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严谨的两大前提:厘清概念,遵循逻辑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严谨是一篇合格的论述文必须做到的。要达成这一点,厘清概念、遵循客观逻辑是首要前提。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材料一提出了对“实用”的辩证思考,材料二是谈“文学与科学的用处”。两则材料无疑旨在引导同学们对“有用与无用”这个话题作辩证思考。《无用即有用》一文,试图阐述“有用”“无用”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这个观点是符合题意的。
  但是文章标题“无用即有用”和首段体现出的观点,将“有用”“无用”二者的关系绝对化,不符合事实。在论述过程中,也有许多地方存在概念不清晰、逻辑牵强的问题。下面一一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写作中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 41分

无用即有用


  庄子曾有文章《大用与无用之用》,极力揭示人与物的有用之患和无用之患。而我却只觉得,无用即有用。
  大家都认为数学难,并且都会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就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地了解过它?数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是一个小到生活方方面面都用得到的东西,将它直接冠以“无用”二字,未免太过草率。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所谓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甚至不顾。可一旦我们能关注其内在,便可以将无用变为有用。
  当今社会是大数据的时代,人人都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唯“快”是图,人人都是“功利”之徒。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但有些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或者仅仅是在楼道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是不是也缓解了刚刚因做题而困顿的焦虑的心?
  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这和他们的工作看似毫无联系,实则是强大的助推器。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可正是因为他们把握好了其中的度,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商人,所以才没有见到马云成为“太极大师”这样惊世的新闻爆出。
  无用和有用其实相辅相成,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无用也可以变得有用。
  所以,我们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这个世界本无所謂有用无用,存在即是合理,无用即是有用!
  文章标题即观点,首段借庄子对“有用”与“无用”的思考,再次强调观点“无用即有用”。虽然观点明确,但也有些强势。从全文看,作者的观点其实是“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能有用”,“无用即有用”的表述显得绝对化了,不符合客观事实。
  此外,庄子对“有用”“无用”进行过探讨没错,但显然不存在《大用与无用之用》一文。这种显而易见的编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在没有更好的引入方法的情况下,还是结合题目材料说观点比较稳妥。
  这两段通过反驳“数学无用”的说法,提出不能因为“自以为没用”就定义某样东西是“无用”的。论述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分论点不够清晰,还应该再提炼明确。
  二是作者想说的大概是有人觉得高中阶段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艰深、在生活中不实用,但是少了“高中阶段”这样的定语,变成“大家都觉得数学很难”,显然太过随意。
  三是第3段概念不清,逻辑不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关注其内在”这一“无用变有用”的方法。这个“内在”如何定义?此外,从前文论述看,数学是有用的,只是我们根据主观好恶认为它无用,所以与其说要“关注内在”,不如说我们不能以主观好恶去判断事物的“有用”“无用”。
  这一段由时代特征指出“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成功的法宝”,再次强调观点,并引出下文论述,但整一段表述混乱。
  作者想说人们唯“快”是图从而忽略了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东西,但“并不是说为一件事不顾一切的精神不好”一句与论述无关,这多余的一笔使文意前后不通。
  这两段从身边的学霸习字和体育、音乐的作用,拓展到商业领域的马云和王石,论证看似无用的东西有时也有作用,无疑拓宽了文意。
  在对马云和王石事例的分析中,提出了“把握度”的概念,认为这是“无用”转化为“有用”的方法。但什么是“度”?怎样算是把握好了度?这里没有提,后文也没有阐述。作为分论点,肯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正因为这样,本段最后的结论也显得很奇怪,马云为什么不能成为“太极大师”,成为“太极大师”和成为成功的商人在逻辑上是对立的吗?
  这一段顺承上文明确提出“无用”与“有用”转换的条件就是“把握好其中的度”。如上文分析,“度”的概念不清不楚,与“有用”“无用”间的逻辑关系也很成问题。作者需要认真地思考分析“无用”转变为“有用”的条件,不能随便拉一个看起来充满辩证思考的词就放到文章中。   文章主要是举例论证,其实论述得很单薄,结尾宜用名家名言来点题或照应,提升论述手法的丰富性。

修改后模拟得分: 47分

看似无用,亦可有用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片尾用了长长的名单来感谢为本片做出过贡献的人,包括群众演员。这些人不是主角,看似“无用”,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是精彩电影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亦可有用。
  身边的同学都认为现在学的数学太难了,并且抱怨:“这么难的东西,学了也用不到!”似乎也是,生活中的数学无非是买东西时的加减乘除,更大的数字可以使用计算机,又有谁会在扔出一个东西时计算它的抛物线呢?这样看来,数学似乎真的无用。但我们可曾真正了解过它?我们的抱怨是不是数学的真面目?非也。数学学科当然不只是加减乘除,它通过运算、思考培养了逻辑思维,而逻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将数学冠以“无用”二字,实在有些鲁莽。
  我们总是关注那些有用的,而那些自以为没用的东西就弃之楼阁,当引起反思。生活中,看似无用亦可有用。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克服对“用”的偏见,不按自己的好恶去判定“有”“无”,摆正态度,就能看到“无”之外的那份“有”。
  当今,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追求迅速、便捷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如若唯“快”是图,一切以功利为目标,被“有用”绑住了手脚,那么生活必将寡淡无味、黯然失色。
  我认识的学霸,有些就习得一手好字,它看似无用,但何尝不是一个能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东西呢?体育、音乐……它们也都是实实在在无用的东西,但当你埋头题海、腰酸背痛之时,在操场上飞奔几圈,或在无人的楼道里引吭高歌,是不是也有了放飞心情的愉悦?
  其实只要我们不把“有用”视为唯一的目的,“无用”亦可以是相当“有用”了。马云打得一手好太极,王石酷爱登山。太极以柔克刚、收放自如间的运作不就如同经商之道?登山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只紧盯目标,也是经商必备的品质。马云没有成为“太极宗师”,王石也非著名登山运动员,但这不以“成名”“夺冠”“多金”等“有用”的标准为目的的爱好,却成了他们成功的助推器,谁能说无用不是有用?
  泰戈尔的哲理诗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其实事物的效用也是如此,只有向“无用”敞开怀抱,才不会画地为牢,“有用”才会被推向极致!
其他文献
【编者按】新材料作文无疑是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当红炸子鸡”,平时同学们没少练习。但是,究竟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怎样处理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如何防止套话作文?这些问题是一些同学长久以来的困惑。本期开始,“中天讲堂·作文进化论”将为你解密“新材料作文”。    揭秘人: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这样
离家出走后,安娜贝尔·莱尔德为自己取名为珀涅罗珀·泰勒,并且真的做到了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一样忠贞不渝——“我承诺过永远都属于他。他可以打破他的誓言,但我不会打破我的。”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她以一种近乎隐士的方式,独自将女儿养大。尽管她那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有时也为她的精神努力而骄傲,认为“她妈妈精神上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看不见的艺术”,但她向女儿隐瞒其亲生父亲身份,以及为女
社会(文化)现象类材料作文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作文题型,题目材料讲述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要求同学们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文章最常见的问题是论述浮浅、平庸,缺乏深度;表达不痛不痒,没有温度。   请看下面这个作文题。   随着微信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微信拉票,起初只是一些娱乐轻松的话题,比如给“最萌宝宝”“最萌狗狗”拉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产品推销方式,甚至成为先进人物评选、事迹
罗曼·罗兰有言:“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毫无生命的。”是的,我认为在生活之上,应讓六便士与月亮兼备,将六便士作为基础,支持我们追求理想彼岸的月光。   当今社会,是矛盾交织的社会。欲望旗帜飞舞飘扬,许多人沉溺于追求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涌向发达城市的高楼大厦,却未曾想到吞噬他们的恰恰是物质,淹没他们的往往是现实。也有人随心所欲,只求精神满足,渴望了无牵挂,想做田野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成一串串。  ——袁隆平    2011年9月19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由袁隆平教授带头研制的“Y两优2号”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被誉为“超级稻”。  那么,超级稻是怎样“炼成”的呢?  我们知道,基因控制性状。如果将两株基因型不同、性状不同的水稻进行杂交,在一定概率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慈善借助移动互联网由“小众慈善,大众围观”快速进入“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时代,但人们在热情参与中不时感到与“慈善快乐又利他”的初衷存在差距,对于“互联网 慈善”的现状,人们的思考与应对不尽相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
今年浙江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语料(见本刊第44—45页)可谓出人意料。往年的语料选择,往往是从某一文本中截取一段连续的材料,而今年的语料由四则材料组成,且并不出自同一文本,甚至形式都不统一,有文字有图表。  文后设置2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主观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文本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与往常相似,侧重考查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过去解答这类题往往可以在原文中快速找到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给予我们无尽的思考和追问。   有一种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问:“为什么是我?”在看到别人得到机会时,又会问:“为什么不是我?”   还有一种人,在看到别人身陷困境时,却会问:“为什么不是我?”在自己得到机会时,又会问:“为什么是我?”   这两种发问总是带给人无尽的思索,不同的发问也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
【宁波市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6题】  作为一名成年人,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家庭对话,你该如何在父母意见不一时化解分歧?请写一段话化解父母的争执,不超过100字。(5分)  爸爸:连续工作学习了好长时间了,这个周末我们去东钱湖边玩吧!  妈妈:天这么冷,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我看中了几件衣服,周末一起去逛商场!  爸爸:你只知道逛商场买衣服!  妈妈:你只知道游山玩水! 
代散文家刘开在其名篇《问说》中开宗明义:“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在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或遇到疑难,或与他人产生不同的见解,只有敢问、好问、善问,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不断精进。   但是,身为教师,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情景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即使是提问环节,在老师的“逼迫”下,同学们也往往无动于衷。   或因遵循教材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