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就最优秀的教师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是师范大学永恒的办学目标。当前,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面对充满不确定、更具复杂性的未来和更有诱惑力、更大延展性的社会,如何增强师范生的未来适应能力,坚定师范生的爱教乐教情怀,是值得所有师范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
囿于工具理性等多种原因,当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存在“三大不足”,即师范知能教育多而职业情感教育不足、学习盲目率性多而自觉自律不足、外在强制推动多而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师范生毕业从教意愿不强、坚守教育情怀不深、自主提升兴趣不大,毕业后不愿意当老师,即使当了老师也难以成为优师名师。
针对上述“三大不足”,江西师范大学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探索,根据后现代教师教育观,我们认为只有在浓郁的教师教育文化生态中,对师范生开展长期的潜移默化、涵濡浸渍、主动发展、自我生成的养成教育活动,才能促进其教师品格的形成,造就未来优秀教师。
这种养成教育与传统的规训化教师教育不同。它将学生视作主动、自主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体”,而不是被动、物化的 “知识容器”;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命对话和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强调不能单纯地把教师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观念输入和教学技能规训的技术性实践过程,而是将教师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教师文化涵养过程和自主生成过程。
在对部分特级教师、名师校友等的观察调研中,我们发现,优秀教师的成长具有一些超越任教学科、学校性质、教育层级、城乡区域的共性品格,主要包括认同、厚德、自律、激情等。这其中,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起点,认同才会倾心教育;厚德是成就教育人生的基础,厚德才能修身育人;自律是严格自我要求的习惯,自律才能始终如一;激情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动力,激情才会全心投入。这些教师品格犹如种子,如果将它们植入师范生的心灵之中,将成为他们自我完善、走向优秀、成就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朱永新先生说:“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把内在的不可触摸的‘素养’,变成能够外显、可以培养的‘习惯’,变成具体的‘每月一事’项目,并通过一个个可操作实施的课程,由此体系化、固定化。”这一学术观点给我们很大启示。
围绕培养上述四大教师品格,遵循“贵在养成、赢在习惯”的育人理念,我们以养成教育为方法,以习惯养成为抓手,按照“认知—体验—反思—提升”的流程,积极探索有规划、可操作的习惯养成实施方案。结合2012年省部共建时确定在校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学校专门组建公费师范生院推进师范生养成教育,逐步形成“四维五自六全七化”的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
一、以“四维平台”涵养职业认同,解决“职业情感教育不足”问题
学校建立了“课程引领、实践锤炼、社团拓展、文化内化”的四维内容平台,通过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开设师德体验、演讲与口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进行示范引领;通过创建“师德堂”“人格馆”等平台,开展师德答辩等活动实现锤炼巩固;建立开设教师职业发展协会、教师志愿者协会、师魂颂合唱团、“互联网 ”教育社团、古今音乐社团、汉唐明月诗社等特色社团,要求每名师范生必须参加2个社团并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拓展提升;通过举办师德论坛、名师面对面、“悦读师大”等教育文化活动,以及诗书礼乐美等传统文化活动熏陶内化,从而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涵盖师德教育、职业体验、文化素养、人格养成等的30余项养成教育活动。让广大公费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树立仁爱之心,不断增强教师职业情感,充分激发教师育人情怀,真正把“四有”好教师作为终身执着追求,做到“四个相统一”,争当“四个引路人”,从而实现由职业境界—事业境界—乐业境界的飞跃。
二、以“五自策略”自主规划调节,解决“自觉自律不足”问题
学校实施“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检视、自我调整、自我提升”五自策略,利用“规划—执行—检视—调整—提升”五步循环方法,通过每日一练(“三笔字”)、每日一炼(晨炼晨议)、每周一誓(教师誓词)、每周一诵(经典诵读)、每月一歌/影(教师之歌和教育电影)、每月一展(风采展示)、每月一演(演讲)、每月一赛(技能竞赛)、每月一讲(学术讲座)、每月一著(名著阅读)等“十个一”活动,以及定期通关测试等活动,经过反复超强度练习,养成学生自主、自省、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为人习惯。
三、以“六全评价”激发内在动力,解决“激情动力不足”问题
学校开展全员化、全过程、全时段、全视角、全项目、全空间的“六全”评价,形成自我、证书、荣誉、展示、宣講、授星、晋级、赋权等多元激励机制,并主要着眼于学生自我激励,将教育情怀、成长渴望和追求卓越的理想转变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内生力、自我学习的内动力、自我坚持的内定力,使每个师范生获得最根本、最持久、最有效的激情和动力。
四、以“七化运行”保障常态养成,促进师范生养成教育常态运行
学校建立了组织团队化、实施融合化、过程持续化、计划契约化、环境浸润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的“七化”运行体系,统筹保障“四维”平台、“五自”策略、“六全”评价等实施环节的组织实施,有效实现师范生养成教育日常化、常态化运行。
通过五年多来的实践,这一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公费师范生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160余项,并涌现出一批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华文杯”特等奖等重要荣誉的优秀学生。目前,学校的三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学生百分之百爱教和从教、家长百分之百赞许和满意、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百分之百肯定和支持、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百分之百认可和欢迎。
学校公费师范生教育项目被教育部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公费师范生广泛参与的吉安前田希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2019年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门教师教育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这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师范生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报考,近五年来学校的文理科最高分新生均为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并带动学校师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
在近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改革优化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真正让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畅通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各地也都行动起来了。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师范生毕业后愿意当老师、安心当老师、争当好老师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
囿于工具理性等多种原因,当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存在“三大不足”,即师范知能教育多而职业情感教育不足、学习盲目率性多而自觉自律不足、外在强制推动多而内生动力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师范生毕业从教意愿不强、坚守教育情怀不深、自主提升兴趣不大,毕业后不愿意当老师,即使当了老师也难以成为优师名师。
针对上述“三大不足”,江西师范大学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探索,根据后现代教师教育观,我们认为只有在浓郁的教师教育文化生态中,对师范生开展长期的潜移默化、涵濡浸渍、主动发展、自我生成的养成教育活动,才能促进其教师品格的形成,造就未来优秀教师。
这种养成教育与传统的规训化教师教育不同。它将学生视作主动、自主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体”,而不是被动、物化的 “知识容器”;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命对话和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强调不能单纯地把教师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观念输入和教学技能规训的技术性实践过程,而是将教师教育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教师文化涵养过程和自主生成过程。
在对部分特级教师、名师校友等的观察调研中,我们发现,优秀教师的成长具有一些超越任教学科、学校性质、教育层级、城乡区域的共性品格,主要包括认同、厚德、自律、激情等。这其中,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起点,认同才会倾心教育;厚德是成就教育人生的基础,厚德才能修身育人;自律是严格自我要求的习惯,自律才能始终如一;激情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动力,激情才会全心投入。这些教师品格犹如种子,如果将它们植入师范生的心灵之中,将成为他们自我完善、走向优秀、成就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朱永新先生说:“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把内在的不可触摸的‘素养’,变成能够外显、可以培养的‘习惯’,变成具体的‘每月一事’项目,并通过一个个可操作实施的课程,由此体系化、固定化。”这一学术观点给我们很大启示。
围绕培养上述四大教师品格,遵循“贵在养成、赢在习惯”的育人理念,我们以养成教育为方法,以习惯养成为抓手,按照“认知—体验—反思—提升”的流程,积极探索有规划、可操作的习惯养成实施方案。结合2012年省部共建时确定在校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学校专门组建公费师范生院推进师范生养成教育,逐步形成“四维五自六全七化”的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
一、以“四维平台”涵养职业认同,解决“职业情感教育不足”问题
学校建立了“课程引领、实践锤炼、社团拓展、文化内化”的四维内容平台,通过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开设师德体验、演讲与口才、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进行示范引领;通过创建“师德堂”“人格馆”等平台,开展师德答辩等活动实现锤炼巩固;建立开设教师职业发展协会、教师志愿者协会、师魂颂合唱团、“互联网 ”教育社团、古今音乐社团、汉唐明月诗社等特色社团,要求每名师范生必须参加2个社团并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拓展提升;通过举办师德论坛、名师面对面、“悦读师大”等教育文化活动,以及诗书礼乐美等传统文化活动熏陶内化,从而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涵盖师德教育、职业体验、文化素养、人格养成等的30余项养成教育活动。让广大公费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树立仁爱之心,不断增强教师职业情感,充分激发教师育人情怀,真正把“四有”好教师作为终身执着追求,做到“四个相统一”,争当“四个引路人”,从而实现由职业境界—事业境界—乐业境界的飞跃。
二、以“五自策略”自主规划调节,解决“自觉自律不足”问题
学校实施“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检视、自我调整、自我提升”五自策略,利用“规划—执行—检视—调整—提升”五步循环方法,通过每日一练(“三笔字”)、每日一炼(晨炼晨议)、每周一誓(教师誓词)、每周一诵(经典诵读)、每月一歌/影(教师之歌和教育电影)、每月一展(风采展示)、每月一演(演讲)、每月一赛(技能竞赛)、每月一讲(学术讲座)、每月一著(名著阅读)等“十个一”活动,以及定期通关测试等活动,经过反复超强度练习,养成学生自主、自省、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为人习惯。
三、以“六全评价”激发内在动力,解决“激情动力不足”问题
学校开展全员化、全过程、全时段、全视角、全项目、全空间的“六全”评价,形成自我、证书、荣誉、展示、宣講、授星、晋级、赋权等多元激励机制,并主要着眼于学生自我激励,将教育情怀、成长渴望和追求卓越的理想转变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内生力、自我学习的内动力、自我坚持的内定力,使每个师范生获得最根本、最持久、最有效的激情和动力。
四、以“七化运行”保障常态养成,促进师范生养成教育常态运行
学校建立了组织团队化、实施融合化、过程持续化、计划契约化、环境浸润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的“七化”运行体系,统筹保障“四维”平台、“五自”策略、“六全”评价等实施环节的组织实施,有效实现师范生养成教育日常化、常态化运行。
通过五年多来的实践,这一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著提高了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公费师范生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160余项,并涌现出一批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华文杯”特等奖等重要荣誉的优秀学生。目前,学校的三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学生百分之百爱教和从教、家长百分之百赞许和满意、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百分之百肯定和支持、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百分之百认可和欢迎。
学校公费师范生教育项目被教育部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公费师范生广泛参与的吉安前田希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师范生养成教育模式2019年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门教师教育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这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师范生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报考,近五年来学校的文理科最高分新生均为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并带动学校师范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
在近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改革优化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真正让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畅通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各地也都行动起来了。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师范生毕业后愿意当老师、安心当老师、争当好老师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