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努力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写作教学是实施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从思维的多向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超越已有的学习边界,点燃学习创新的圣火,从闪光的起点走向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创新思维 写作教学 能力培养
  
  Discussion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in writing teaching
  Tang Jun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ying hard to push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which the center is cultivating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currently,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reform tells us that writing teaching is the main means of actualize this object. We can use i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omnidirectional quality, profound quality, critical quality and quick quality of thought, can make students exceed the learning limit that they have had, can emblaze the holy fire of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walk towards the resplendent future from the shining starting point.
  【Keywords】Innovation thinking Writing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ability
  
  “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创新性学习。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发人深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会创新性学习是现代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在此,笔者就写作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1.横看成岭侧成峰——创新思维多向性的培养。传统写作教学中习惯按照老师先讲作文理论,然后读几篇范文,最后学生写作的程序操作。如此,学生的思维方式因袭教师或他人的模式,思路狭窄,不善另辟蹊径、别开门路,形成一种求同思维模式。这远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国外一些教育家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结构乃是提出一命题,从中引出大量的知识”,就是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思维多向性的一个重要步骤。
  中学生十五岁左右,喜欢独立思考,逆反心理强,爱标新立异。针对这些特点,在训练时引导他们从事物所包含的诸多内涵、事物的两面性、多面性等方面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报》上《童心可“欺”》一文,就是逆向思维。作者超越了世人的“童心不可欺”的观点,引起读者思考中国人的教子方法;然后明白“犹太商人的良苦用心”。《光明日报》上的杂文《“旁观者”未必“清”》,就是把成语翻了一个个儿,说成“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提出了新的见解。《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上P158-159“习作示例简析”一文,作者提出“把‘得陇望蜀’全作贬义是不恰当”的看法,然后引出贝利的话分析,讲明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呼吁青年学生就是要“得陇望蜀”,走在世界前面。这篇习作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得寸进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俗语。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这样说:鱼和熊掌我都要,二者可以兼得。我们教师常对学生说要多练才会熟能生巧,可学生却反驳:熟能生厌。这些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给人们一种“新”、“奇”的感觉。自读课本第六册上《反弹琵琶意如何》一文中,现代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指出:当人们思路闭塞,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际,有“九条指示”可以对你的思想起“激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颠倒”,可否反转过来?反过来又怎么样?愿我们和学生一起掌握创造性思维这一精彩艺术。
  在实际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思考、不落窠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与众不同、富有创意。《伊索寓言·运盐的驴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驴子背了盐渡过一条河。它滑了一下,跌倒在水里,那盐融化了,它很轻松地站了起来。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海绵走到一处河边的时候,以为再跌倒了,可以比以前更轻松地站起来,便故意一滑。可是那海绵吸收了水,驴子再也不能站起来,便淹死在那里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归纳同学们的看法有:①投机取巧,结果自己倒霉;②驴子爱动脑筋,想办法;③驴子敢于摆脱重压的精神值得赞美;④驴子是失败的英雄,它为了“减负”而具有献身精神;⑤驴子的死给人们留下宝贵的教训——知识的重要性;⑥心术不正,必然受到惩罚;⑦要有多变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等。
  这些看法有的合情合理,有的主观色彩太浓,但只要言之有理、思路清晰,教师均予以表扬;对富有奇思妙想、善于联想的同学,格外予以肯定,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们都力求独辟蹊径,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着眼思考。这样,不仅扩大了立意的广度,而且提高了立意的深度。
  2.远近高低各不同——创新思维深刻性的培养。现代社会中多种媒体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中学生的阅历。但是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都还少,观察世界或思考问题,都还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也是写作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思维的深刻性不是故弄玄虚,撮合莫名其妙的词句以示高深。它体现在最平淡的言语之中,从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常人所没注意的问题,从平常的现象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罗丹曾说过:“对艺术家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也就说明了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使之把握认识和发掘事物内在深刻性的方法,在训练中力求由一点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
  首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浅显的现象中揭示出内在的深意。《手册》上的《男孩和硬币》讲的是一件十分常见的小事。作者由这一普通的生活素材,概括出人们在金钱面前,应“坚持做人的准则,维护民族的尊严”的观点来,给小小的硬币赋予深刻的含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孟子从寻常可见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围攻描述中,引出域民、固国、威天下靠的是民心的结论,又由这一结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使学生感受到思维从浅显走向深刻的一个过程。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做一些简短的口头作文推理练习。
  其次,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方法,使学生不断转换、不断深化自己的观点。一次,我抓住热点话题,请学生谈谈对5·12汶川大地震中为救护学生而牺牲的教师的认识。一开始,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教师为救护学生而死是理所当然的,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对于老师的死不觉得有多么崇高和伟大,甚至有学生还说老师平常“太凶”了,死了更让人高兴!面对如此带着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看法,怎么办?只要抓住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就容易解决问题。针对“教师之死”这一话题,班上还是有不少同学持反对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尽管有老师“太凶”了,但毕竟是个别现象,况且所谓“太凶”的老师也不过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严一些罢了。其实质是对学生更为深沉的爱,而不是什么不近情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师用血肉之躯去阻挡灾难,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这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吗?我们由此应该明白活着的幸福,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尊重师长。从正反方的激烈辩驳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思维的步步深入。
  另外,引导学生力求从常见的事物中发掘出深意、新意。漫画《孝》描绘的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蹬着三轮车,载着一位老太太和一位小女孩,三人都是满面笑容。画面清新,主题明显:歌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何才能读出深度?大家激烈讨论,终于有人明白: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工作责任最重。许多优秀的中年人由于不堪重负以致英年早逝,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从现在起,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晚年打算,使自己不再成为儿女的负担,也许不久的将来,社会上就不再有老无所养的情况,中年人的负担也会减轻很多。这对国家、对个人都是很有好处的。这种认识的深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许多同学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深化文章的主题。有序地训练使同学们不断改变过去的思维习惯,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观察,肤浅的分析,而力求通过认真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得到转换、深入和升华。
  3.纵里寻他千百度——创新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从限定的材料或普遍现象中提出的命题和所引出的知识越多、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分析和批判司空见惯的现象,越有利于培养其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思维,越富有批判性的思考往往就是越富有创新性的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怀疑,没有批判,就没有发明,就没有创造。因此,着意培养创新思维的批判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引导学生对他们敏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早恋问题是中学生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学校明令禁止,但屡禁不绝。我请同学们自行讨论,最后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早恋的确影响学业,易造成失误;但青春男女,豆蔻年华,两情相悦,也是正常人性的流露。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否则适得其反。我曾经让学生写《我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我心中的他(她)》,学生都能如实相告,是因为他们把老师当作人生路上的智者和朋友。再如关于中学生上网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进行思考交流,通过激烈地辩论,大家明确了该怎样对待生活中许多有诱惑力的事物,收获不小。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进行批判性思考。同学们通过《自我解剖》的作文,对自己提出批评,给老师提出建议。我班有一位叫刘伟的男生,成绩中等,人很聪明,但不善于说话,常常让老师和同学生气。他在作文中严肃的批评了自己,说:“自己的‘刘’姓不好,长了两只角,经常有意无意去撞人顶人,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请你多管管我!用绳子拴住我、牵住我。”另一位维贤同学写的《同桌之间》的“星球大战”,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如此,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学会了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眼光看社会、看问题,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提高了想象力、分析力、鉴赏力、创造力。批判性的思考问题,还启发了学生于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浅中见深,促进了知识的深化、融合、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春风得意马蹄疾——创新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纷繁杂乱的问题,要想临变不惊,及时迅速地做出处理,就必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处世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在最初面对众人讲话(即口头作文)时,会显得局促不安,思维反应相当迟钝,更会手足无措,语塞口讷。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和快速应变能力,我采用以下方式训练:
  4.1 围绕中心话题训练:训练前,教师先拟好许多纸条,最初让学生抽到一个写着题目的纸条后,考虑得差不多了再到台上去讲;以后便只给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最后要求抽到题目,即刻就讲,并且一定要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训练时,教师设计的内容每次应不一样,这种由慢到快的阶梯状排列,经多次实践之后,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就敏捷多了。
  4.2 设计“接龙”游戏训练:可以请一位学生随意讲几句话,然后由下一位接着讲,要求与前者有联系,又要有自己的新意。这样不断接续下去,参与人数很多,每个人都别出心裁,同时又给下一位制造困难,因此很有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也高,效果较好。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实物情境、电视画面等)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4.3 组织辩论、演讲训练:以《演讲与口才》上的辩论实录或课文为示范,规定正反双方,就题发挥,动员学生广收资料,拓展思路,充分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本期,我组织学生观看了2003年大专辩论赛实况录像。同学们都为电子科大、武汉大学双方的精彩辩论拍案叫绝,深受感动,激发起一种澎湃热情,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我抓住时机,抛出辩题:“怎样看待当今满街黄头发?”规定正方观点:可以仿效外国人。原因是:黄发在头顶,但我依然是中国心。反方观点:不可以学外国人。原因是:假洋鬼子,不伦不类,缺乏东方美味。这次辩论反响很大,收获不小,用一位同学的话来说:“给我洗了一次脑壳!以后不能戴着墨镜看人。”类似这样的活动实在是有必要多开展。
  经过一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从开始的扭捏拘束、言语迟钝,变为从容大方、谈吐自若。如果遇到某一有异议的话题,许多同学争先恐后的站起来说话,而且有理有据。经常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智力品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反应也灵活机敏,处世果断、有主见。许多同学都为自己能在40分钟之内写上500字或更多字数的作文而感到惊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开放性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多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训练学生的广思路和新角度,培养学生学会一题多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具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能力。
  艺术品不是依样画出来的葫芦,而是创造。不要害怕创造!“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好像过去还从来没有人说过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创新学习的潜力,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就是创新。请唤醒学生心中酣睡的这位创新巨人吧!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并推进素质教育!唯有如此,师生才能从闪光的起点走向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世界名言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2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2005~2008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
  3 刘文明著.《创造学》.《激发创造力》.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4 教师报、光明日报、《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手册》等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也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停留在静态的理解和思考上,而已开始应用于动态的实际操作和运行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用创新的方法来实施素质教育,本文浅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素质教育  
期刊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学生:激发兴趣、进入状态。目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操作提示:创设情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要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并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营造和谐融洽氛围。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
期刊
【摘要】本文从兴趣的意义及其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的独到的方法,论证了自己从教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的正确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相符合,为学生自觉、终身自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兴趣 师生关系 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 师道尊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
期刊
【摘要】一节好课,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方法和好的内容导入。它既能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它既锻炼了学生口语,又启迪了学生运用英语方法去思维;它既是一节课的开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既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师授课效果,又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学生听课效率。所以,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接受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文中插图,尝试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形象性、综合性。情感教学对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情感教学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学修养、广博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探究、想象入境、习作模仿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语文 情感 教学 重要性    Discuss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feeling teac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应对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探索和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 就业 指导和服务    Upgrade the level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and actively solv
期刊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高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困惑的课堂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又要实现与高考结合——实施有效、高效教学这个教学难题着手研究,通过课堂实践证明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事例证明方法的可行。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 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base 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