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活动教学法的提出和运用受到教学者的广泛欢迎。实践证明,活动教学法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阶段特征,对于引导小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学习,以及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
在进行活动教学法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多的体现在内容上的相关性,以及形式上的可借鉴性。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
一、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激趣教学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全面激發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潜意识中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学习难度很大,而小学生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难以静下心来仔细钻研,为此,教师就需要进行正确的疏导,通过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场景,将学生置于各种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玩的欢乐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学生愿意融入某类活动场景,教师还需要优化内容,契合小学生的兴趣点。
二、活动教学要通过特定的场景付诸实践
情景化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它与活动化教学的思维逻辑不谋而合,都主张构建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场景,将一切教学活动置于场景之中,利用场景化的思维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连接课内课外等一切教学资源,强化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中心思想,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活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增强教学趣味性
活动教学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不应固守某一种模式,而应进行发散型教学,一方面创新活动教学的实现形式,深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一点“噱头”;另一方面要增强活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增强教学的完整性,构建更加成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内容时,通过收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时、分、秒”的换算,由于受到加减法内容的影响,学生总是将“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当作“一小时等于一百分钟”,尤其在计算过程中,这类问题表现得最为严重。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全班同学从1开始报数,当第一遍报到数字60时,下一个学生要说“一分钟”,并站起来表演一个节目,说错了还要接受惩罚,而接下来的学生则继续报数字2,当第二遍报到60时,下一个学生要说“一小时”,也要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游戏,教师就是要强化学生对“时、分、秒”换算关系的认识。
四、活动教学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小学生一方面需要调用已经学到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当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思考,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发散学习的指导者。通过这样一种参与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为将来自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从生活中取材,活动教学更“接地气”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小学教育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实质就是课堂教学要回归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尤其在小学数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内涵,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活动教学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带着数学学习的目的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算法”内容时,教师安排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要求每个学生用分配的钱购买食材,为某次班级夏令营活动准备午飯,买菜结束后每个小组要向老师呈报总体花销情况,并如数上缴剩余经费。学生首先在与商贩进行买卖交易时会用到加减法内容,进一步锻炼运用该知识的灵活度;其次在汇总总体花销时,学生也会用到加减法知识,再一次训练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围绕着两个环节,教师要进行监测,及时提出指导。
活动教学法与数学教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中包含的许多理论都在实践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案例也包含了有趣的数学知识,因此,通过创设活动教学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活动教学不应是笼统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形象的,是要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春平.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
在进行活动教学法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更多的体现在内容上的相关性,以及形式上的可借鉴性。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
一、活动教学的本质是激趣教学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全面激發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潜意识中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学习难度很大,而小学生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难以静下心来仔细钻研,为此,教师就需要进行正确的疏导,通过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场景,将学生置于各种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玩的欢乐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要使学生愿意融入某类活动场景,教师还需要优化内容,契合小学生的兴趣点。
二、活动教学要通过特定的场景付诸实践
情景化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它与活动化教学的思维逻辑不谋而合,都主张构建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场景,将一切教学活动置于场景之中,利用场景化的思维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连接课内课外等一切教学资源,强化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中心思想,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活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增强教学趣味性
活动教学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不应固守某一种模式,而应进行发散型教学,一方面创新活动教学的实现形式,深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一点“噱头”;另一方面要增强活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增强教学的完整性,构建更加成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内容时,通过收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时、分、秒”的换算,由于受到加减法内容的影响,学生总是将“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当作“一小时等于一百分钟”,尤其在计算过程中,这类问题表现得最为严重。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游戏:全班同学从1开始报数,当第一遍报到数字60时,下一个学生要说“一分钟”,并站起来表演一个节目,说错了还要接受惩罚,而接下来的学生则继续报数字2,当第二遍报到60时,下一个学生要说“一小时”,也要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游戏,教师就是要强化学生对“时、分、秒”换算关系的认识。
四、活动教学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小学生一方面需要调用已经学到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当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思考,而教师应成为学生发散学习的指导者。通过这样一种参与过程,学生在拓展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为将来自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从生活中取材,活动教学更“接地气”
新课程改革对现代小学教育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实质就是课堂教学要回归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源泉。尤其在小学数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内涵,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活动教学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带着数学学习的目的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算法”内容时,教师安排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要求每个学生用分配的钱购买食材,为某次班级夏令营活动准备午飯,买菜结束后每个小组要向老师呈报总体花销情况,并如数上缴剩余经费。学生首先在与商贩进行买卖交易时会用到加减法内容,进一步锻炼运用该知识的灵活度;其次在汇总总体花销时,学生也会用到加减法知识,再一次训练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围绕着两个环节,教师要进行监测,及时提出指导。
活动教学法与数学教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中包含的许多理论都在实践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案例也包含了有趣的数学知识,因此,通过创设活动教学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活动教学不应是笼统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形象的,是要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春平.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