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奔流》编辑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kit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大部分都是手抄稿。人家投过来不容易,你要是不能用又不退回去,就苦了下面的作者。那些稿件,有些中间夹杂着各种味道,包括烟味和霉味,有些还有烟灰、烛泪、头发和饭菜渣滓,可以想象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的。
  那些稿件,有从商店里买的格子纸抄写的,有的则用的是横格纸,有的用的是白纸或草纸,还有的是把烟盒子拆了写在背面,一沓子寄过来。见出各自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但是你万不可轻视用横格纸白纸草纸烟盒纸写来的稿子,因为那也是费了心血的,而且有的写得还是不错的或有基础的。越是这样的稿子,越要认真对待,不好用就好好回信,给以说明给以鼓励。
  尽管那个时候,有现成打印好的退稿笺,一般也会在笺下面的空白处写上几句话,让人家感觉出一种温暖。有时候我会将退稿笺反过来或专门用另外的纸回一封信,逐条写上对稿子的意见和建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也是从投稿者过来的,知道见到退稿笺时什么感觉。我曾长久地深深地感谢着《飞天》杂志的编辑张书绅,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能够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和鼓励,而且不少同学都有接到他的手写回信而深受鼓舞。对于那种装着一张打印退稿笺的退稿,往往一时无语,并且对自己的文学能力产生怀疑。
  好在我的编辑同行都是很好的编辑,他们的认真给我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稿件退回去作者对回复不满意,还会加上他自己的意见再給你寄回来。这个时候你要回过头再去认真地看,而且要更加诚恳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在编辑部,什么样的作者都见识过,有些作者直接来访,坐在那里与你争论不休,不同意你的意见。这个时候几个编辑便热情地一同帮他会诊,耐心地让他心服口服地回去。还有的作者会用唾沫把稿纸中间粘住,你只要有一页没翻到,退回去他就知道你没有认真看,他就会就有意见或对编辑部有了看法。那个时候,一个编辑的责任心真的同一个省级文学杂志社的名誉紧密相连着。
  前些年我到外省去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有个作者走上前来跟我见面、合影,并且拉我到他家去,我看到我的四封关于他的作品的回信,人家给装在了一个镜框里。20多年过去了,我看看自己当年的回信,语气也怪诚恳,可我自己早已忘记了,但是一个作者却记住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编辑对一个作者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刚刚复兴、欣欣向荣,几乎人人都订有几份文学刊物,一本刊物一两毛钱,一年下来也就几块钱。《奔流》的发行量也是不小的。后来因为增加厚度和印刷成本几次涨价,编辑部开会时总是争论不休,怕影响读者订阅。
  业余创作的热情十分旺盛,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成麻袋的稿子。有专人分拣登记,然后分发给编辑。编辑都以郑州为坐标,分成东西南北片。我和另一个编辑负责南片。也就是说,从郑州直到广州、云南的稿子,都是我们负责。别说那么多外省的,就是本省南片的投稿也是不少的。可以想见每天的看稿量有多大。
  每天编务都会将一大摞稿子放在你的桌子上,先是放在桌头,桌头放不下了就会挤到桌子中间来,这样也就检验出你的工作态度了,你一上班必然要认真地坐在那里,一坐就是半天不动,看着那一摞子稿子慢慢消减下去,下班回去时心里才会安生一点。当然,有时回去时还会带上几篇拿不准的稿子,以便躺在枕头上再读一遍,睡前过过电影,想想是送审还是退稿。送审时推荐语怎么写,若退稿呢,退稿笺如何才能有说服力。
  由于每一个编辑都有送审稿,到二审三审那里就会有不少的稿子,而刊用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也不能什么稿子都送审,给上边造成工作压力。这样也就明白,编辑部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传送带上的工人,谁也不轻松。如果你送审的稿件通过了被批复回来,要求认真编发,那么,你就得更加认真起来,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过眼过心,不停地翻字典、词典,有时为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段历史,还要去资料室、图书馆,以核实对错。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这么方便,只有靠认真靠辛苦。否则闹出笑话还是自己难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袋子一袋子的稿件不停地来,不停地回,一本本刊物不停地出。每每看到新出来的《奔流》杂志,里面有你编辑的稿件,心里就有了一种欣慰,感到这一个月你没有白干。
  那时候会经常出去找作者,主要是一些有些名气的作者。要找到他们的单位,单位找不到,还要问清地址,一一上门拜访。出去是高兴的,但是带不回来几篇稿件,尤其是回来后长时间收不到他们的稿子,心里就不是个滋味。还有就是你走后,你桌子上的来稿会不断积累,等着你回来消化,那又是一阵加班加点地辛劳了。当时出差坐火车一般都是硬座,更多的是站票。因为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路途相连着,你不可能临时能买到票,上车后你才会知道人有多少。有时晚上一上车才知道,人多得厕所里挤的都是,人挨人蹲都蹲不下。那个疲劳。到了地方,还会马不停蹄,赶着去完任务。
  离开《奔流》之后我去了《文艺百家报》,是文联的机关报,后来又主持《散文选刊》。但这么多年来,我对《奔流》的感情一直都在,一晃眼,《奔流》创刊六十年了,听了心里还是很激动,因为想到了那个岁月,想到了那些为我们的文学事业兢兢业业、辛勤耕耘的老编辑、老同事、老领导,他们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我怀念他们,想念他们,对他们始终怀有着深深的敬意。《奔流》让写一个祝词,我就想到:六十年文学传承,六十年精神相递,六十年奔流不息!
其他文献
这一次,52岁的郁亮彻底走到了台前。聚光灯打在了他的身上。回望背后,66岁的王石渐渐隐去了身影。2017年6月30日,万科选出新一届董事会,没有过多悬念,郁亮当选为主席,兼任总裁。作为王石的接班人,他也被深铁这个大股东钦点为万科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核心。  这是一个比王石更有“野心”的人,一个注定比王石走得更远的人,而这也是王石放权、培育、成就的结果。  从职业经理人到事业合伙人,从王石到郁亮,万科管
期刊
编者:文章选自《生命禁区的太阳花》。南沙群岛是世界上最富有水也是最缺水的地方。富有的是海水,而缺的是淡水。我们的战士每天只能得到5公斤的淡水供给,他们得靠它洗脸、刷牙、洗衣服、浇花、种菜,等等。由于这样的极度缺乏淡水,很多战士身上都长满了癣。然而在这样缺水的情况下,我们可爱的战士仍然坚持给花儿浇灌,让它们灿烂盛开!他们给小花取名为“太阳花”!她的温暖、明媚、经久不衰都是每个战士心中最美好的希望。他
期刊
2018年8月12日下午,“孝行中原·让中原更出彩——2018孝贤之星寻访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市举行。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河南时代传媒集团主办,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金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硒谷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扬孝道文化,更多地挖掘、更广泛地传播孝爱典型人物,共建出彩中原。  与会的有河南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志斌,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河南省民政厅
期刊
每个人都有娘,我也有,可我娘是个疯子。  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  23年前,有个年青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村里一些男人也就常围着她转。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
期刊
7月26日上午,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怀揣新时代的文学梦想,满怀激情来到三门峡卢氏这座蓝天白云相拥、青山秀水环绕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共同见证奔流文学院的盛大开启。未来一周时间,文友们还将在卢氏迎宾馆,参与到由全国名家亲授的第七届作家研修班中。  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李宪林,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苗树群,河南省原文联副主席田中禾,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巡视员席保安,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
期刊
▲ 陆费逵雕塑中华书局之父陆费逵其人  中华书局主要创始人陆费逵(1886-1941年),复姓陆费,字伯鸿,生于陕西汉中,其祖上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以翰林院编修任《四库全书》总校官,是位编辑大家。其父长年幕游,少时恒受母训。母亲开放的教育思想,让陆费逵得以自由学习。1898年,13岁的他就开始阅读当时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汲取新思想,不免与父亲有思想冲突,却仍得母亲支持,“于是便不照老式子读书,自己研究古
期刊
2018年的夏季,注定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将永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雨季提前来临,暴风骤雨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随时随地光顾我们的生活。而你,24岁的花季姑娘,迎来了你的大学毕业季,同时,也将携手你的白马王子一同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作为养育你24年的母亲,心中万语千言想对你述说,却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哽咽无语、泪湿枕巾!依稀仿佛,那个光着屁股、四肢被父亲的一只大手抓着、
期刊
1957年1月,《奔流》由《河南文艺》改名而来。这是《奔流》在河南文艺史上的初次登场,距今已整整60年。  关于“奔流”这个名称的来源,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说“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鲁迅先生在1928年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北京文学》知名编辑王秀云写道:“如果以魯迅先生1928年创刊《奔流》算起,《奔流》已经九十大寿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奔流》
期刊
自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将《河南文艺》改出《奔流》至今,过去了60年。60年,不是简单数字的增添,也包含一个刊物在时世、际遇、挫折、生活以及知识的更迭中,追寻扎实前进路程的涵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复刊《奔流》,尤其是在纸媒不断走下坡路的当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奔流》会成为我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甚至,压垮我。  是的,我的的确确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举步维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热爱
期刊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