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4f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诗宋词鉴赏中,很多评论者如果想引用他人的评论文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人,并且把这个人的词论标准作为词作评价的最高典范。他,就是王国维,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既然能被鲁迅称赞,那这个人物肯定非比寻常。人教版新课程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就节选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些看法。
  十则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境界”,在第一则中作者就运用“最上、高格、自有名句”这些词语,肯定了境界的地位。开宗明义,冠于全书之首,提出“境界”说。跟诗歌的语言、形象、人物、景物相比,在王国维心中,境界是诗词一种最高的境地,有境界才有高格,才有名句。可见,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这里,作者也点明了五代、北宋之词独绝的缘由在于“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取了五代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在王国维眼中也极有境界。从锦衣玉食的一国之君,到落魄卑下的阶下之囚;从“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浪漫,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哀愁。上帝给了他全世界,却又让他失了全世界。这巨大的生命反差,让亡国之君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成为了千古词坛的“南面王”。以其真情性,抒写亡国后的历历悲辛,可谓字字血泪,令人动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曰:“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他能够打动读者,是以真感情为基础,几乎是以真为骨,以情为心,字字句句皆出自本心。
  在文本的第五则提到了“真感情”, 可见“真”字是达到境界的重要因素。在作者眼中,何谓有境界?并非单有景物,还要有情感,二者结合就叫情景交融。所以,境界是指诗词当中情与景相互交融的艺术世界。另外,“真”也不可或缺,就像平时写作文,要切忌假话、大话、空话,要注入真情实感。比如,写父母的爱,一个学生写放学回家之后,父亲或母亲在大树下等待回家的孩子,感觉还较真。全班学生都说父母亲在大树下等待,就显得特别假。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符合自然规律写景,要符合人情事理写情,不要无病呻吟,虚情假意。《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也只是纯属虚构,是一种假设。
  第六则中,王国维写道,在诗歌中,达到“境界”,除了有情景交融之外,“真景物、真感情”还应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这就是 “炼字”的技巧。这是一道常见的高考题型“炼字题”,解题思路包括释含义、描景象、析作用三个方面。“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一个“闹”字让境界全出?“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用通感、拟人的手法化视觉为听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蓬勃春意,又传达出诗人喜迎春色欢愉的情感。“云破月来花弄影”,什么情况下云破?风来,云破,月亮出来,洒下淡淡的月光,院子的花也有了影子,在风的吹拂下显得摇曳多姿,非常生动。一个字,把风、云、月、花、影融为一体,让诗歌境界全出。
  怎样达到“境界”,或者通过什么样的创作方法才能达到,在第二则中作者提到了两种,造境和写境。造境的侧重点在“造”,创造,是虚构的;写境的侧重点在“写”,写实,写现实之境。这两种创作方法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也就分成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派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造境和写境两者有契合之处,王国维说:“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实质上,他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文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第七则,王国维谈的是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孜孜以求,苦苦探索;最后才能在上下求索中顿悟,豁然开朗。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瑰丽篇章。美学家朱光潜这样评价他: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希望学生能借助王国维的一双慧眼,来理解诗歌的妙处和“境界”。
其他文献
自从语文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更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高中语文教学更强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不应是空谈,因此应在教学中摸索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努力在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愿景。  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是达成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确
期刊
对于白嘉轩来说,他的最重要的关系在于家庭。他的所作所为,主要都是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把父亲的坟迁到那块他认为蕴藏着白鹿精魂的地里去,他谎说自己做了梦,梦中父亲示警;为了“传宗接代”,他理直气壮地宁可变卖家产也要不断地续弦;为了发家致富,他最先种植罂粟;为了李家寡妇的那六分好地,他和鹿子霖大打出手;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他便送他们上学,沿着“耕读传家”的道路发展;为了延续香火,他提出了借种计划。白嘉轩
期刊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极重要的一环。教学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的关键在于善“问”。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往往可以使学生思维主动,获得完美的答复。所以提问中要讲求艺术性,但要克服教学中提问的一个误区,就是只“问”不“评”。其实,提问应该包括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部分。没有评价,达不到设计问题的目的;没有评价,答者若有所失,听者无所适从,效果可想而知。下面就从问题设计和随机评价两个方面,谈一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期刊
考场上如何迅速破解话题,打开思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大关键。先来看两篇高考范文的提纲:  《甩掉包袱,实现人生目标》的写作提纲: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甩掉包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白);甩掉包袱,才能创造人生辉煌(无臂钢琴师刘伟);甩掉包袱,才能收获人生硕果(袁隆平)。让我们甩掉包袱,驾起人生的风帆,驶向光明的彼岸,实现人生奋斗的目标吧!这个提纲对话题分解合理
期刊
江苏高考从08年开始增加了语文附加题(限文科生),这40分的附加题对于高三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语文的前160分经过12年的学习基本上已经定型,而这40分大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它对于高考的最终成绩影响很大。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15分的名著题,十部名著洋洋洒洒,内涵丰富,耗时长而收益少。而最最让学生痛苦的是简答题,似乎都能答一些,可与参考答案一对照,所获分数甚少,10分2题的简答题经常相差4、5分
期刊
新课标课程改革以来,要求高中生必须在三年学习期间阅读相关文学名著。这一要求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面狭窄、能力较低的局面,从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通过广泛阅读,能够取得极大的收获,个人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首先,阅读经典充实了学生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匆匆易逝,有些学生很是茫然:或者埋首于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以至于满面沧桑,未老先
期刊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亲近课堂,做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就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一种激发、一种互动,要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语文课堂,不应该教师从头到尾来分析课文,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富有激情
期刊
河南省高考,自从2009年开始使用新课程改革的全国卷。这套试卷较过去相比,加大了阅读量,变得注重阅读,淡化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个新题型——探究题。从近几年此题的设题形式和答案组合来看,似乎不难,但要想精益求精,完善答案,还需雕琢历练。  探究题属于新生事物,还在摸索、尝试阶段。从2007年至2012年新课标卷的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封闭式的,答案从文中进行筛选、整合,再概括即可。随着探究题型的设题逐渐走
期刊
苏轼和纳兰性德分别是中国北宋和清朝著名的大词人,他们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在青年时期失去配偶。确切地说,苏二十八岁时失去爱妻王氏,纳兰在二十三岁时失去爱妻卢氏。因而,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具有相同之处,失去爱妻的无比沉痛,不免会时时萦绕于心,发于言外,见于词作之中。《江城子》和《蝶恋花》就分别是他俩为悼念亡妻所作之词。这两首词作如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期刊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被认为是“用血泪凝成的挽联”,千百年来被后人吟诵、传唱。其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绚丽的色彩,无不使人惊叹。诗中光彩夺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屈原用心血、才华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是诗人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是屈原所追求的“美政”“美德”“美景”的集合。  阅读《离骚》,在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出一位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高尚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高冠长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