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
临床上,许多无牙牙合以及磨耗牙合的患者都存在垂直距离丧失的问题,因此制作全口义齿或咬合重建时,恢复垂直距离是其中致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很多测量垂直距离的方法,包括拔牙前记录、旧义齿记录、吞咽放松法、语音法、头影测量法等。但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医生诱导出患者的下颌息止位,用直尺或者willis垂直距离尺测量鼻下点和颏下点之间的距离,以该距离减去息止牙合间隙f平均约2~3mm)作为全口义齿修复的牙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cicalDimension.OVD)。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借助昂贵特殊的器械和复杂的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即容易出现测量错误,导致恢复的垂直距离过高或过低,最终将影响全口义齿的修复效果。本文通过研究传统willis尺测量垂直距离的缺陷,探讨一种新的垂直距离测量理念及方法,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垂直距离尺,并应用于临床。
2材料与方法
2.1新型垂直距离尺的设计
新型垂直距离尺包括测量部(测量尺)、测量参考部(水平校准仪)以及支持部(额撑)(见图1)三部分。额撑可支撑于鼻根部.避免测量时对测量标志点的真接压迫,同时使测量尺水平离开面下1/3部分,避免上颌解剖结构对垂直距离测量的影响。水准仪与主体测量结构垂直,测量时能保证测量尺随时与参考面(水平面)处于垂直状态,有利于测量的稳定性。
垂直距离尺的测量方法为:操作者手持主体尺下部,调整好额撑的长度固定后置于额头,将鼻点指针大致对准鼻下点,推动指针凸出部左右滑动使指针尖端轻触鼻下点,同时确认水准仪的气泡处于中心位置。然后推动颏下点指针部向上滑动,使指针面与颏下点轻触,确认指针处于水平位,最后即可读取测量尺上读数。
2.2垂直距离尺的可重复性测试
实验受测对象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120名,年龄55-75岁,男性72名,女性48名,包括无牙牙合组和正常牙牙合组,每组各60名。无牙牙合组: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患,全口牙列缺失,失去正常的垂直距离。正常牙牙合组: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患,存在正常的牙合垂直距离。
由同一名操作者分别使用willis和新型垂直尺测量60名受测者的垂直距离,每位受测者进行3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其咬合垂直距离值(无牙牙合组所测值应减去2ITim作为咬合垂直距离)。实验目的及每次测量结果均对操作者屏蔽,测量结果由一名特定的观察者进行记录。对测量结果进行t配对检验,观察两者组间差异。
3结果
3.1不同测量尺测得垂直距离差异
表2-1显示,无论在正常牙合人群还是无牙牙合人群中,不同测量尺测得咬合垂直距离结果无明显差异,而用同一测量尺测正常牙牙合与无牙牙合者的垂直距离亦无显著差异。因此可认为新型的垂直距离尺和willis尺都可以完成对垂直距离的测量。
3.2不同测量尺的稳定性比较
*p<0.05,与willis尺比较
对同一操作者使用Willis尺和新型垂直距离尺进行测量的标准差进行t配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标准差是表征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垂直距离尺的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小于使用willis尺,即新型垂直距离尺的稳定性、重复行更好。
4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无论是无牙牙合组还是正常牙牙合组,传统的willis尺与新型垂直距离尺的OVD测量结果并无明显差别。但新型垂直距离尺测量结果的误差更小,因此准确性、稳定性更高。分析willis尺的测量误差较新型垂直距离尺更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4.1倾斜角度
在临床上用willis尺测量患者的垂直距离时,由于测量尺与患者面部的相对位置处于游离状态,因此操作者握尺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会有差异。特别是遇到下颌明显前突或者后缩的患者时,为了使测量尺达到理想的位置而较大地改变测量尺的倾斜角度。而倾斜角度不同,测量时所接触的颏下点的位置就不同,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4.2软组织压迫
关于面部软组织的定点,Farkas建立了较完善的定点及测量项目标准,为多数国外学者所采用。测量垂直距离时要定点面部中线下l/3的两个测量点,这两个点一般一个与鼻有关,一个与颏有关,而且要求标志点是受面部表情肌影响最小的点,因为面部表情肌运动牵拉皮肤等会导致标志点移动,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在面部中线上,鼻底到下唇部位的软组织最厚,颏唇沟到颏下点软组织次之,发际至鼻根部软组织最薄。安氏I类青少年的鼻根点(N),鼻下点(Sn)以及颏下点(Me)部位的软组织厚度分别为5.01±0.64mm.13. 40±1.97mm.7.77士1.25mm。S.De Greef等人发现面部软组织的厚度与年龄、BMI指数(Bodv Mass Index)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得出男性颏下部软组织的厚度公式为:Y=1.7+2.4 xage+190.8 x BMI。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肥胖程度的增加,颏下部软组织的厚度也逐渐增加。Jakstat H等通过观察录像记录的图像来研究软组织标记点的移动情况,他发现无论在正常牙合还是无牙牙合人群中,移动最少的点在上颌为鼻点,在下颌为颏唇沟和颏顶点之间。
传统willis尺在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压迫鼻下点及颏下点,而鼻下点和颏下的软组织厚度又较大,受压时易移动,这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另外每次测量时,尺子与标志点接触压迫程度不同,测量结果也容易出现不稳定、重复性差的现象。而若以软组织较薄的鼻根部为支撑点,使尺子的测量部分离开面下1/3,可减少测量时对鼻下及颏下点的软组织压迫,并减少对患者做出的下颌姿势位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重复性更佳。
4.3测量参考平面
为了保证同一患者前后(如试牙合前后、试牙前后)以及不同患者之间垂直距离的的比较,要求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良好的重复性,因此测量时非常有必要寻找一个稳定的参考平面。在此可以借鉴X线头影测量中的基准平面,基准平面是相对稳定的平面,可将其作参考平面,测量它与各标志点的角度、线距、比例等。目前常用的基准平面有前颅底平面(SN plane)、眶耳平面(即Fankfort平面)、Bolton平面。其中Fankfort平面是连接眶下最低点和骨性外耳道上缘的平面,它是头位置在自然状态下常采用的参考平面。大部分个体在正常头位时,Fankfort平面与地面平行。在确立垂直颌位关系时,患者需要两眼平时前方,头直立,下颌处于放松状态,此时的Fankforc平面为恰好与地面呈平行状态。
因此以Fankfort平面作为垂直距离测量的参考平面具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可增加测量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对于垂直距离尺测量部和Fanklort平面的角度参考了X线头影测量中的面角(FH-NP),即面平面NP和Fankfort平面相交之后下角。临床X线头影测量中得出面角均值为85.4士3.700,可以看出面平面和Fankfort平面接近垂直,可将垂直距离尺测量部和参考面部设计成相互垂真的角度。
因此综上所述,新型垂直距离尺的设计是基于科学严谨的研究,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易于临床操作。实验亦表明新型垂直距离尺无论是在无牙牙合还是正常牙牙合人群中,所测量的垂直距离数据都要比传统测量尺更加稳定,误差更小。
临床上,许多无牙牙合以及磨耗牙合的患者都存在垂直距离丧失的问题,因此制作全口义齿或咬合重建时,恢复垂直距离是其中致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很多测量垂直距离的方法,包括拔牙前记录、旧义齿记录、吞咽放松法、语音法、头影测量法等。但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医生诱导出患者的下颌息止位,用直尺或者willis垂直距离尺测量鼻下点和颏下点之间的距离,以该距离减去息止牙合间隙f平均约2~3mm)作为全口义齿修复的牙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cicalDimension.OVD)。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借助昂贵特殊的器械和复杂的方法,但由于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即容易出现测量错误,导致恢复的垂直距离过高或过低,最终将影响全口义齿的修复效果。本文通过研究传统willis尺测量垂直距离的缺陷,探讨一种新的垂直距离测量理念及方法,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垂直距离尺,并应用于临床。
2材料与方法
2.1新型垂直距离尺的设计
新型垂直距离尺包括测量部(测量尺)、测量参考部(水平校准仪)以及支持部(额撑)(见图1)三部分。额撑可支撑于鼻根部.避免测量时对测量标志点的真接压迫,同时使测量尺水平离开面下1/3部分,避免上颌解剖结构对垂直距离测量的影响。水准仪与主体测量结构垂直,测量时能保证测量尺随时与参考面(水平面)处于垂直状态,有利于测量的稳定性。
垂直距离尺的测量方法为:操作者手持主体尺下部,调整好额撑的长度固定后置于额头,将鼻点指针大致对准鼻下点,推动指针凸出部左右滑动使指针尖端轻触鼻下点,同时确认水准仪的气泡处于中心位置。然后推动颏下点指针部向上滑动,使指针面与颏下点轻触,确认指针处于水平位,最后即可读取测量尺上读数。
2.2垂直距离尺的可重复性测试
实验受测对象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120名,年龄55-75岁,男性72名,女性48名,包括无牙牙合组和正常牙牙合组,每组各60名。无牙牙合组: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患,全口牙列缺失,失去正常的垂直距离。正常牙牙合组: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患,存在正常的牙合垂直距离。
由同一名操作者分别使用willis和新型垂直尺测量60名受测者的垂直距离,每位受测者进行3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其咬合垂直距离值(无牙牙合组所测值应减去2ITim作为咬合垂直距离)。实验目的及每次测量结果均对操作者屏蔽,测量结果由一名特定的观察者进行记录。对测量结果进行t配对检验,观察两者组间差异。
3结果
3.1不同测量尺测得垂直距离差异
表2-1显示,无论在正常牙合人群还是无牙牙合人群中,不同测量尺测得咬合垂直距离结果无明显差异,而用同一测量尺测正常牙牙合与无牙牙合者的垂直距离亦无显著差异。因此可认为新型的垂直距离尺和willis尺都可以完成对垂直距离的测量。
3.2不同测量尺的稳定性比较
*p<0.05,与willis尺比较
对同一操作者使用Willis尺和新型垂直距离尺进行测量的标准差进行t配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标准差是表征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垂直距离尺的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小于使用willis尺,即新型垂直距离尺的稳定性、重复行更好。
4讨论
从实验结果来看,无论是无牙牙合组还是正常牙牙合组,传统的willis尺与新型垂直距离尺的OVD测量结果并无明显差别。但新型垂直距离尺测量结果的误差更小,因此准确性、稳定性更高。分析willis尺的测量误差较新型垂直距离尺更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4.1倾斜角度
在临床上用willis尺测量患者的垂直距离时,由于测量尺与患者面部的相对位置处于游离状态,因此操作者握尺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会有差异。特别是遇到下颌明显前突或者后缩的患者时,为了使测量尺达到理想的位置而较大地改变测量尺的倾斜角度。而倾斜角度不同,测量时所接触的颏下点的位置就不同,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4.2软组织压迫
关于面部软组织的定点,Farkas建立了较完善的定点及测量项目标准,为多数国外学者所采用。测量垂直距离时要定点面部中线下l/3的两个测量点,这两个点一般一个与鼻有关,一个与颏有关,而且要求标志点是受面部表情肌影响最小的点,因为面部表情肌运动牵拉皮肤等会导致标志点移动,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在面部中线上,鼻底到下唇部位的软组织最厚,颏唇沟到颏下点软组织次之,发际至鼻根部软组织最薄。安氏I类青少年的鼻根点(N),鼻下点(Sn)以及颏下点(Me)部位的软组织厚度分别为5.01±0.64mm.13. 40±1.97mm.7.77士1.25mm。S.De Greef等人发现面部软组织的厚度与年龄、BMI指数(Bodv Mass Index)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得出男性颏下部软组织的厚度公式为:Y=1.7+2.4 xage+190.8 x BMI。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肥胖程度的增加,颏下部软组织的厚度也逐渐增加。Jakstat H等通过观察录像记录的图像来研究软组织标记点的移动情况,他发现无论在正常牙合还是无牙牙合人群中,移动最少的点在上颌为鼻点,在下颌为颏唇沟和颏顶点之间。
传统willis尺在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压迫鼻下点及颏下点,而鼻下点和颏下的软组织厚度又较大,受压时易移动,这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另外每次测量时,尺子与标志点接触压迫程度不同,测量结果也容易出现不稳定、重复性差的现象。而若以软组织较薄的鼻根部为支撑点,使尺子的测量部分离开面下1/3,可减少测量时对鼻下及颏下点的软组织压迫,并减少对患者做出的下颌姿势位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重复性更佳。
4.3测量参考平面
为了保证同一患者前后(如试牙合前后、试牙前后)以及不同患者之间垂直距离的的比较,要求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良好的重复性,因此测量时非常有必要寻找一个稳定的参考平面。在此可以借鉴X线头影测量中的基准平面,基准平面是相对稳定的平面,可将其作参考平面,测量它与各标志点的角度、线距、比例等。目前常用的基准平面有前颅底平面(SN plane)、眶耳平面(即Fankfort平面)、Bolton平面。其中Fankfort平面是连接眶下最低点和骨性外耳道上缘的平面,它是头位置在自然状态下常采用的参考平面。大部分个体在正常头位时,Fankfort平面与地面平行。在确立垂直颌位关系时,患者需要两眼平时前方,头直立,下颌处于放松状态,此时的Fankforc平面为恰好与地面呈平行状态。
因此以Fankfort平面作为垂直距离测量的参考平面具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可增加测量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对于垂直距离尺测量部和Fanklort平面的角度参考了X线头影测量中的面角(FH-NP),即面平面NP和Fankfort平面相交之后下角。临床X线头影测量中得出面角均值为85.4士3.700,可以看出面平面和Fankfort平面接近垂直,可将垂直距离尺测量部和参考面部设计成相互垂真的角度。
因此综上所述,新型垂直距离尺的设计是基于科学严谨的研究,有一定的合理性,并易于临床操作。实验亦表明新型垂直距离尺无论是在无牙牙合还是正常牙牙合人群中,所测量的垂直距离数据都要比传统测量尺更加稳定,误差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