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重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提出充分利用生活事例、物理实验、故事和新闻等精心创设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功效,明显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优选:创设情境;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提问技巧。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国际理科课改的主流一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它是指知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表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关键是形成对具体情境的调适。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感觉到已有的知识不够用,动摇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衡状态,从而激起疑惑、惊奇、诧异,进而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优选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已对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有一定的盛性认识,同时也存在许多疑惑。但同学们所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常与物理学概念、规律相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制造与前认知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开对物理知识的探究。
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用“提啤酒瓶的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将一啤酒瓶装满水,在瓶颈上涂上洗洁精或肥皂水,要求学生:仅用手握住瓶颈将其提起,但不能抠瓶口提或倒提。提瓶时间要达到20秒钟。
课堂上学生兴趣大起,争先想试。结果同学们根本提不起来,即使力气大的同学将瓶子提起后,瓶子仍从手中慢慢滑落,这精彩过程,激起强烈的学习氛围,从而问题脱颖而出。
1 瓶子为什么提不起来?
2 用什么办法可握着提起?(用纸张垫,用布擦干,用沙土涂手。)老师已预先准备纸、布、沙子等材料。让学生成功体验解决问题,获得喜悦。
追问3: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互动分析、归纳得出: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接着根据此情境深入探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的决定因素等问题。
又如:“惯性”知识的应用,常用“斧子的手柄松了”的事例来分析讲解。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切身体会理解该知识点,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珠笔和笔套来再现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拔下笔套,笔尖朝上,再把笔套轻放在圆珠笔上,不必套紧,然后模仿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方法。开始某些学生还不是太感兴趣,但听到其他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成了!成了!”他们也急忙动手,老师紧接着提出问题:
1 该实验中的研究对象?
2 对象的原来状态?
3 笔套和圆珠笔碰桌时的受力情况?
4 圆珠笔运动状态变化?
5 笔套运动状态如何?
由于精选的生活小实验情境生动,问题深刻,深化理解知识。
从学生日常生活“熟悉而陌生”的现象中,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再设身处“境”,重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情境的探讨与解决,确保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优选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生处于好奇好动的特定年龄段,常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精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
1 取三个乒乓球,往其中两个注入不同量的盐水,放在容器中。
2 往容器中倒入矿泉水,一个乒乓球上浮,两个乒乓球不动。
3 往容器中加细盐后,又一个乒乓球悬浮如图1。
在2之前猜想:球的运动状态。在3之后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浮力会变大?(盐水密度大)
②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液体的密度,因加盐仅改变液体的密度)。
③仍然沉底的那个乒乓球有没有受到浮力?如果有,你将如何验证?
接着学生讨论后,完成课本实验探究1,为诱导学生对课本实验探究2“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的猜想,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促使学生加快了实验的速度,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又如《电是什么》一节,原先做呢绒绳实验没戴手套用整个手握着捋,效果很不好(如图2)。笔者发现:把呢绒绳撕成细丝,再戴上呢绒手套,用大拇指和食指捋三至五次,呢绒丝就会象一把小伞一样张开了(如图3)。这个现象会让学生惊诧不已,大声赞叹:“哇!老师,你真神。”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激发起来。提问:为什么呢绒丝不靠拢而是张开的?你们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教师一定要精选实验,尽力使演示实验越简单,物理现象越明显,在情境中可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效。
三、优选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喜欢昕有趣的故事是初中学生的共性。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许多动人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值得学习。生活中的故事往往也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能使学生更感兴趣,也较容易理解,可以用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节,笔者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创设问题情境:一块瓦片从屋顶上飞落会砸伤人,老师却曾被铅球从10厘米高的挡板上滚下来砸伤脚拇指,整个指甲发黑,不得不到医院做手术“拔掉指甲”。这是什么物理道理呢?简短的三句话为这节课设下问题悬念,使学生欲答不能,但又迫切想要解决这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运动与静止相对性》联系实际解释现象时,故事情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敏捷抓到一颗德国子弹。两句话把情景描述出来,学生会饶有兴趣“哇,怎么这么厉害”。用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故事情境目的是为了提出物理问题,最终还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课时要求来安排,对故事情节要进行精选和加工,故事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明了、生动,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四、优选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发掘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新闻报道及新闻事件,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新闻情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让学生追忆相关章节的物理知识。
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一带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并配合抗震救灾的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地震来临之前,经常会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2 地震发生时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课文、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使“次声及其危害”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了,也使学生对次声产生的破坏有了更真实的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完课文再追问:3 为什么地震有这么大的破坏力?4 提早预测地震问题是世界科研前沿复杂的难题,你们当中谁想将来在这方面成为科学家?
让学生自己议论,不要求现在回答,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情境的问题激励学生放服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又如2008年9月的一则重大新闻,“神七”飞船升天,飞船上的宇航员走出船仓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太空行走第A,让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结合新闻图片,让初三学生追忆相关物理知识,依情境提出问题:1、火箭发射原理是什么?2、火箭用什么燃料?为什么?3、火箭发射时,为什么火焰是向下喷射,火箭却向上运动?4、宇航员为什么出仓要穿宇航服?5、宇航员在飞船外能直接对话吗?6、火箭发射时能量怎么转化?等等。笔者发现学生很乐于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思考并发现问题,甚至积极讨论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课标》还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迷信权威,养成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笔者还以“神七”情景提出问题。如“神七”飞天现场直播女播音员,指着火箭发射台下方的一大水池讲述:火箭发射时水面上方有水汽,是由于水发生了蒸发现象。问:这句话是否有物理概念错误?学生会很自觉讨论。
利用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大大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大新闻事件不仅从知识上,还可从情感、态度方面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上还可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张扬情境在情绪上的感染力。
教无定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上仅是笔者在这方面的研讨,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美]沃尔什,萨特斯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袁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8、9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关键词:优选:创设情境;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提问技巧。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国际理科课改的主流一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它是指知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表明,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关键是形成对具体情境的调适。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感觉到已有的知识不够用,动摇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衡状态,从而激起疑惑、惊奇、诧异,进而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若能充分利用生活事例、故事、新闻和物理实验等精心择优创设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强学习能力的功效,将极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优选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已对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有一定的盛性认识,同时也存在许多疑惑。但同学们所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常与物理学概念、规律相悖。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制造与前认知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开对物理知识的探究。
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用“提啤酒瓶的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将一啤酒瓶装满水,在瓶颈上涂上洗洁精或肥皂水,要求学生:仅用手握住瓶颈将其提起,但不能抠瓶口提或倒提。提瓶时间要达到20秒钟。
课堂上学生兴趣大起,争先想试。结果同学们根本提不起来,即使力气大的同学将瓶子提起后,瓶子仍从手中慢慢滑落,这精彩过程,激起强烈的学习氛围,从而问题脱颖而出。
1 瓶子为什么提不起来?
2 用什么办法可握着提起?(用纸张垫,用布擦干,用沙土涂手。)老师已预先准备纸、布、沙子等材料。让学生成功体验解决问题,获得喜悦。
追问3: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互动分析、归纳得出: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接着根据此情境深入探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的决定因素等问题。
又如:“惯性”知识的应用,常用“斧子的手柄松了”的事例来分析讲解。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切身体会理解该知识点,让学生用手中的圆珠笔和笔套来再现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拔下笔套,笔尖朝上,再把笔套轻放在圆珠笔上,不必套紧,然后模仿解决“斧子的手柄松了”的方法。开始某些学生还不是太感兴趣,但听到其他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成了!成了!”他们也急忙动手,老师紧接着提出问题:
1 该实验中的研究对象?
2 对象的原来状态?
3 笔套和圆珠笔碰桌时的受力情况?
4 圆珠笔运动状态变化?
5 笔套运动状态如何?
由于精选的生活小实验情境生动,问题深刻,深化理解知识。
从学生日常生活“熟悉而陌生”的现象中,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再设身处“境”,重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情境的探讨与解决,确保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优选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生处于好奇好动的特定年龄段,常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精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
1 取三个乒乓球,往其中两个注入不同量的盐水,放在容器中。
2 往容器中倒入矿泉水,一个乒乓球上浮,两个乒乓球不动。
3 往容器中加细盐后,又一个乒乓球悬浮如图1。
在2之前猜想:球的运动状态。在3之后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浮力会变大?(盐水密度大)
②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液体的密度,因加盐仅改变液体的密度)。
③仍然沉底的那个乒乓球有没有受到浮力?如果有,你将如何验证?
接着学生讨论后,完成课本实验探究1,为诱导学生对课本实验探究2“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的猜想,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促使学生加快了实验的速度,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又如《电是什么》一节,原先做呢绒绳实验没戴手套用整个手握着捋,效果很不好(如图2)。笔者发现:把呢绒绳撕成细丝,再戴上呢绒手套,用大拇指和食指捋三至五次,呢绒丝就会象一把小伞一样张开了(如图3)。这个现象会让学生惊诧不已,大声赞叹:“哇!老师,你真神。”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激发起来。提问:为什么呢绒丝不靠拢而是张开的?你们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教师一定要精选实验,尽力使演示实验越简单,物理现象越明显,在情境中可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效。
三、优选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喜欢昕有趣的故事是初中学生的共性。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有许多动人故事,渗透着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值得学习。生活中的故事往往也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能使学生更感兴趣,也较容易理解,可以用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节,笔者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创设问题情境:一块瓦片从屋顶上飞落会砸伤人,老师却曾被铅球从10厘米高的挡板上滚下来砸伤脚拇指,整个指甲发黑,不得不到医院做手术“拔掉指甲”。这是什么物理道理呢?简短的三句话为这节课设下问题悬念,使学生欲答不能,但又迫切想要解决这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运动与静止相对性》联系实际解释现象时,故事情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敏捷抓到一颗德国子弹。两句话把情景描述出来,学生会饶有兴趣“哇,怎么这么厉害”。用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故事情境目的是为了提出物理问题,最终还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课时要求来安排,对故事情节要进行精选和加工,故事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明了、生动,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四、优选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发掘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新闻报道及新闻事件,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新闻情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让学生追忆相关章节的物理知识。
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一带发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并配合抗震救灾的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地震来临之前,经常会出现“鸡飞狗跳”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2 地震发生时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课文、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使“次声及其危害”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了,也使学生对次声产生的破坏有了更真实的感性认识。
学生学习完课文再追问:3 为什么地震有这么大的破坏力?4 提早预测地震问题是世界科研前沿复杂的难题,你们当中谁想将来在这方面成为科学家?
让学生自己议论,不要求现在回答,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情境的问题激励学生放服未来,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又如2008年9月的一则重大新闻,“神七”飞船升天,飞船上的宇航员走出船仓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太空行走第A,让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结合新闻图片,让初三学生追忆相关物理知识,依情境提出问题:1、火箭发射原理是什么?2、火箭用什么燃料?为什么?3、火箭发射时,为什么火焰是向下喷射,火箭却向上运动?4、宇航员为什么出仓要穿宇航服?5、宇航员在飞船外能直接对话吗?6、火箭发射时能量怎么转化?等等。笔者发现学生很乐于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思考并发现问题,甚至积极讨论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课标》还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迷信权威,养成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笔者还以“神七”情景提出问题。如“神七”飞天现场直播女播音员,指着火箭发射台下方的一大水池讲述:火箭发射时水面上方有水汽,是由于水发生了蒸发现象。问:这句话是否有物理概念错误?学生会很自觉讨论。
利用新闻,特别是重大新闻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大大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大新闻事件不仅从知识上,还可从情感、态度方面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上还可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张扬情境在情绪上的感染力。
教无定法,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上仅是笔者在这方面的研讨,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美]沃尔什,萨特斯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袁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8、9年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