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历史街区保护以及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入手,研究保护性城市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以成都市水井坊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保护和利用
1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已经逐渐区别于城乡规划,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城市设计作为联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纽带,被业界高度重视。但作为城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保护性城市设计却一直被忽视了。历史街区保护作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历史街区原真性的遗失,以及建筑风貌、街区整体性的破坏等。
2 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
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D·阿普尔亚德提出,基于城市设计目的的不同,他将城市设计分为开发型、保护型和社区型。之后,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也开始出现在国内学者的著作中。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中提到,保护性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强调城市物质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是以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设计必须协调城市历史风貌、人文环境等要素。基于保护理念的城市设计理论更加关注历史和文化层面的继承与发扬,是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化,也是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理论的发展。
3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原则和策略
3.1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原则
刘宛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一文中,遵循着在旧城保护与利用中运用城市设计方法的脉络,总结了四个原则:探寻旧城的空间规律;发掘旧城的文化特色;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维护城市的环境生态。基于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文献资料的查阅,其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原真性原则、延续性原则、人文主义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价值原则。
3.2 历史街区保护现存的问题
①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为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大量以拆为主的更新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最常见,这些改造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取代了原有的历史底蕴。
②在保护历史街区的中,缺少对街区整体性的考虑,保护和更新多数以单独建筑为主,以致于街区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③历史街区的人文环境在街区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破坏,有些历史街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舒适的邻里街道关系变成了拥挤的商业街。
3.3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策略
①空间秩序的延续:恢复与强化历史街区原有空间秩序有利于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整体空间意象,对组织街区内部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空间场所的延续:城市设计强调街区生活氛围的营造,找寻日常交往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契合处,创造多样化的场所形态。
③景观风貌的延续:历史街区的界面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人们视觉感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景观风貌的协调关键在于把握建筑界面以及空间元素的构成规律,处理新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延续原有的历史氛围以及美学关系。
4 水井坊历史街区概述
水井坊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地处府河与南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曾是成都的船舶港口和酒肆游乐之地。如今水井坊历史街区为锦江区所辖,西面以府南河为界,南面以香格里拉环形道路为界,东面以孙家巷为界,包括水井街、双槐树街、金泉街在内的区域。
水井坊历史街区是成都六处古遗址之一。它是古代酿酒作坊和酒肆并存的历史遗迹,街区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演变过程。水井坊始于明代中期,并一直沿袭至今。从街區风貌来看,水井坊是一处典型的明清时期“前店后坊”的酿酒遗址。
5 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建国后,水井坊片区已由商业、水运重镇演变成为居住片区。现片区内共有四条主要街巷,从南至北依次是孙家巷、存古巷、大同巷和黄伞巷。贯穿四条街巷的主街为青龙街和水井街。以水井街为界,在街的东北面主要为建国后的住宅楼,而在西南面以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主。
街区形态方面,早期为一街连八巷式。如今,街区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形态,作为主街的水井街,历史建筑风貌弱化,原有的八巷,因居住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已被明显分隔,失去了四通八达的邻里关系。
街巷尺度方面,作为主街的双槐树街街面建筑已修葺完成,建筑高度的增加和围墙的砌筑,破坏了原本舒适的街道尺度。街区内8条街巷的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除私搭乱建外,还存在新建筑阻断原有街巷通畅的问题。而紧邻黄伞巷东面的高层建筑,增加了空间的压迫感,影响了街区的空间感受。
单体建筑方面,因“水锦界”商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明显看到,原本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商业仿古建筑。
6 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的反思
一方面,在当代社区、居住、管理的模式下,历史街巷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往昔热闹的街景也被这些建起的围墙扼杀了。笔者认为取得市民对历史风貌以及空间的认同才能保存街区的人文气息,延承街区的文脉。
另一方面,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长久以来都是以拆为主的新建,在水井坊的保护与更新中也是如此。将原本经历了上百、上千年历史的建筑推倒重建,新建筑虽是仿照原有的建筑,但建筑保护的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多的是保存一种建筑的原真性:一种材料的原真性,一种施工工艺的原真性,甚至是一种习俗的原真性。
1998年,吴良铺院士在城市设计学术会上提出了关于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的几点看法:(1)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技巧,以不同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2)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3)维持街区原有的格局。(4)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来激发街区的活力,鼓励公众参与。(5)保护与更新并行。(6)保护是前提,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7 结论
岁月变迁,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街区退去了昔日的繁华,出现了与城市发展的不协调,这是必然的,而保护性城市设计正是实现历史街区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其开始融入城市生活,保护才有意义,历史街区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2]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
[3] 利文骅.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的研究探讨[J].四川文物,2001.
[4] 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07).
作者简介:衷睿(1989—),男,江西吉安人,在职建筑学硕士。
(作者单位:中铁一院集团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保护和利用
1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已经逐渐区别于城乡规划,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城市设计作为联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纽带,被业界高度重视。但作为城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保护性城市设计却一直被忽视了。历史街区保护作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历史街区原真性的遗失,以及建筑风貌、街区整体性的破坏等。
2 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
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D·阿普尔亚德提出,基于城市设计目的的不同,他将城市设计分为开发型、保护型和社区型。之后,保护性城市设计理论也开始出现在国内学者的著作中。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中提到,保护性城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场所意义,强调城市物质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是以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设计必须协调城市历史风貌、人文环境等要素。基于保护理念的城市设计理论更加关注历史和文化层面的继承与发扬,是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化,也是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理论的发展。
3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原则和策略
3.1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原则
刘宛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一文中,遵循着在旧城保护与利用中运用城市设计方法的脉络,总结了四个原则:探寻旧城的空间规律;发掘旧城的文化特色;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维护城市的环境生态。基于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文献资料的查阅,其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原真性原则、延续性原则、人文主义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价值原则。
3.2 历史街区保护现存的问题
①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为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大量以拆为主的更新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最常见,这些改造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历史风貌,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取代了原有的历史底蕴。
②在保护历史街区的中,缺少对街区整体性的考虑,保护和更新多数以单独建筑为主,以致于街区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③历史街区的人文环境在街区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破坏,有些历史街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原本舒适的邻里街道关系变成了拥挤的商业街。
3.3 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城市设计策略
①空间秩序的延续:恢复与强化历史街区原有空间秩序有利于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整体空间意象,对组织街区内部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空间场所的延续:城市设计强调街区生活氛围的营造,找寻日常交往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契合处,创造多样化的场所形态。
③景观风貌的延续:历史街区的界面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人们视觉感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景观风貌的协调关键在于把握建筑界面以及空间元素的构成规律,处理新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延续原有的历史氛围以及美学关系。
4 水井坊历史街区概述
水井坊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地处府河与南河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曾是成都的船舶港口和酒肆游乐之地。如今水井坊历史街区为锦江区所辖,西面以府南河为界,南面以香格里拉环形道路为界,东面以孙家巷为界,包括水井街、双槐树街、金泉街在内的区域。
水井坊历史街区是成都六处古遗址之一。它是古代酿酒作坊和酒肆并存的历史遗迹,街区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演变过程。水井坊始于明代中期,并一直沿袭至今。从街區风貌来看,水井坊是一处典型的明清时期“前店后坊”的酿酒遗址。
5 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建国后,水井坊片区已由商业、水运重镇演变成为居住片区。现片区内共有四条主要街巷,从南至北依次是孙家巷、存古巷、大同巷和黄伞巷。贯穿四条街巷的主街为青龙街和水井街。以水井街为界,在街的东北面主要为建国后的住宅楼,而在西南面以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主。
街区形态方面,早期为一街连八巷式。如今,街区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形态,作为主街的水井街,历史建筑风貌弱化,原有的八巷,因居住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已被明显分隔,失去了四通八达的邻里关系。
街巷尺度方面,作为主街的双槐树街街面建筑已修葺完成,建筑高度的增加和围墙的砌筑,破坏了原本舒适的街道尺度。街区内8条街巷的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除私搭乱建外,还存在新建筑阻断原有街巷通畅的问题。而紧邻黄伞巷东面的高层建筑,增加了空间的压迫感,影响了街区的空间感受。
单体建筑方面,因“水锦界”商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可以明显看到,原本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商业仿古建筑。
6 水井坊历史街区保护的反思
一方面,在当代社区、居住、管理的模式下,历史街巷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往昔热闹的街景也被这些建起的围墙扼杀了。笔者认为取得市民对历史风貌以及空间的认同才能保存街区的人文气息,延承街区的文脉。
另一方面,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长久以来都是以拆为主的新建,在水井坊的保护与更新中也是如此。将原本经历了上百、上千年历史的建筑推倒重建,新建筑虽是仿照原有的建筑,但建筑保护的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多的是保存一种建筑的原真性:一种材料的原真性,一种施工工艺的原真性,甚至是一种习俗的原真性。
1998年,吴良铺院士在城市设计学术会上提出了关于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的几点看法:(1)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技巧,以不同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2)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3)维持街区原有的格局。(4)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来激发街区的活力,鼓励公众参与。(5)保护与更新并行。(6)保护是前提,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7 结论
岁月变迁,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街区退去了昔日的繁华,出现了与城市发展的不协调,这是必然的,而保护性城市设计正是实现历史街区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专家学者的努力,更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其开始融入城市生活,保护才有意义,历史街区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2]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
[3] 利文骅.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的研究探讨[J].四川文物,2001.
[4] 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07).
作者简介:衷睿(1989—),男,江西吉安人,在职建筑学硕士。
(作者单位:中铁一院集团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