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资本、创新、并购和海外拓展将是中国本土医械企业迅速上位的关键发力点。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多、小、散、甜”情况突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拥有超过4000个会员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年收入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为此,2012年初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十二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一个强大且更具创新性的国内医疗器械行业。
该规划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为加速本土医械创新制定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其中包括:产生200个核心专利,开发50~80个医疗器械的重大专项,成立10个国家级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8~10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和20~30个技术研究平台;重视通过筛查和早期预警的疾病预防,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同时准备发展50~80种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的开发;加大中国医疗器械对5%以上国际市场的出口,扶持10~15个行业领导者和40~50个创新型企业,并产生8~10家营业收入在5年后超过50亿元的本土医疗器械公司。
尽管这一政策目前只处在指导层面,仍缺乏具体实施细节,但确实激发了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心,并且会持续刺激资本市场的热情。以此为切入视角,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增强自身的实力,提升市场表现。
资本的助力
目前,有一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已经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例如,在2008~2011年间,创生和康辉等骨科产品的经营利润率为40%~50%,微创和乐普等支架制造商的经营利润率为35%~55%。
公司良好的财务报表使得企业有意进行资本升级,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雇用更昂贵的海归人才,扩大销售队伍和国内国际的分销范围,同时加强渠道管理。
在过去几年中,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注入。2011年,共有6家医疗器械公司上市,包括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私募股权融资和风险资本投资也有所增加,由1996~2000年间每年一到两个的交易数量,增长到2007~2011年间平均每年20起交易。并且,投资目标的多样性愈发明显,涵盖了从影像、麻醉机、植入物、体外诊断、个人医疗设备、外科手术工具和医疗信息系统等各个医疗器械的子领域,每笔交易平均投资金额约为5000万元。
多样的创新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充分利用多样的创新模式。起初,中国企业满足于仿制成功跨国公司的产品,以此挤进已被跨国对手占据的市场。然而,随着本土企业的日渐成熟,他们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创新将成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内部开发、外部寻找创新来源,以及与学术机构间的合作。
首先,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的内部研发投资一直稳步增长。2011年微创的研发经费占其总收入的18%左右,自2010年公司在其研发团队新增18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后增长了30%。目前,微创推出了其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Firehawk,还有新的神经血管支架在等待审批。微创还在例如骨科,心脏节律管理和胰岛素泵等新领域开发新产品。
同样,乐普和迈瑞也都在专注于研发。乐普的研发费用逐年上涨,2011年增加至6600万元,约占其收入的7%。乐普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为其带来了12个新注册产品,包括2011年的无聚合物冠状动脉支架。迈瑞的研发支出一直保持在其净收入的10%,并在中国、欧盟和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源源不断的产品流随即而来:2010年迈瑞共推出10个新产品,2011年接着推出了13个新产品。
其次,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也在跟从业界已经公认的发展路径:从小规模、专业化的公司寻找创新来源。在很多情况下,拥有中国医械公司股份的欧美投资机构会在其投资关系网中给予中国企业帮助。例如,VIVOVentures(维梧生技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一家总部设在美国,专注于医疗健康的风险投资公司,促成了其投资的康辉与美国关节植入体制造及经销商Consensus Orthopedics之间的合作。通过提供给Consensus 4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康辉获得了其两个品牌关节植入产品在新兴国家的生产、销售特许权。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实现创新。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业牵头组建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战略联盟(CSAMDI)开始关注在学术机构出现的创新。迈瑞、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微创和威高集团都是CSAMDI的成员,包括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研究型医院,例如清华大学、成都华西医院和北京301医院也都是该组织的成员。2009年以来,CSAMDI已经孕育了大约30起医疗器械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帮助这些项目获得了2亿元的资金。
产学合作已在颇具挑战的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复旦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了多个机构的研发能力,包括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和清华大学。公司获得了科技部“863拨款”,用于开发复杂的医疗成像系统,比如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合作,使其对恶性和良性肿瘤进行无创性超声治疗的研究成为可能。
并购的力量和海外拓展
回顾前几年,并购已经成为领先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优先考虑的事情。并购有力地加强了企业在现有和新类别产品中的投资组合。在2011年,至少15起并购交易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加强在专业领域的领导地位,或开发海外分销渠道。2011年迈瑞并购了4家公司,其产品涵盖体外诊断、输液泵、医疗成像软件和微生物分析仪。在过去3年内,乐普也扩大了心血管疾病的产品组合,其并购或持有股份的4家从事心脏治疗的公司分别为:北京卫金帆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和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中国公司已经开始向海外拓展他们的足迹。迈瑞是其中“走出去”的早期先驱,2011年其境外销售占到年销售额的57%。迈瑞与超过1000个第三方分销商合作,有选择地建立了自己的直销队伍以支持其全球化的进程。
康辉作为中国第一家进入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的企业,也在国外积极地寻找机会。截至2011年明,康辉已经建立了一个由38家分销商组成的网络,在全球28个国家销售其产品。目前,康辉的产品覆盖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境外销售已经占到其净收入的15%~20%,并在2011年达到5900万元。
最近才开始扩展市场的乐普同样正在寻找获得境外销售的机会。到2011年底,乐普的16个产品开始在全球20个国家销售。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多、小、散、甜”情况突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拥有超过4000个会员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年收入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为此,2012年初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十二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一个强大且更具创新性的国内医疗器械行业。
该规划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为加速本土医械创新制定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其中包括:产生200个核心专利,开发50~80个医疗器械的重大专项,成立10个国家级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8~10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和20~30个技术研究平台;重视通过筛查和早期预警的疾病预防,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同时准备发展50~80种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创新产品的开发;加大中国医疗器械对5%以上国际市场的出口,扶持10~15个行业领导者和40~50个创新型企业,并产生8~10家营业收入在5年后超过50亿元的本土医疗器械公司。
尽管这一政策目前只处在指导层面,仍缺乏具体实施细节,但确实激发了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心,并且会持续刺激资本市场的热情。以此为切入视角,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增强自身的实力,提升市场表现。
资本的助力
目前,有一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已经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例如,在2008~2011年间,创生和康辉等骨科产品的经营利润率为40%~50%,微创和乐普等支架制造商的经营利润率为35%~55%。
公司良好的财务报表使得企业有意进行资本升级,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雇用更昂贵的海归人才,扩大销售队伍和国内国际的分销范围,同时加强渠道管理。
在过去几年中,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注入。2011年,共有6家医疗器械公司上市,包括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私募股权融资和风险资本投资也有所增加,由1996~2000年间每年一到两个的交易数量,增长到2007~2011年间平均每年20起交易。并且,投资目标的多样性愈发明显,涵盖了从影像、麻醉机、植入物、体外诊断、个人医疗设备、外科手术工具和医疗信息系统等各个医疗器械的子领域,每笔交易平均投资金额约为5000万元。
多样的创新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充分利用多样的创新模式。起初,中国企业满足于仿制成功跨国公司的产品,以此挤进已被跨国对手占据的市场。然而,随着本土企业的日渐成熟,他们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创新将成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内部开发、外部寻找创新来源,以及与学术机构间的合作。
首先,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的内部研发投资一直稳步增长。2011年微创的研发经费占其总收入的18%左右,自2010年公司在其研发团队新增18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后增长了30%。目前,微创推出了其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Firehawk,还有新的神经血管支架在等待审批。微创还在例如骨科,心脏节律管理和胰岛素泵等新领域开发新产品。
同样,乐普和迈瑞也都在专注于研发。乐普的研发费用逐年上涨,2011年增加至6600万元,约占其收入的7%。乐普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为其带来了12个新注册产品,包括2011年的无聚合物冠状动脉支架。迈瑞的研发支出一直保持在其净收入的10%,并在中国、欧盟和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仅在中国就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源源不断的产品流随即而来:2010年迈瑞共推出10个新产品,2011年接着推出了13个新产品。
其次,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也在跟从业界已经公认的发展路径:从小规模、专业化的公司寻找创新来源。在很多情况下,拥有中国医械公司股份的欧美投资机构会在其投资关系网中给予中国企业帮助。例如,VIVOVentures(维梧生技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一家总部设在美国,专注于医疗健康的风险投资公司,促成了其投资的康辉与美国关节植入体制造及经销商Consensus Orthopedics之间的合作。通过提供给Consensus 4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康辉获得了其两个品牌关节植入产品在新兴国家的生产、销售特许权。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学术机构的合作实现创新。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业牵头组建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战略联盟(CSAMDI)开始关注在学术机构出现的创新。迈瑞、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微创和威高集团都是CSAMDI的成员,包括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研究型医院,例如清华大学、成都华西医院和北京301医院也都是该组织的成员。2009年以来,CSAMDI已经孕育了大约30起医疗器械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帮助这些项目获得了2亿元的资金。
产学合作已在颇具挑战的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复旦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了多个机构的研发能力,包括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和清华大学。公司获得了科技部“863拨款”,用于开发复杂的医疗成像系统,比如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医科大学的合作,使其对恶性和良性肿瘤进行无创性超声治疗的研究成为可能。
并购的力量和海外拓展
回顾前几年,并购已经成为领先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优先考虑的事情。并购有力地加强了企业在现有和新类别产品中的投资组合。在2011年,至少15起并购交易用于扩大产品组合,加强在专业领域的领导地位,或开发海外分销渠道。2011年迈瑞并购了4家公司,其产品涵盖体外诊断、输液泵、医疗成像软件和微生物分析仪。在过去3年内,乐普也扩大了心血管疾病的产品组合,其并购或持有股份的4家从事心脏治疗的公司分别为:北京卫金帆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和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中国公司已经开始向海外拓展他们的足迹。迈瑞是其中“走出去”的早期先驱,2011年其境外销售占到年销售额的57%。迈瑞与超过1000个第三方分销商合作,有选择地建立了自己的直销队伍以支持其全球化的进程。
康辉作为中国第一家进入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的企业,也在国外积极地寻找机会。截至2011年明,康辉已经建立了一个由38家分销商组成的网络,在全球28个国家销售其产品。目前,康辉的产品覆盖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境外销售已经占到其净收入的15%~20%,并在2011年达到5900万元。
最近才开始扩展市场的乐普同样正在寻找获得境外销售的机会。到2011年底,乐普的16个产品开始在全球20个国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