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被“开放式教学”取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但记者调研发现,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遭遇三大难题,值得关注。
学生积极,老师不积极?
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上课时鸦雀无声,下课时打打闹闹……这是许多中小学里的典型场景。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合乎科学,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
“我们这里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习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
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此,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当做课堂主角,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只是组织者,只做适当点拨。
“我们要求老师做毕福剑,不要做易中天。易中天确实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说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别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推行“新课改”的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认为,虽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绛中学规定“半天上课,半天自习”,上课也以学生展示为主;杜郎口中学实行“10+35”原则,一堂课教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江苏东庐中学改传统的教案为讲学稿,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无形中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老师其实比以前更累了。”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教师张兰久说,“传统课堂里,学生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老师容易控制课堂;在开放式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要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这使一些教师缺乏推动“新课改”的积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表示,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有一项举措——不让老师批改作业,而是让学生互阅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能腾出精力去搞教学研究。”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校长熊川武说。
学校积极,家长不积极?
“我原来在一家IT公司工作,2008年改当老师,感觉就像从高速列车上跳进了一潭死水:原来的工作内容天天变,而学校里则一成不变。”深圳第二高中教师刘伟深有感触地说。
能不能推行教学改革呢?为此,深圳第二高中派了几批教师去“新课改”的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试图复制其“新课改”模式。
“可惜搞了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学校不是不想搞,但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刘伟说。
“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推行教学改革会不会因给学生“松绑”而导致升学率下降?
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便在应试方面也显出优势。原本在全县初中排名倒数第二的杜郎口中学,如今每年的综合考评均位居前三名;广州远郊七八所小学,经过两年推行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育”后,学生平均成绩比当地一些名校还高;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搞了一年“自然分材教育”后,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增长了75%。
“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是素质教育,甚至也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搞应试教育,也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宁致义说。
与考试成绩相比,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成果。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表示,在“新课改”中,注重成立学习小组是一条共同经验。“发达国家的学校大多是20人一个班,而国内学校往往是六七十人一个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学习小组是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学会合作。”
针对一些家长对“新课改”的不理解,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学校一名学生家长建议,应该落实有关规定,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家长普遍不满应试教育,如果学校把道理和措施讲明白了,大多数家长会支持‘新课改’。”
差学校积极,好学校不积极?
记者调研发现,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多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原本都是很落后的农村中学。
一些教育专家戏称,这场教学改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不改就是死路一条。”崔其升说,改革之前,杜郎口中学人心涣散,学生辍学率很高;初三有一个班,开学时有五六十人,毕业时只剩11人。县里几次想要撤掉这所学校。
“与我们合作搞‘自然分材教学改革’的,很多是薄弱学校。判断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培养出了多少优秀学生,更要看它能不能让‘差生’赶上来。”熊川武说。
那么,大城市的“好学校”能不能借鉴这些改革举措呢?
“我们学校现在的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如果推行新的教学改革,一旦升学率下降,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改革动力不大。”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朱老师如是说。
也有部分名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改革。青岛崂山三中校长坦言,虽然老百姓认为学校好,其实是靠拼体力,科技含量不高,需要改革。熊川武说:“好学校要搞改革,校长需要一点教育家精神。”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说,10年“新课改”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之路。“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课堂整体上还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正向深水区靠近,现在到了需要打攻坚战的时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朱慕菊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高考改革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政府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制约了学校改革的积极性。现在虽然有很多创新,但大都还在探索阶段,有待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
(据新华网 陈玉明、李江涛、王攀、邓卫华/文)
但记者调研发现,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遭遇三大难题,值得关注。
学生积极,老师不积极?
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上课时鸦雀无声,下课时打打闹闹……这是许多中小学里的典型场景。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合乎科学,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
“我们这里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习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
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此,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当做课堂主角,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只是组织者,只做适当点拨。
“我们要求老师做毕福剑,不要做易中天。易中天确实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说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别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推行“新课改”的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认为,虽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绛中学规定“半天上课,半天自习”,上课也以学生展示为主;杜郎口中学实行“10+35”原则,一堂课教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江苏东庐中学改传统的教案为讲学稿,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无形中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老师其实比以前更累了。”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教师张兰久说,“传统课堂里,学生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老师容易控制课堂;在开放式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要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这使一些教师缺乏推动“新课改”的积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表示,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有一项举措——不让老师批改作业,而是让学生互阅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能腾出精力去搞教学研究。”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校长熊川武说。
学校积极,家长不积极?
“我原来在一家IT公司工作,2008年改当老师,感觉就像从高速列车上跳进了一潭死水:原来的工作内容天天变,而学校里则一成不变。”深圳第二高中教师刘伟深有感触地说。
能不能推行教学改革呢?为此,深圳第二高中派了几批教师去“新课改”的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试图复制其“新课改”模式。
“可惜搞了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学校不是不想搞,但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刘伟说。
“现在大多数家长是应试教育的帮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
推行教学改革会不会因给学生“松绑”而导致升学率下降?
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便在应试方面也显出优势。原本在全县初中排名倒数第二的杜郎口中学,如今每年的综合考评均位居前三名;广州远郊七八所小学,经过两年推行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育”后,学生平均成绩比当地一些名校还高;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搞了一年“自然分材教育”后,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增长了75%。
“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是素质教育,甚至也不是应试教育——即使搞应试教育,也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宁致义说。
与考试成绩相比,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成果。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表示,在“新课改”中,注重成立学习小组是一条共同经验。“发达国家的学校大多是20人一个班,而国内学校往往是六七十人一个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学习小组是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学会合作。”
针对一些家长对“新课改”的不理解,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学校一名学生家长建议,应该落实有关规定,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家长普遍不满应试教育,如果学校把道理和措施讲明白了,大多数家长会支持‘新课改’。”
差学校积极,好学校不积极?
记者调研发现,开展教学改革的学校多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原本都是很落后的农村中学。
一些教育专家戏称,这场教学改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不改就是死路一条。”崔其升说,改革之前,杜郎口中学人心涣散,学生辍学率很高;初三有一个班,开学时有五六十人,毕业时只剩11人。县里几次想要撤掉这所学校。
“与我们合作搞‘自然分材教学改革’的,很多是薄弱学校。判断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它培养出了多少优秀学生,更要看它能不能让‘差生’赶上来。”熊川武说。
那么,大城市的“好学校”能不能借鉴这些改革举措呢?
“我们学校现在的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如果推行新的教学改革,一旦升学率下降,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条件较好的学校改革动力不大。”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朱老师如是说。
也有部分名校开展了新的教学改革。青岛崂山三中校长坦言,虽然老百姓认为学校好,其实是靠拼体力,科技含量不高,需要改革。熊川武说:“好学校要搞改革,校长需要一点教育家精神。”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说,10年“新课改”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之路。“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课堂整体上还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正向深水区靠近,现在到了需要打攻坚战的时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朱慕菊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高考改革迄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一些地方政府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制约了学校改革的积极性。现在虽然有很多创新,但大都还在探索阶段,有待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升。”
(据新华网 陈玉明、李江涛、王攀、邓卫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