息道德,于此完成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氛围,培养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即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想观念。可以说,信息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逐渐養成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增强信息技术对学生所产生的正向影响力。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则需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与魅力。实际上,在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融合中,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局限于在表面层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即可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学习氛围的创设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例如,在学习《添加幻灯片》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问题氛围,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由此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首先,教师可以借助PowerPoint软件,为学生呈现一张日程表,进行提问:“同学们是否想自己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日程表呢?”,学生表示肯定。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这张幻灯片,与我们之前课程中讲解制作过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呢?”,经过观察,学生便会发现日程表这张幻灯片中的背景颜色很好看,不是以往幻灯片中的白色背景。与此同时,幻灯片中还有可爱的图案。如此一来,在问题氛围的引导下,教师即可请学生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使得幻灯片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独特呢?而后为学生讲解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
二、因材施教,培养信息能力
所谓信息能力,即是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应用水平。具体展开,则是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的查找或是信息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上网”的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在小学阶段,受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中难免出现一定差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授课教师,万万不可忽略这一差异,而是应给予充足的重视,对这种学习差异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法形成正确认识,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更好的展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无论是信息知识的讲解还是课后练习的布置,都需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学会使用键盘》这一课程时,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熟悉电脑键盘,学会正确使用键盘的方法,指导如何对Windows输入法加以切换,如何在文件中输入汉字,掌握输入汉字和词组的诀窍。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如针对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引导其先认识电脑键盘,学会正确使用键盘的方法;针对学习速度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其掌握Windows输入法切换的方法;针对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即可进一步引导这一部分学生尝试着在文件中输入简单的汉字或词组。如此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得其所”,在练习中得到收获与进步,为后续信息素养的培育做准备。
三、观念引导,强化信息道德
一般来说,若想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信息素养,除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育。可以说,信息道德的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在现阶段社会中,互联网的应用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互联网中,也不乏不良信息、有害信息的出现。因而,对于是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与使用也像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则需对信息技术的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育,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网络规则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了解信息世界》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为学生讲述信息技术对生活正面影响的同时,为学生列举一些互联网使用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如此一来,在正反例子的双重对比下,学生方可用辩证性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强互联网使用的是非意识。让学生明白互联网虽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还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加以开发,加以使用,由此增强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让“文明上网”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由此实现信息道德的强化,完成信息素养的培育。
总结
总之,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各学科教育也逐步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信息素养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更加优越、更具创新意义的教学形式。为做好这一教学工作,则需教师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更多渠道、更多角度的挖掘,采取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形成信息意识,获得信息能力的成长,实现信息道德的强化,以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小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2):120.
[2]胡艺.学科核心素养下分析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启迪与智慧(中),2021(07):6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同,与其说信息素养是一种知识,不如说它的是一种内化的思想教育。一般来说,相比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则是更具难度、更加需要时间的。因此,小学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做好思想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将会带来长远而又深重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则需在日常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信息素养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增强学生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信息道德,于此完成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氛围,培养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即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想观念。可以说,信息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逐渐養成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增强信息技术对学生所产生的正向影响力。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则需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正面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与魅力。实际上,在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融合中,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局限于在表面层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即可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学习氛围的创设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例如,在学习《添加幻灯片》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课堂中创设一个问题氛围,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由此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首先,教师可以借助PowerPoint软件,为学生呈现一张日程表,进行提问:“同学们是否想自己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日程表呢?”,学生表示肯定。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这张幻灯片,与我们之前课程中讲解制作过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呢?”,经过观察,学生便会发现日程表这张幻灯片中的背景颜色很好看,不是以往幻灯片中的白色背景。与此同时,幻灯片中还有可爱的图案。如此一来,在问题氛围的引导下,教师即可请学生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使得幻灯片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独特呢?而后为学生讲解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
二、因材施教,培养信息能力
所谓信息能力,即是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应用水平。具体展开,则是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的查找或是信息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上网”的能力,让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在小学阶段,受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中难免出现一定差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授课教师,万万不可忽略这一差异,而是应给予充足的重视,对这种学习差异的形成原因、解决方法形成正确认识,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更好的展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无论是信息知识的讲解还是课后练习的布置,都需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学会使用键盘》这一课程时,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便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熟悉电脑键盘,学会正确使用键盘的方法,指导如何对Windows输入法加以切换,如何在文件中输入汉字,掌握输入汉字和词组的诀窍。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如针对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引导其先认识电脑键盘,学会正确使用键盘的方法;针对学习速度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其掌握Windows输入法切换的方法;针对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即可进一步引导这一部分学生尝试着在文件中输入简单的汉字或词组。如此一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得其所”,在练习中得到收获与进步,为后续信息素养的培育做准备。
三、观念引导,强化信息道德
一般来说,若想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信息素养,除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育。可以说,信息道德的覆盖面是十分广泛的。在现阶段社会中,互联网的应用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互联网中,也不乏不良信息、有害信息的出现。因而,对于是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与使用也像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则需对信息技术的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育,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网络规则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了解信息世界》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在为学生讲述信息技术对生活正面影响的同时,为学生列举一些互联网使用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如此一来,在正反例子的双重对比下,学生方可用辩证性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增强互联网使用的是非意识。让学生明白互联网虽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还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加以开发,加以使用,由此增强学生互联网安全意识,让“文明上网”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由此实现信息道德的强化,完成信息素养的培育。
总结
总之,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各学科教育也逐步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信息素养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更加优越、更具创新意义的教学形式。为做好这一教学工作,则需教师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更多渠道、更多角度的挖掘,采取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形成信息意识,获得信息能力的成长,实现信息道德的强化,以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小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2):120.
[2]胡艺.学科核心素养下分析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启迪与智慧(中),2021(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