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严谨是一篇合格的论述文必须做到的。要达成这一点,厘清概念、遵循客观逻辑是首要前提。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材料一提出了对“实用”的辩证思考,材料二是谈“文学与科学的用处”。两则材料无疑旨在引导同学们对“有用与无用”这个话题作辩证思考。《无用即有用》一文,试图阐述“有用”“无用”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这个观点是符合题意的。
但是文章标题“无用即有用”和首段体现出的观点,将“有用”“无用”二者的关系绝对化,不符合事实。在论述过程中,也有许多地方存在概念不清晰、逻辑牵强的问题。下面一一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写作中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庄子曾有文章《大用与无用之用》,极力揭示人与物的有用之患和无用之患。而我却只觉得,无用即有用。
大家都认为数学难,并且都会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地了解过它?数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是一个小到生活方方面面都用得到的东西,将它直接冠以“无用”二字,未免太过草率。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所谓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甚至不顾。可一旦我们能关注其内在,便可以将无用变为有用。
当今社会是大数据的时代,人人都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唯“快”是图,人人都是“功利”之徒。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但有些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或者仅仅是在楼道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是不是也缓解了刚刚因做题而困顿的焦虑的心?
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这和他们的工作看似毫无联系,实则是强大的助推器。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可正是因为他们把握好了其中的度,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商人,所以才没有见到马云成为“太极大师”这样惊世的新闻爆出。
无用和有用其实相辅相成,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无用也可以变得有用。
所以,我们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这个世界本无所謂有用无用,存在即是合理,无用即是有用!
文章标题即观点,首段借庄子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再次强调观点“无用即有用”。虽然观点明确,但也有些强势。从全文看,作者的观点其实是“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无用即有用”的表述显得绝对化了,不符合客观事实。
此外,庄子对“有用”“无用”进行过探讨没错,但显然不存在《大用与无用之用》一文。这种显而易见的编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在没有更好的引入方法的情况下,还是结合题目材料说观点比较稳妥。
这两段通过反驳“数学无用”的说法,提出不能因为“自以为没用”就定义某样东西是“无用”的。论述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分论点不够清晰,还应该再提炼明确。
二是作者想说的大概是有人觉得高中阶段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艰深、在生活中不实用,但是少了“高中阶段”这样的定语,变成“大家都觉得数学很难”,显然太过随意。
三是第3段概念不清,逻辑不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关注其内在”这一“无用变有用”的方法。这个“内在”如何定义?此外,从前文论述看,数学是有用的,只是我们根据主观好恶认为它无用,所以与其说要“关注内在”,不如说我们不能以主观好恶去判断事物的“有用”“无用”。
这一段由时代特征指出“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再次强调观点,并引出下文论述,但整一段表述混乱。
作者想说人们唯“快”是图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一句与论述无关,这多余的一笔使文意前后不通。
这两段从身边的学霸习字和体育、音乐的作用,拓展到商业领域的马云和王石,论证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也有作用,无疑拓宽了文意。
在对马云和王石事例的分析中,提出了“把握度”的概念,认为这是“无用”转化为“有用”的方法。但什么是“度”?怎样算是把握好了度?这里没有提,后文也没有阐述。作为分论点,肯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正因为这样,本段最后的结论也显得很奇怪,马云为什么不能成为“太极大师”,成为“太极大师”和成为成功的商人在逻辑上是对立的吗?
这一段顺承上文明确提出“无用”与“有用”转换的条件就是“把握好其中的度”。如上文分析,“度”的概念不清不楚,与“有用”“无用”间的逻辑关系也很成问题。作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分析“无用”转变为“有用”的条件,不能随便拉一个看起来充满辩证思考的词就放到文章中。 文章主要是举例论证,其实论述得很单薄,结尾宜用名家名言来点题或照应,提升论述手法的丰富性。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片尾用了长长的名单来感谢为本片做出过贡献的人,包括群众演员。这些人不是主角,看似“无用”,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是精彩电影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亦可有用。
身边的同学都认为现在学的数学太难了,并且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了解过它?我们的抱怨是不是数学的真面目?非也。数学学科当然不只是加减乘除,它通过运算、思考培养了逻辑思维,而逻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将数学冠以“无用”二字,实在有些鲁莽。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当引起反思。生活中,看似无用亦可有用。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克服对“用”的偏见,不按自己的好恶去判定“有”“无”,摆正态度,就能看到“无”之外的那份“有”。
当今,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如若唯“快”是图,一切以功利为目标,被“有用”绑住了手脚,那么生活必将寡淡无味、黯然失色。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或在无人的楼道里引吭高歌,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
其实只要我们不把“有用”视为唯一的目的,“无用”亦可以是相当“有用”了。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马云没有成为“太极宗师”,王石也非著名登山运动员,但这不以“成名”“夺冠”“多金”等“有用”的标准为目的的爱好,却成了他们成功的助推器,谁能说无用不是有用?
泰戈尔的哲理诗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其实事物的效用也是如此,只有向“无用”敞开怀抱,才不会画地为牢,“有用”才会被推向极致!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材料一提出了对“实用”的辩证思考,材料二是谈“文学与科学的用处”。两则材料无疑旨在引导同学们对“有用与无用”这个话题作辩证思考。《无用即有用》一文,试图阐述“有用”“无用”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这个观点是符合题意的。
但是文章标题“无用即有用”和首段体现出的观点,将“有用”“无用”二者的关系绝对化,不符合事实。在论述过程中,也有许多地方存在概念不清晰、逻辑牵强的问题。下面一一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写作中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 41分
无用即有用
庄子曾有文章《大用与无用之用》,极力揭示人与物的有用之患和无用之患。而我却只觉得,无用即有用。
大家都认为数学难,并且都会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地了解过它?数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是一个小到生活方方面面都用得到的东西,将它直接冠以“无用”二字,未免太过草率。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所谓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甚至不顾。可一旦我们能关注其内在,便可以将无用变为有用。
当今社会是大数据的时代,人人都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唯“快”是图,人人都是“功利”之徒。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但有些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或者仅仅是在楼道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是不是也缓解了刚刚因做题而困顿的焦虑的心?
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这和他们的工作看似毫无联系,实则是强大的助推器。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可正是因为他们把握好了其中的度,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商人,所以才没有见到马云成为“太极大师”这样惊世的新闻爆出。
无用和有用其实相辅相成,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无用也可以变得有用。
所以,我们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这个世界本无所謂有用无用,存在即是合理,无用即是有用!
文章标题即观点,首段借庄子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再次强调观点“无用即有用”。虽然观点明确,但也有些强势。从全文看,作者的观点其实是“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无用即有用”的表述显得绝对化了,不符合客观事实。
此外,庄子对“有用”“无用”进行过探讨没错,但显然不存在《大用与无用之用》一文。这种显而易见的编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在没有更好的引入方法的情况下,还是结合题目材料说观点比较稳妥。
这两段通过反驳“数学无用”的说法,提出不能因为“自以为没用”就定义某样东西是“无用”的。论述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分论点不够清晰,还应该再提炼明确。
二是作者想说的大概是有人觉得高中阶段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艰深、在生活中不实用,但是少了“高中阶段”这样的定语,变成“大家都觉得数学很难”,显然太过随意。
三是第3段概念不清,逻辑不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关注其内在”这一“无用变有用”的方法。这个“内在”如何定义?此外,从前文论述看,数学是有用的,只是我们根据主观好恶认为它无用,所以与其说要“关注内在”,不如说我们不能以主观好恶去判断事物的“有用”“无用”。
这一段由时代特征指出“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再次强调观点,并引出下文论述,但整一段表述混乱。
作者想说人们唯“快”是图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一句与论述无关,这多余的一笔使文意前后不通。
这两段从身边的学霸习字和体育、音乐的作用,拓展到商业领域的马云和王石,论证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也有作用,无疑拓宽了文意。
在对马云和王石事例的分析中,提出了“把握度”的概念,认为这是“无用”转化为“有用”的方法。但什么是“度”?怎样算是把握好了度?这里没有提,后文也没有阐述。作为分论点,肯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正因为这样,本段最后的结论也显得很奇怪,马云为什么不能成为“太极大师”,成为“太极大师”和成为成功的商人在逻辑上是对立的吗?
这一段顺承上文明确提出“无用”与“有用”转换的条件就是“把握好其中的度”。如上文分析,“度”的概念不清不楚,与“有用”“无用”间的逻辑关系也很成问题。作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分析“无用”转变为“有用”的条件,不能随便拉一个看起来充满辩证思考的词就放到文章中。 文章主要是举例论证,其实论述得很单薄,结尾宜用名家名言来点题或照应,提升论述手法的丰富性。
修改后模拟得分: 47分
看似无用,亦可有用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片尾用了长长的名单来感谢为本片做出过贡献的人,包括群众演员。这些人不是主角,看似“无用”,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是精彩电影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亦可有用。
身边的同学都认为现在学的数学太难了,并且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了解过它?我们的抱怨是不是数学的真面目?非也。数学学科当然不只是加减乘除,它通过运算、思考培养了逻辑思维,而逻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将数学冠以“无用”二字,实在有些鲁莽。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当引起反思。生活中,看似无用亦可有用。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克服对“用”的偏见,不按自己的好恶去判定“有”“无”,摆正态度,就能看到“无”之外的那份“有”。
当今,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如若唯“快”是图,一切以功利为目标,被“有用”绑住了手脚,那么生活必将寡淡无味、黯然失色。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或在无人的楼道里引吭高歌,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
其实只要我们不把“有用”视为唯一的目的,“无用”亦可以是相当“有用”了。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马云没有成为“太极宗师”,王石也非著名登山运动员,但这不以“成名”“夺冠”“多金”等“有用”的标准为目的的爱好,却成了他们成功的助推器,谁能说无用不是有用?
泰戈尔的哲理诗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其实事物的效用也是如此,只有向“无用”敞开怀抱,才不会画地为牢,“有用”才会被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