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困生基础差,他们在学习上大多数存在的恐惧,自卑,厌学等不良心理。笔者以浙教版《科学》作业本为载体,让学生关注过程与分析,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品质,最后使其获得初中科学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困生;科学;作业本;关键能力
一、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校在初三采取了分层教学,把学生分为AB两层。
第二层学生大多为总分排在全年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就科学单科而言,总分160分,大多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下。笔者所任教对象为B层学生,接班时全班学生科学成绩都在B线以下。
笔者刚接班时,学生上课状况是一上课就犯困,见到作业就头疼,“我不会”,“我不懂”“我很笨”是他们的口头禅。通过调查,80%学生课后从来不复习,每天能坚持拿出一定业余时间学习只占20%,能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5%,还有35%的学生基本上不做或很少完成作业。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对知识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二、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也曾有过好好学习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尝试以后,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于是他们就责怪自己脑子笨,学不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不学都一样,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悲观情绪,逐渐失去应有的正确学习态度。
造成现状的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学习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系统性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第四: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生搬硬套,有疑问不及时弄清楚;第五:高阶思维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初三学生由于知识漏洞太多,要让学困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中考的要求,难度很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学生对科学的固有偏见,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掌握中等程度的题目,加强双基的落实,培养学困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与品质。
三、现有资料的优势
浙教版科学《作业本》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立足于基础,着眼于发展。作业本适度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习题是由权威部门各级专家学者编写的,知识点全面,题目难度适合中等学生,梯度分布合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笔者尝试通过作业本的多途径使用,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发展学生科学关键能力。
四、具体的实践操作
(一)指导思想
1. 正确归因,树立信心
这些学生在面对自己成绩落后,往往不能正确归因,会因为自己脑子笨,智商低,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上课不专心,导致基础差。
2.教给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没有目标,抓不到重点,消极被动,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对这些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激发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多途径充分发挥作业本的作用
1.课前预习的题目来源,关注学生前概念
每次从作业本中选取一两道题目作为预习题目,一方面题目质量有保证,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学生作业量,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心理。笔者认为适合作为预习题的题目有如下几种。(1)学生通过自行阅读书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题目,可以作为预习题,增强成功体验。如作业A本《物质的酸碱性(一)》,第三题“胃液中含有少量帮助消化的酸液”;(2)也可以是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前概念,让学生通过预习起到回忆的作用。如作业A本第三节《常见的酸(一)》,第4题“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作业本作为课本的有益补充,注重感性认识的积累
利用课本来学习,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学习方法,然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大多数没有掌握使用课本的技巧。只知道用眼睛看,却不懂得用心去思考。九上《作业本》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二)》第4题可以作为素材,在学生探究部分溶液酸碱性后,出示此题目,让学生对生活中具体的物质的酸碱度有个大概的感性认知。
3.习题变实验,亲历思维发展构建知识
笔者把作业本中出现的习题作为上课素材出现,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形式重现,让学生观察,做完实验后再去做题,感觉题目很亲切,消除他们对题目的恐惧感。帮助学生树立做对题目的信心。如作业本B第一章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第5题“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变化过程”,在课堂上边做实验边写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从而得出普遍规律,亲历思维的发展,顺利地构建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4.训练学生注重阅读细节,提高审题能力
学困生遇到信息量大的题目,不愿意耐下性子,认真读题,在课堂上可以用作业本B第四节《常见的碱》中出现的这道题来训练,“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此道题目难度不大,需要学生会观察甲乙两幅图的区别。特别是图中气球的大小变化。训练学生对细节的把握,提高读题能力。
5.通过错题管理,加强反馈
学困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考试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輔资料中的题目,对于他们而言难度太大,利用率不高,笔者从他们做错的作业本中的题目选取,组合成一份试卷,每周过关清。每次考题量控制在15题以内,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遇到没考出的理想成绩的学生,竟然还破天荒的要求重考。实践证明只要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学困生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五、取得的效果
笔者尝试对作业本多途径的利用,减弱学困生畏难心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发展理性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科学关键能力发展。
学生对做作业不反感了,下课主动做作业的学生在增多。在这次十月份的月考中,对于来源于作业本的题目,笔者所带班级准确率高于年级平均分。
参考文献
[1]佐藤学(2013).教师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科学作业本九年级上(A)(B)(2019).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
关键词:学困生;科学;作业本;关键能力
一、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校在初三采取了分层教学,把学生分为AB两层。
第二层学生大多为总分排在全年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就科学单科而言,总分160分,大多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下。笔者所任教对象为B层学生,接班时全班学生科学成绩都在B线以下。
笔者刚接班时,学生上课状况是一上课就犯困,见到作业就头疼,“我不会”,“我不懂”“我很笨”是他们的口头禅。通过调查,80%学生课后从来不复习,每天能坚持拿出一定业余时间学习只占20%,能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5%,还有35%的学生基本上不做或很少完成作业。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对知识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二、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也曾有过好好学习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尝试以后,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于是他们就责怪自己脑子笨,学不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不学都一样,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悲观情绪,逐渐失去应有的正确学习态度。
造成现状的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学习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系统性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第四: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生搬硬套,有疑问不及时弄清楚;第五:高阶思维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初三学生由于知识漏洞太多,要让学困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中考的要求,难度很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学生对科学的固有偏见,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掌握中等程度的题目,加强双基的落实,培养学困生正确的科学态度与品质。
三、现有资料的优势
浙教版科学《作业本》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立足于基础,着眼于发展。作业本适度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习题是由权威部门各级专家学者编写的,知识点全面,题目难度适合中等学生,梯度分布合理,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笔者尝试通过作业本的多途径使用,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发展学生科学关键能力。
四、具体的实践操作
(一)指导思想
1. 正确归因,树立信心
这些学生在面对自己成绩落后,往往不能正确归因,会因为自己脑子笨,智商低,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上课不专心,导致基础差。
2.教给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没有目标,抓不到重点,消极被动,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对这些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激发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多途径充分发挥作业本的作用
1.课前预习的题目来源,关注学生前概念
每次从作业本中选取一两道题目作为预习题目,一方面题目质量有保证,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学生作业量,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心理。笔者认为适合作为预习题的题目有如下几种。(1)学生通过自行阅读书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题目,可以作为预习题,增强成功体验。如作业A本《物质的酸碱性(一)》,第三题“胃液中含有少量帮助消化的酸液”;(2)也可以是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前概念,让学生通过预习起到回忆的作用。如作业A本第三节《常见的酸(一)》,第4题“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作业本作为课本的有益补充,注重感性认识的积累
利用课本来学习,这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学习方法,然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大多数没有掌握使用课本的技巧。只知道用眼睛看,却不懂得用心去思考。九上《作业本》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二)》第4题可以作为素材,在学生探究部分溶液酸碱性后,出示此题目,让学生对生活中具体的物质的酸碱度有个大概的感性认知。
3.习题变实验,亲历思维发展构建知识
笔者把作业本中出现的习题作为上课素材出现,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形式重现,让学生观察,做完实验后再去做题,感觉题目很亲切,消除他们对题目的恐惧感。帮助学生树立做对题目的信心。如作业本B第一章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第5题“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变化过程”,在课堂上边做实验边写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从而得出普遍规律,亲历思维的发展,顺利地构建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4.训练学生注重阅读细节,提高审题能力
学困生遇到信息量大的题目,不愿意耐下性子,认真读题,在课堂上可以用作业本B第四节《常见的碱》中出现的这道题来训练,“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此道题目难度不大,需要学生会观察甲乙两幅图的区别。特别是图中气球的大小变化。训练学生对细节的把握,提高读题能力。
5.通过错题管理,加强反馈
学困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考试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輔资料中的题目,对于他们而言难度太大,利用率不高,笔者从他们做错的作业本中的题目选取,组合成一份试卷,每周过关清。每次考题量控制在15题以内,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遇到没考出的理想成绩的学生,竟然还破天荒的要求重考。实践证明只要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学困生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的兴趣。
五、取得的效果
笔者尝试对作业本多途径的利用,减弱学困生畏难心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发展理性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科学关键能力发展。
学生对做作业不反感了,下课主动做作业的学生在增多。在这次十月份的月考中,对于来源于作业本的题目,笔者所带班级准确率高于年级平均分。
参考文献
[1]佐藤学(2013).教师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科学作业本九年级上(A)(B)(2019).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