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和戏剧史上的不朽经典,《牡丹亭》可谓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极为耀眼的一部作品。而《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千百年来以其明媚可爱、至情至性的光彩形象,为世人所知。《牡丹亭》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他的“至情”思想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入手,分析汤显祖所传达的“至情”思想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加深对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理解,从而从更深的层面去体悟“至情”思想的丰富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至情”;《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
一、热烈的追求——“至情”之纯粹
身为名门闺秀的杜丽娘,姿容美麗,正值韶华。家中独女的她常年在深闺生长,陪伴她的只有贴身丫鬟春香。父母对她呵护有加,又眼里有加。所谓“一声爱好是天然”,当她的陈腐的老师陈最良讲学《关雎》之时,将《关雎》认为成是歌颂后妃之德的作品,但敏感聪慧的丽娘却感觉到了其中相思热恋的思想和古人淳朴的精神世界,发出了“关关雎鸠,尚有洲可兴,人不如鸟乎?”
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闺阁禁忌”,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她追求天然的感情,敏感忧愁,见了自己美丽的容貌自己的内心也会产生波动,青春的年龄、青春的季节、青春的内心,一切都让杜丽娘沉浸在一个“多情”的氛围里,她又怎能不情思涌动,情愫恣生?
在经典的“游园惊梦”这一情节中,犹疑着“步香闺怎把全身现”,但禁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对情感的向往、自身生理的情感诉求、出于本真的个性,她终于来到了荒弃的花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正杜丽娘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觉醒的感叹,也是她“至情”神魂苏醒的开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长期禁锢在封建家长的封建思想之中,冲破封建藩篱的一霎之间,花园中“闲凝眄,声声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草长莺飞的光景,盛开如簇的繁花,无一不让丽娘为之心动。正值花季的少女,本应有的天真活泼之气,被重新唤醒。她热烈的追求花园的景色,也开始热烈的期待自己的感情归宿。“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她不禁幻想自己能否遇到可以思慕、相配的良人,感慨自己年华虚度,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关于“至情”的种种幻想。
梦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相会,杜丽娘的反应恰好证明了其内心“至情”之热烈,“旦作斜视不语介”先是凝神斜视,观察柳梦梅,然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内心喜悦,尚有娇羞之态。作为一个思春少女,她首先敢于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产生对“关雎”的疑问,敢于去花园中一探“春色如许”,梦柳梦梅,惊喜多于惊诧,在“至情”中,是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使得她敢于直面自己对“至情”人生的追求。
二、坚定的反叛——“至情”而无悔
久在封建桎梏的丽娘,首先思想是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她“至情”地追求爱情、追求自由,一方面,长期接受的儒家思想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她有些犹疑和软弱。但是,“至情”的思想支撑着她毅然走到封建的对立面,守护自己的爱情。
还魂后的丽娘,父亲称自己是:“花妖狐媚,假托而成。”甚至请求圣上“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父亲不承认女儿,并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要女儿断绝和柳梦梅的关系时,杜丽娘的反抗真切地体现了她“为梦梅死,为梦梅生”。她这样向父亲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住子规红泪洒。”这是她直接地、坚决地反抗父亲,放抗封建压迫的体现。杜丽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迫下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其坚贞不移的一直和誓死不休的抗争精神。
同时,她还坚定地以“理”陈“情”。在阴间,她无从畏惧,反而是还阳之后,封建道德的枷锁重新施加在她身上,让她不禁十分害怕。可是“至情”的思想让她绝不退缩。她在金銮殿面对圣上,也不屈不挠,决不妥协。杜宝的阻挠也丝毫不能动摇她和柳梦梅结合的决心。全剧的最后一句唱词:“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不仅是一种对全剧情节前因后果的总结,也是对柳生与丽娘爱情的总结。这句结语中,不单单表露着丽娘对自己爱情终有结果的一种喜悦之情,更是其“至情”思想对抗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也是她反抗的灵魂的一种成功。“做鬼”二字更是点明了丽娘追求爱情路上的出生入死、由死复生的艰辛和挫折,也歌颂了丽娘的伟大,和“至情”思想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
《牡丹亭》最后虽然是大团圆结局,在皇帝的旨意下,二人永结为好。但是,封建势力和柳杜二人的最终追求并不在同一个重点。在剧情中,作者所强调的“至情”,使得二人生生死死,走过风风雨雨,最终结合在一起。看似是皇帝的恩准使得全家团圆,实际上,正是杜丽娘不懈抗争,不断追求,不惜反叛封建势力而争取来的幸福。杜丽娘为“至情”所表现出的勇敢,义无反顾,使之焕发着超越时代,超越封建社会的“至情”的人性闪光。
三、个性的解放——“至情”的极境
在丽娘死后,摆脱了阳间尘世礼法的无情禁锢,她在爱情上的表现超越了爱情,她开始了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至情”历程。阳寿未尽的她,死后芳魂不灭,仍旧徘徊树下,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身为魂魄,对于冥间判官的询问,杜丽娘坦然:“则为在南安府后花园梅树之下,梦见一秀才,折柳一枝,要奴题咏。留连婉转,甚是多情。梦醒来沉吟, 题诗一首:’他年若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为此感伤,坏了一命。”她大胆地承认了自己“慕色而亡”,大胆承认自己先由情欲萌发而后与柳梦梅相会,也承认自己“为此多情”,为情身死。在《幽媾》一出中,杜丽娘的芳魂见到柳梦梅喜不自胜,大胆说出“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翦烛临风,西窗闲话。”这些情节无一不直接地体现出了汤显祖对“至情”思想的热切期盼和追求,也反映了《牡丹亭》全书的创作精神根源。
情感是自发的,杜丽娘窥镜自视,为自己镜中韶华感到莫名的忧伤;游园惊梦,为春色情丝万千;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可谓既见君子,一病不起。为了“情”,她彻底的追求,在现实环境的一成不变下,她走向了死亡,仍然不愿放弃,这种超越生死的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其背后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背后对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和执着的渴盼。
无论是上古、先秦、还是秦汉唐宋明清,直到今天,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自产生以来就围绕着“情”这一主题,狭义上这是爱情;广义上,“情”即是人的自然情感。剧作通过杜丽娘的遭遇,表现了人生是“至情”的有情人生,揭示了“人欲”的自然存在,也对人“至情”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肯定。这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的艺术表现,使得《牡丹亭》既属于它那个时代,又超越它那个时代,而具有不朽的价值。
时代变幻,世界永恒向前发展。当代社会风气已经更为平等,残酷的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然而,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正是这样一个美丽,可爱,娇憨又聪慧的女性形象,才能让《牡丹亭》的“至情”生动起来。也正是这样一个敢于死亡、敢于重生、敢于热爱、敢于追求的文学形象,才能让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发人深省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汤显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页,1987年6月
[3]郑尚宪,高延萍,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丽娘情感世界寻绎,艺术百家,2003年9月
[4]陈轲,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才智, 2011年1月
【关键词】:“至情”;《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
一、热烈的追求——“至情”之纯粹
身为名门闺秀的杜丽娘,姿容美麗,正值韶华。家中独女的她常年在深闺生长,陪伴她的只有贴身丫鬟春香。父母对她呵护有加,又眼里有加。所谓“一声爱好是天然”,当她的陈腐的老师陈最良讲学《关雎》之时,将《关雎》认为成是歌颂后妃之德的作品,但敏感聪慧的丽娘却感觉到了其中相思热恋的思想和古人淳朴的精神世界,发出了“关关雎鸠,尚有洲可兴,人不如鸟乎?”
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闺阁禁忌”,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她追求天然的感情,敏感忧愁,见了自己美丽的容貌自己的内心也会产生波动,青春的年龄、青春的季节、青春的内心,一切都让杜丽娘沉浸在一个“多情”的氛围里,她又怎能不情思涌动,情愫恣生?
在经典的“游园惊梦”这一情节中,犹疑着“步香闺怎把全身现”,但禁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对情感的向往、自身生理的情感诉求、出于本真的个性,她终于来到了荒弃的花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正杜丽娘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觉醒的感叹,也是她“至情”神魂苏醒的开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长期禁锢在封建家长的封建思想之中,冲破封建藩篱的一霎之间,花园中“闲凝眄,声声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草长莺飞的光景,盛开如簇的繁花,无一不让丽娘为之心动。正值花季的少女,本应有的天真活泼之气,被重新唤醒。她热烈的追求花园的景色,也开始热烈的期待自己的感情归宿。“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她不禁幻想自己能否遇到可以思慕、相配的良人,感慨自己年华虚度,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关于“至情”的种种幻想。
梦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相会,杜丽娘的反应恰好证明了其内心“至情”之热烈,“旦作斜视不语介”先是凝神斜视,观察柳梦梅,然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内心喜悦,尚有娇羞之态。作为一个思春少女,她首先敢于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产生对“关雎”的疑问,敢于去花园中一探“春色如许”,梦柳梦梅,惊喜多于惊诧,在“至情”中,是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使得她敢于直面自己对“至情”人生的追求。
二、坚定的反叛——“至情”而无悔
久在封建桎梏的丽娘,首先思想是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她“至情”地追求爱情、追求自由,一方面,长期接受的儒家思想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她有些犹疑和软弱。但是,“至情”的思想支撑着她毅然走到封建的对立面,守护自己的爱情。
还魂后的丽娘,父亲称自己是:“花妖狐媚,假托而成。”甚至请求圣上“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父亲不承认女儿,并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要女儿断绝和柳梦梅的关系时,杜丽娘的反抗真切地体现了她“为梦梅死,为梦梅生”。她这样向父亲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住子规红泪洒。”这是她直接地、坚决地反抗父亲,放抗封建压迫的体现。杜丽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迫下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其坚贞不移的一直和誓死不休的抗争精神。
同时,她还坚定地以“理”陈“情”。在阴间,她无从畏惧,反而是还阳之后,封建道德的枷锁重新施加在她身上,让她不禁十分害怕。可是“至情”的思想让她绝不退缩。她在金銮殿面对圣上,也不屈不挠,决不妥协。杜宝的阻挠也丝毫不能动摇她和柳梦梅结合的决心。全剧的最后一句唱词:“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不仅是一种对全剧情节前因后果的总结,也是对柳生与丽娘爱情的总结。这句结语中,不单单表露着丽娘对自己爱情终有结果的一种喜悦之情,更是其“至情”思想对抗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也是她反抗的灵魂的一种成功。“做鬼”二字更是点明了丽娘追求爱情路上的出生入死、由死复生的艰辛和挫折,也歌颂了丽娘的伟大,和“至情”思想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
《牡丹亭》最后虽然是大团圆结局,在皇帝的旨意下,二人永结为好。但是,封建势力和柳杜二人的最终追求并不在同一个重点。在剧情中,作者所强调的“至情”,使得二人生生死死,走过风风雨雨,最终结合在一起。看似是皇帝的恩准使得全家团圆,实际上,正是杜丽娘不懈抗争,不断追求,不惜反叛封建势力而争取来的幸福。杜丽娘为“至情”所表现出的勇敢,义无反顾,使之焕发着超越时代,超越封建社会的“至情”的人性闪光。
三、个性的解放——“至情”的极境
在丽娘死后,摆脱了阳间尘世礼法的无情禁锢,她在爱情上的表现超越了爱情,她开始了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至情”历程。阳寿未尽的她,死后芳魂不灭,仍旧徘徊树下,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身为魂魄,对于冥间判官的询问,杜丽娘坦然:“则为在南安府后花园梅树之下,梦见一秀才,折柳一枝,要奴题咏。留连婉转,甚是多情。梦醒来沉吟, 题诗一首:’他年若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为此感伤,坏了一命。”她大胆地承认了自己“慕色而亡”,大胆承认自己先由情欲萌发而后与柳梦梅相会,也承认自己“为此多情”,为情身死。在《幽媾》一出中,杜丽娘的芳魂见到柳梦梅喜不自胜,大胆说出“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翦烛临风,西窗闲话。”这些情节无一不直接地体现出了汤显祖对“至情”思想的热切期盼和追求,也反映了《牡丹亭》全书的创作精神根源。
情感是自发的,杜丽娘窥镜自视,为自己镜中韶华感到莫名的忧伤;游园惊梦,为春色情丝万千;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可谓既见君子,一病不起。为了“情”,她彻底的追求,在现实环境的一成不变下,她走向了死亡,仍然不愿放弃,这种超越生死的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其背后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背后对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和执着的渴盼。
无论是上古、先秦、还是秦汉唐宋明清,直到今天,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自产生以来就围绕着“情”这一主题,狭义上这是爱情;广义上,“情”即是人的自然情感。剧作通过杜丽娘的遭遇,表现了人生是“至情”的有情人生,揭示了“人欲”的自然存在,也对人“至情”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肯定。这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的艺术表现,使得《牡丹亭》既属于它那个时代,又超越它那个时代,而具有不朽的价值。
时代变幻,世界永恒向前发展。当代社会风气已经更为平等,残酷的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然而,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正是这样一个美丽,可爱,娇憨又聪慧的女性形象,才能让《牡丹亭》的“至情”生动起来。也正是这样一个敢于死亡、敢于重生、敢于热爱、敢于追求的文学形象,才能让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发人深省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汤显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页,1987年6月
[3]郑尚宪,高延萍,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丽娘情感世界寻绎,艺术百家,2003年9月
[4]陈轲,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才智,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