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叛离还是回归?

来源 :考试·新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能对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在家上学”就能替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用过于浪漫主义的眼光把“在家上学”看成乌托邦。
  “在家上学”风生水起
  每个人总会有不同的选择。
  袁鸿林,王晓峰、徐雪金、姚泳光……当这些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在家上学”的实践者队伍正变得日益庞大。从家塾和私塾,再到微型学校,“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公众或支持、或狐疑、或反对的目光中,“在家上学”风生水起。
  袁鸿林算是国内“在家上学”的先行者了。他曾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读书,在高校教了一段时间书以后下海经商。在其所著《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中,记录了女儿袁小逸“在家上学”的情况。袁小逸曾经去幼儿园上过一年学,在这一年中,袁小逸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不愿去幼儿园,还经常生病。于是袁鸿林便把女儿接回了家,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进行教育。
  无独有偶。2011年底,一个名为“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出现吸引了很多家长的眼球。网站的创办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学”的家长能通过这个平台即时沟通,寻找志同道合者。
  《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新玲认为,有些孩子并非在学校上学不适应、不愉快,而是他们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于是选择“在家上学”。
  支持个性?
  “差异性的发展”是支持者们认为“在家上学”带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益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表示,“在家上学”作为现代教育的探索,给了学校制度之外的选择。教育必须要突破“我们认为社会需要,我就要给你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的思维。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无法满足一个儿童、一个学生成长的全面需要。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多少的东西,也无法提供给他所有教育的类型。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就像吃东西,吃多元复杂的会好一点。
  “孩子适合做什么,他的天赋、能力和爱好在哪里?集体化的学校教育是很难发现和识别的。而面对面的小班教学,可以观察孩子的变化,体察他的爱好、潜力和情绪。其实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发现我自己能做什么!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的出现的确有它的价值、合理性和必然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如是说。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在家上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认为,当前选择在公立学校外进行自己的教育尝试的家长更多是中产阶级,他们对教育权利的再理解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这是中国日益壮大的社会力量在教育权利上的表达。
  “‘在家上学’的孩子与在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区别不大,但是与家长的教育背景、视野、职业、家庭收入等有关系。”李新玲表示,“在家上学”的实践者确实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保障,但并非需要花费巨额的学费。
  虽说“在家上学”得到了一些专家和家长的认同,但他们同时表示,“在家上学”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苇杭书院院长杨汝清认为,“在家上学”可能推动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但不是所有自由自主教育都是好的,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我们必须让孩子认识到学校教育和我们家庭教育是什么关系。他表示,并不赞同让孩子脱离体制教育,完全接受家庭的教育。
  走向何方?
  自“在家上学”出现以来,其在国内的合法地位问题一直饱受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义务教育法》要求孩子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源于此,不合法就成了“在家上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对接问题,“体制外”的孩子如果要参加中考高考,学籍又是一个大问题。
  对比美国,“在家上学”的背后有着完备的法律支持。
  “在家上学”在美国出现时,曾遭遇强烈的争议。但自1993年起,美国各州先后通过了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确立了“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加之其家校联合机制的成熟,“在家上学”与公立学校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对接机制:“在家上学”的孩子随时进入公立或私立学校继续学习,而公立学校的设施也向“在家上学”的孩子开放。有些州有“家庭学校”教育法,规定“在家上学”必须完成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和考试。
  “‘在家上学’更多是非制度化的教育。面对新事物,一方面是开放,另一方面也需要谨慎。我们思维中太容易有‘是’和‘非’、‘黑’和‘白’的二分法,但更需要的应该是‘得’和‘失’的分法。”刘云杉认为,我们可能对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在家上学”就能替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用过于浪漫主义的眼光把“在家上学”看成乌托邦。另类学校和体制内学校两个轨道之间如何连接,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
  刘云杉说,“在家上学”最为理想的设计,应该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结合。家长也好,社会也好,有充分的教育表达权,在家学习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也需要谨慎面对。“在家上学”应该和制度化学校特征互为补充,而不是替代的非制度化教育,这样才能有一个更为良性的发展。她表示,好的教育,不是看最快的群体拿到什么,而是应该看到跑得最慢的人在这个学校里是不是感到自在,是不是得到尊重,是不是有所成长。
  (光明日报通讯员 唐毓商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其他文献
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是三角变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含非特殊角的三角式求值、含未知角的三角式求值,以及解三角形求值,它要求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及其变形,同时还要有一定解题策略和技巧.三角函数中的求值问题,是历年高考数学试题中的一类常见题型,试题难度中等.本文主要介绍含非特殊角及未知角三角式求值的几种常用解法.
期刊
考题:设f(x)是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实数α∈(0,1)以及D中的任意两数x1,x2恒有f(αx1+(1-α)x2)≤αf(x1)+(1-α)f(x2),则称f(x)为定义在D上C的函数.  (1) 试判断函数f1(x)=x2,f2(x)=1x(x<0)中哪些是各自定义域上的C函数,并说明理由.  (2) 已知f(x)是R上的C函数,m是给定的正整数,设an=f(n),n=0,1,2,…,m
期刊
数列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合情推理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因而可以考察观察、归纳、推理甚至运算等综合能力.在五个数学基本能力中一道数列问题就可以体现4个(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因而在高考命题中是一定出现的.而在考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类(特别是在填充题中)的数列问题:根据已知条件不能迅速把握住数列属性,也就是说对这个数列不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甚至不知如何利用已知条件,从而成为难题.
期刊
运用化归思想探究数列{an}的一种递推关系式an=p(n)an-1+q(n),对于我们解决有关求数列通项an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 当p(n)为1时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所学校中有些教师的课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和期待,从不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是学生的成绩仍能大幅提高.即使这些教师接的是差班,但时间不长这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班.经过调查,我发现,这些教师都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情感与态度是我们所有各个学科教学共有的一个目标,《课程标准》中描述“情感态度”目标使用的词语
期刊
圆锥曲线上点的对称问题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常见问题,如果题目中出现弦的中点,通常利用设两交点坐标,带入方程得两个式子,将两式作差得直线的斜率,再用点斜式写出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点差法”,是求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重要方法,解这类题用到的数学思想是整体思想.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思想的运用也的确为我们寻求解题途径、探求解题思路与方法开拓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但是,运用整体
期刊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家调查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是随时间的变化而曲折变化的,时高时低,就好比一首优美的乐曲,有平缓有高潮,跌宕起伏,节奏分明.数学课堂教学也有它独特的节奏.  一、 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同时,多元参与是它的特点.
期刊
把教师比作园丁,能激励教师无私奉献,辛勤耕耘;把领袖比作舵手,能激发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拼搏奋斗;把敌人比作豺狼,能激起战士不畏牺牲,英勇杀敌……有时,一个小小的比喻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同样,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设一些比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比喻设得巧,设得好,就能使本来晦涩难懂的概念、定义、公理、公式变得浅显明了,有的知识甚至能终生不忘,所以巧妙的比喻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拐杖,不仅有助
期刊
习题 抛物线y=12x2上距离点A(0,a)最近的点恰好是抛物线的顶点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 .
期刊
换元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常见常用的换元法有三角换元,增量换元,无理换元,分式换元等.本文介绍一种我们用过但并不熟悉的换元——线性换元,这种换元法使用得当,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消元、降次简化的目的.  一、 利用线性换元求取值范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