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死死为情多”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和戏剧史上的不朽经典,《牡丹亭》可谓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极为耀眼的一部作品。而《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千百年来以其明媚可爱、至情至性的光彩形象,为世人所知。《牡丹亭》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他的“至情”思想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入手,分析汤显祖所传达的“至情”思想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加深对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理解,从而从更深的层面去体悟“至情”思想的丰富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至情”;《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
  一、热烈的追求——“至情”之纯粹
  身为名门闺秀的杜丽娘,姿容美麗,正值韶华。家中独女的她常年在深闺生长,陪伴她的只有贴身丫鬟春香。父母对她呵护有加,又眼里有加。所谓“一声爱好是天然”,当她的陈腐的老师陈最良讲学《关雎》之时,将《关雎》认为成是歌颂后妃之德的作品,但敏感聪慧的丽娘却感觉到了其中相思热恋的思想和古人淳朴的精神世界,发出了“关关雎鸠,尚有洲可兴,人不如鸟乎?”
  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闺阁禁忌”,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她追求天然的感情,敏感忧愁,见了自己美丽的容貌自己的内心也会产生波动,青春的年龄、青春的季节、青春的内心,一切都让杜丽娘沉浸在一个“多情”的氛围里,她又怎能不情思涌动,情愫恣生?
  在经典的“游园惊梦”这一情节中,犹疑着“步香闺怎把全身现”,但禁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由、对情感的向往、自身生理的情感诉求、出于本真的个性,她终于来到了荒弃的花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正杜丽娘对自己生命意识的觉醒的感叹,也是她“至情”神魂苏醒的开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长期禁锢在封建家长的封建思想之中,冲破封建藩篱的一霎之间,花园中“闲凝眄,声声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草长莺飞的光景,盛开如簇的繁花,无一不让丽娘为之心动。正值花季的少女,本应有的天真活泼之气,被重新唤醒。她热烈的追求花园的景色,也开始热烈的期待自己的感情归宿。“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她不禁幻想自己能否遇到可以思慕、相配的良人,感慨自己年华虚度,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关于“至情”的种种幻想。
  梦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相会,杜丽娘的反应恰好证明了其内心“至情”之热烈,“旦作斜视不语介”先是凝神斜视,观察柳梦梅,然后“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内心喜悦,尚有娇羞之态。作为一个思春少女,她首先敢于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产生对“关雎”的疑问,敢于去花园中一探“春色如许”,梦柳梦梅,惊喜多于惊诧,在“至情”中,是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使得她敢于直面自己对“至情”人生的追求。
  二、坚定的反叛——“至情”而无悔
  久在封建桎梏的丽娘,首先思想是有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她“至情”地追求爱情、追求自由,一方面,长期接受的儒家思想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她有些犹疑和软弱。但是,“至情”的思想支撑着她毅然走到封建的对立面,守护自己的爱情。
  还魂后的丽娘,父亲称自己是:“花妖狐媚,假托而成。”甚至请求圣上“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父亲不承认女儿,并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要女儿断绝和柳梦梅的关系时,杜丽娘的反抗真切地体现了她“为梦梅死,为梦梅生”。她这样向父亲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住子规红泪洒。”这是她直接地、坚决地反抗父亲,放抗封建压迫的体现。杜丽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迫下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其坚贞不移的一直和誓死不休的抗争精神。
  同时,她还坚定地以“理”陈“情”。在阴间,她无从畏惧,反而是还阳之后,封建道德的枷锁重新施加在她身上,让她不禁十分害怕。可是“至情”的思想让她绝不退缩。她在金銮殿面对圣上,也不屈不挠,决不妥协。杜宝的阻挠也丝毫不能动摇她和柳梦梅结合的决心。全剧的最后一句唱词:“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不仅是一种对全剧情节前因后果的总结,也是对柳生与丽娘爱情的总结。这句结语中,不单单表露着丽娘对自己爱情终有结果的一种喜悦之情,更是其“至情”思想对抗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也是她反抗的灵魂的一种成功。“做鬼”二字更是点明了丽娘追求爱情路上的出生入死、由死复生的艰辛和挫折,也歌颂了丽娘的伟大,和“至情”思想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
  《牡丹亭》最后虽然是大团圆结局,在皇帝的旨意下,二人永结为好。但是,封建势力和柳杜二人的最终追求并不在同一个重点。在剧情中,作者所强调的“至情”,使得二人生生死死,走过风风雨雨,最终结合在一起。看似是皇帝的恩准使得全家团圆,实际上,正是杜丽娘不懈抗争,不断追求,不惜反叛封建势力而争取来的幸福。杜丽娘为“至情”所表现出的勇敢,义无反顾,使之焕发着超越时代,超越封建社会的“至情”的人性闪光。
  三、个性的解放——“至情”的极境
  在丽娘死后,摆脱了阳间尘世礼法的无情禁锢,她在爱情上的表现超越了爱情,她开始了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至情”历程。阳寿未尽的她,死后芳魂不灭,仍旧徘徊树下,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身为魂魄,对于冥间判官的询问,杜丽娘坦然:“则为在南安府后花园梅树之下,梦见一秀才,折柳一枝,要奴题咏。留连婉转,甚是多情。梦醒来沉吟, 题诗一首:’他年若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为此感伤,坏了一命。”她大胆地承认了自己“慕色而亡”,大胆承认自己先由情欲萌发而后与柳梦梅相会,也承认自己“为此多情”,为情身死。在《幽媾》一出中,杜丽娘的芳魂见到柳梦梅喜不自胜,大胆说出“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翦烛临风,西窗闲话。”这些情节无一不直接地体现出了汤显祖对“至情”思想的热切期盼和追求,也反映了《牡丹亭》全书的创作精神根源。
  情感是自发的,杜丽娘窥镜自视,为自己镜中韶华感到莫名的忧伤;游园惊梦,为春色情丝万千;与柳梦梅梦中相会,可谓既见君子,一病不起。为了“情”,她彻底的追求,在现实环境的一成不变下,她走向了死亡,仍然不愿放弃,这种超越生死的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其背后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背后对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和执着的渴盼。
  无论是上古、先秦、还是秦汉唐宋明清,直到今天,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自产生以来就围绕着“情”这一主题,狭义上这是爱情;广义上,“情”即是人的自然情感。剧作通过杜丽娘的遭遇,表现了人生是“至情”的有情人生,揭示了“人欲”的自然存在,也对人“至情”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肯定。这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的艺术表现,使得《牡丹亭》既属于它那个时代,又超越它那个时代,而具有不朽的价值。
  时代变幻,世界永恒向前发展。当代社会风气已经更为平等,残酷的封建礼教也不复存在。然而,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正是这样一个美丽,可爱,娇憨又聪慧的女性形象,才能让《牡丹亭》的“至情”生动起来。也正是这样一个敢于死亡、敢于重生、敢于热爱、敢于追求的文学形象,才能让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发人深省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汤显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页,1987年6月
  [3]郑尚宪,高延萍,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丽娘情感世界寻绎,艺术百家,2003年9月
  [4]陈轲,觉醒的女性——《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分析,才智, 2011年1月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是黑色幽默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讽刺、诙谐的黑色幽默语言风格闻名于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其若干代表作品为对象,对其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
期刊
【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作家,一生游历甚广,其创作以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两次游历中国,创作了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毛姆小说《面纱》文本的解读作品中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的塑造,分析《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  【关键词】:毛姆;《面纱》;中国形象   《面纱》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对英国夫妇,但是故事中却呈现了百态的中国形象。毛姆受到当
期刊
【摘要】:桂林文化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光辉成绩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及努力的结果。而王鲁彦身为文化界的一员,在桂期间其认真讲学、兴办刊物、主持协会、积极宣传、努力创作等事迹,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文人、青年进步者、普通大众为抗战胜利奋勇战斗,其个人文学活动也为桂林文化城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试图联系王鲁彦在桂期间重要活动,认真分析探讨其在桂文学作品,以求整体上对王鲁彦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个
期刊
【摘要】:李奥尼的作品,既是孩子的,更是成人的;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在享受一场场视觉和色彩盛宴的同时,初蒙者会感受一点点精妙的哲思;阅历丰富者,则会产不同的个中滋味。这个50岁才开始绘本创作却四度获得凯迪克奖的作家,用他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和人性的赞颂。  【关键词】:人文主义;爱与理解;清新质朴  1.人物简介  李欧·李奥尼,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1910 年5月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她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小说着力刻画了外来移民的拓荒精神及冒险精神。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的收获了成功如安东妮亚,有的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雪默尔达。现将从怀旧情绪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安东妮亚与雪默尔达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此基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在现代短篇小说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小说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震撼,本文运用理论知识,探究小说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结局的强烈反差;二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三是创作动机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摸彩》;震撼力;分析  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自1948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现代短
期刊
【摘要】:雷同,是元杂剧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或情节内容的套用,一个固定的情节模式,在多种剧目中反复使用,这在才子佳人剧、士妓恋爱剧、发迹变泰剧、公案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或人物角色的套用,不同剧中,有着相似的职业、性格、身份、境况的人物反复出现,甚至有些剧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一样的;或人物语言的套用,同类角色出场时表示身份的上场诗往往十分雷同。雷同现象在元杂剧中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期刊
【摘要】:将地域性文化与专业的艺术创作相融合,已经成为众多动画人所追求和探索的方式。三峡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继承和再创造其文化艺术精髓是当代动画人的责任和义务。香水草正是三峡民间艺术里的瑰宝之一,同时角色的设计又是动画的灵魂塑造,研究香水草女主角角色设计对三峡民间艺术意义重大。  【关键词】:香水草;角色设计;三峡民间艺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的这句箴言准确地体现了在当代语境下国际
期刊
【摘要】:李奎报(1168-1241)是朝鲜12世纪高丽时期著名的诗人,其诗和赋等文学成就都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气”和“意”在李奎报诗歌本质论中的内涵与他的诗论主张“主意论”、“主气论”、“新意论”以及诗文的审美批评都深深的影响到了高丽时期以及后来的诗话家,也对朝鲜诗话文学的发展与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说起朝鲜诗话,李奎报的文学批评观点是有一定的历史性价值和研究意义的。  【关键词】:诗话
期刊
【摘要】:戏剧情境是戏剧创作的基础,甚至可以看作是戏剧的本质所在。作为剧作家而言,若不能有意识地去构置戏剧情境,非但写不出激动人心的好戏,甚至不可能写出戏。由此可见戏剧情境是戏剧的生命之源,它像母亲一样滋生出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离开了戏剧情境,戏剧情节、人物、矛盾发展等都变得毫无意义。  【关键词】:戏剧创作;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何为戏剧情境呢?戏剧情境大体由三部分构成:剧中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