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个人知识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知识背景,在个人知识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都带有个人系数,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进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个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人们思想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主体化的建构的过程。人们新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样也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思想品德建构的过程。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思想品德的形成及思想向行为的转化,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个人知识在受教育者新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知识的形成及转化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知识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意会知识理论:人类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性的言传知识,言传知识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一种是直觉领悟性的意会知识,意会知识是不能系统反思和清晰陈述的知识。波兰尼在书中举例,人们在万千人海中辨认出一个人的脸,但是却无法说出其实如何辨认的。这就是意会知识在发挥着作用。 “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识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意会知识具有不可言述性,其很难通过语言、文字等正规形式加以传播;具有不可批判性,由于意会知识无法可用符号表达,所以也就无法进行批判;具有情境性,意会知识伴随认识主体的正在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意会知识具有无意识性,意会知识的加工过程是无意识的,加工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具有个体性,“意会认知是依存于人的,是个体心身的隐性体知理性,因此它只能是个体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个人知识是知识行程中“个人不可避免的参与”。波兰尼认为知识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使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性,所有的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无处不在的个人参与,通过个人参与产生的知识具有个人性,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可言述的意会知识,包括对真理的信仰、个人判断、责任心、良知等等。个人知识在认知主体思想观念形成中起到基础作用。
二、影响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会受到自己的个人知识的影响。由于个人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一位长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对各种思想困境时,总能用其自己所特有的经验思维及知觉思维方式去帮助受教育者。这种特有的方式方法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艺术。极具个人特色的教育艺术因受个人知识背景的局限,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需要对社会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以形成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由于每人的个人知识背景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及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具体要求时,必然以其个人知识为基础进行文本阅读及要求分析。当文本阅读者与文本作者个人知识背景相近或相似时,文本阅读者则能较为准确、完整地把握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由于并不是每个文本阅读者都能与文本作者有相近或相似的个人知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所教授的内容具有不一致性。因此,个人知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负面作用。但是,文本阅读者的理解与思考是建立的其个人知识基础之上,理解与思考得出的结论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鉴于此样情况,需要引导并提高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正面影响。
人具有社会属性,受教育在有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必然处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中,在过往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会积淀一定的思想观念。这些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就是影响新思想品德形成的个人知识背景。作为先在性的思想观念,个人知识隐藏在受教育者即人知主体的大脑记忆系统中,稳定地、无意识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必然以不同的个人知识为基础,由此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并不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内容。“相应的知识准备与相应的接受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活动进行的基础。”相应的知识准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当具有认识、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应当具有的个人知识。相应的接受力则是建立个人知识基础上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及其所传授的教育内容的认知、理解、吸收能力。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以自己特有的意会认知图式为前提、以自己特有的个人知识为基础,受教育者是否能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及影响。
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最大限度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并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将其不可言述的个人知识显性化,将不可言述的、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及交流,使个人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公共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与创新,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对社会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以形成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社会规范的简单教授,还应当从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去诠释社会规范的内涵、价值及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克服自身个人知识背景对思想政治内容不当理解的同时,分析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接受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影响知行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将其旧有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知——行”转化受到阻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行为实践与其所认知的新思想品德知识不相符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系统的学习习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其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受教育者主观要求用新的思想品德标准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但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下的旧有思想观念往往会作为潜意识影响受教育者对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及行为。当受教育无法用新形成的思想品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潜意识就会用旧有的思想观念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新形成的思想品德最终外显为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之前,旧有的思想观念会不断的影响受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体系变得完善,就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的内容和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大量、广泛、有引导性的道德行为实践,通过实践,受教育者可以将可言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意会认知得到的思想观念整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德、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和价值理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满足正确地、完整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通过此种方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使受教育者旧有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转化。
四、启示
我们应当重视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写作时,充分考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使具有不同个人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最大限度地正确地、完整地认知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外,其它专业课程的文本亦对个人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当重视专业课程及其它公共基础课程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自然科学教育中,通过课程文本及教授使受教育者获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在人文课程中,通过课程文本及教授使受教育者获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认知。这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受教育者个人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以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为基础,因材施教,从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去诠释社会规范的内涵、价值及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完整地认知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我们还应当重视个人知识中的意会成分,重视以个人知识为基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而起作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隐性思想政治作用下比单纯灌输式教授更为稳定。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实践来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发展与成熟,注重在道德参与中习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利用适当的环境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适当的环境受真个社会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制约,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道德最求,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波兰尼与他的《个人知识》[J].哲学动态,1990,(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5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83.
[4]姜雪凤,陈宪章.内隐知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探索,2006,(2).
关键词:个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人们思想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主体化的建构的过程。人们新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样也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思想品德建构的过程。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思想品德的形成及思想向行为的转化,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个人知识在受教育者新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知识的形成及转化规律,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知识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意会知识理论:人类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性的言传知识,言传知识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一种是直觉领悟性的意会知识,意会知识是不能系统反思和清晰陈述的知识。波兰尼在书中举例,人们在万千人海中辨认出一个人的脸,但是却无法说出其实如何辨认的。这就是意会知识在发挥着作用。 “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识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意会知识具有不可言述性,其很难通过语言、文字等正规形式加以传播;具有不可批判性,由于意会知识无法可用符号表达,所以也就无法进行批判;具有情境性,意会知识伴随认识主体的正在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产生;意会知识具有无意识性,意会知识的加工过程是无意识的,加工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具有个体性,“意会认知是依存于人的,是个体心身的隐性体知理性,因此它只能是个体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个人知识是知识行程中“个人不可避免的参与”。波兰尼认为知识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使知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性,所有的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无处不在的个人参与,通过个人参与产生的知识具有个人性,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可言述的意会知识,包括对真理的信仰、个人判断、责任心、良知等等。个人知识在认知主体思想观念形成中起到基础作用。
二、影响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会受到自己的个人知识的影响。由于个人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一位长时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对各种思想困境时,总能用其自己所特有的经验思维及知觉思维方式去帮助受教育者。这种特有的方式方法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艺术。极具个人特色的教育艺术因受个人知识背景的局限,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需要对社会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以形成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由于每人的个人知识背景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及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具体要求时,必然以其个人知识为基础进行文本阅读及要求分析。当文本阅读者与文本作者个人知识背景相近或相似时,文本阅读者则能较为准确、完整地把握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由于并不是每个文本阅读者都能与文本作者有相近或相似的个人知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所教授的内容具有不一致性。因此,个人知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造成负面作用。但是,文本阅读者的理解与思考是建立的其个人知识基础之上,理解与思考得出的结论具有多样性,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鉴于此样情况,需要引导并提高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正面影响。
人具有社会属性,受教育在有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必然处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中,在过往的社会生活中必然会积淀一定的思想观念。这些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就是影响新思想品德形成的个人知识背景。作为先在性的思想观念,个人知识隐藏在受教育者即人知主体的大脑记忆系统中,稳定地、无意识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必然以不同的个人知识为基础,由此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并不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内容。“相应的知识准备与相应的接受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活动进行的基础。”相应的知识准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当具有认识、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应当具有的个人知识。相应的接受力则是建立个人知识基础上的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及其所传授的教育内容的认知、理解、吸收能力。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以自己特有的意会认知图式为前提、以自己特有的个人知识为基础,受教育者是否能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及影响。
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最大限度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并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将其不可言述的个人知识显性化,将不可言述的、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及交流,使个人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公共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与创新,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对社会规范进行整合、转换、创新,以形成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社会规范的简单教授,还应当从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去诠释社会规范的内涵、价值及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克服自身个人知识背景对思想政治内容不当理解的同时,分析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接受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影响知行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将其旧有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知——行”转化受到阻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行为实践与其所认知的新思想品德知识不相符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系统的学习习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其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进而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自己的行为准则。虽然受教育者主观要求用新的思想品德标准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但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下的旧有思想观念往往会作为潜意识影响受教育者对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及行为。当受教育无法用新形成的思想品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潜意识就会用旧有的思想观念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新形成的思想品德最终外显为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之前,旧有的思想观念会不断的影响受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体系变得完善,就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的内容和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大量、广泛、有引导性的道德行为实践,通过实践,受教育者可以将可言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意会认知得到的思想观念整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德、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和价值理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满足正确地、完整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通过此种方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使受教育者旧有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转化。
四、启示
我们应当重视个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写作时,充分考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使具有不同个人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最大限度地正确地、完整地认知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内容。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外,其它专业课程的文本亦对个人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当重视专业课程及其它公共基础课程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自然科学教育中,通过课程文本及教授使受教育者获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在人文课程中,通过课程文本及教授使受教育者获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认知。这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受教育者个人知识、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背景,以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为基础,因材施教,从能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去诠释社会规范的内涵、价值及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完整地认知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我们还应当重视个人知识中的意会成分,重视以个人知识为基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同化、接受而起作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隐性思想政治作用下比单纯灌输式教授更为稳定。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认知实践来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发展与成熟,注重在道德参与中习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利用适当的环境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适当的环境受真个社会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制约,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道德最求,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波兰尼与他的《个人知识》[J].哲学动态,1990,(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53.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83.
[4]姜雪凤,陈宪章.内隐知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J].探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