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是黑色幽默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讽刺、诙谐的黑色幽默语言风格闻名于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其若干代表作品为对象,对其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年3月,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编为一本短篇小说集,题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称由此而得。黑色幽默力求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讽刺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可以说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
黑色幽默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黑色幽默文学作品往往塑造一些行为乖僻的人物,借助他们的可笑言行来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层面的关注与思考。在描写手法方面,作品故事情节缺乏逻辑联系,现实的叙述往往与幻想和回忆混合一起。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马克·吐温极尽其讽刺、诙谐之能,创造出一部部的经典黑色幽默作品,让读者在笑声过后深感哀伤,从而揭示社会的黑暗与矛盾。本文选取其代表作《竞选州长》、《他是否还在人间》、《王子与贫儿》作为对象,对这些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二、马克·吐温作品中的黑色幽默赏析
(一)对美国政治斗争内幕的无情讽刺
文学作品的出现,往往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也毫不例外,其作品当中的描述,与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出现空前的膨胀,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和严重,受到时代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处事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斗争内幕的无情讽刺在其作品《竞选州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通篇是“我”即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过程。这种由自己叙述不幸遭遇的形式,好似在向公众宣读控诉状,给人们一种真实感,容易唤起人们的愤怒和同情。小说的构思也极其巧妙,在竞选之初,“我”自认为具有优势,感觉自己的声望还好,加上两个对手都是无耻的政客。虽然“我”在最初也意识到同这样的人一起竞选有些不愉快,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对手之卑鄙无耻完全超乎“我”的意料,一个正派人被诬蔑为无耻的伪证犯、小偷、舞弊分子和讹诈者,甚至是罪大恶极的杀人放火犯,最后被迫退出竞选,而任意诬陷别人的恶棍却装扮成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甚至是人民的代言人,还取得了竞选的胜利,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无疑对美国的政治斗争是极大的讽刺。
作为黑色幽默流派的代表人物,马克·吐温的作品构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百态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力之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资本主义虚伪、丑恶的灵魂。他用违反常规的生活逻辑、生动细致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修辞手段等对资本主义政界所谓的“民主”、“自由”面纱进行了揭露,既幽默又辛辣,让人们在笑声中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对人性的反思
在马克·吐温使用黑色幽默进行现象的展示时,还通过以非理性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表达和扩展,这种非理性的方式是与传统小说的平铺直述叙事方式截然不同的。比如,在作品《他是否还在人间》中,马克·吐温通过一些画家命运的跌宕起伏来表达对人性的反思。
史密斯、卡尔、克劳德和米勒都是天才画家,但遗憾的是,他们全部是无名小卒。当没有人买他们的画时,他们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一如既往地贫穷下去,他们将面临被饿死的命运。此时,生存成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回顾了其他世界知名画家的生平之后,卡尔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些画家都是在死后多年才出名的,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生前他们穷困潦倒,食不果腹,死后他们的作品价格卻暴涨百倍,被争相抢购,但是这样的成功和享誉世界的名声对于死去的画家又没有任何意义。卡尔拒绝这种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人在“死”之前成名。最后,他们经抽签决定由米勒装死,其他三人则尽全力宣传米勒,出售他的作品,尽全力打造米勒的名声。结果,米勒誉满全球,作品价格暴涨,他终于摆脱了贫困。可是,这一切是建立在他已经“死亡”这一基础之上的,他只能默默地以另外一个身份来享受名声带来的财富和成功。然而,一个不能以真实身份堂堂正正活着的人,又去哪里寻找和获得自己的快乐。至于其他三个人,放弃了自己成名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可是他们可以凭借米勒的名声及作品获得大量的财富。
该部作品体现了马克·吐温对于人性的思考,这种主题表现的过程其实代表的是马克·吐温对种种社会不正常现象的不满,是其内心充满悲痛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宣泄方式,当然也是当时马克·吐温作品中黑色幽默文学典型的社会价值的展现。
(三)对现实与理想偏差的思考
马克·吐温的作品受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同时,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对其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普通生活中的欢乐。马克·吐温对这些故事进行一定的整理和分析,逐渐地演变成文学创作题材。所以其作品一方面是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另一方面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使得马克·吐温在其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幽默风趣的语言手法。
在作品《王子与贫儿》中,现实与理想的偏差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该作品创作时,美国处于社会动荡期间。在这部作品中,为了反映出当时英国封建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残酷镇压,马克·吐温采用了虚构人物交换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的残酷、现实与理想的偏差。同一天出生的王子爱德华与来自贫穷家庭的汤姆之间的角色进行了交换,让王子体会到残酷的社会现实,虽然这种身份的交换给人一种轻松、好玩的感觉,但是在身份交换的背后却折射出不同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状态,对当时英国底层贫苦人民的艰难生活进行了无情揭露。王子爱德华的身份被调换之后,他时时刻刻都在强调自己的王子身份,但是却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在汤姆被误认为是爱德华的时候,他就具备了王子的身份,在他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和贫穷儿童身份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同时又觉得可悲。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马克·吐温通过人物角色的互换来展示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呼唤人们的思索和关注。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吐温通过其独特的黑色幽默艺术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思想潮流、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等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和诠释,为美国文学及黑色幽默流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丽苹,张媛军.论霍桑的黑色幽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2]王婷.试论《镀金时代》中的黑色幽默语言艺术[J].名作欣赏,2012,(15).
[3]曾杭丽.美国黑色幽默探源[J].鸡西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年3月,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编为一本短篇小说集,题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称由此而得。黑色幽默力求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讽刺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可以说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
黑色幽默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黑色幽默文学作品往往塑造一些行为乖僻的人物,借助他们的可笑言行来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层面的关注与思考。在描写手法方面,作品故事情节缺乏逻辑联系,现实的叙述往往与幻想和回忆混合一起。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马克·吐温极尽其讽刺、诙谐之能,创造出一部部的经典黑色幽默作品,让读者在笑声过后深感哀伤,从而揭示社会的黑暗与矛盾。本文选取其代表作《竞选州长》、《他是否还在人间》、《王子与贫儿》作为对象,对这些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二、马克·吐温作品中的黑色幽默赏析
(一)对美国政治斗争内幕的无情讽刺
文学作品的出现,往往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马克·吐温的作品也毫不例外,其作品当中的描述,与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出现空前的膨胀,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和严重,受到时代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处事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斗争内幕的无情讽刺在其作品《竞选州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通篇是“我”即独立党候选人的自我独白。小说的情节,就是“我”叙述自己参加竞选的过程。这种由自己叙述不幸遭遇的形式,好似在向公众宣读控诉状,给人们一种真实感,容易唤起人们的愤怒和同情。小说的构思也极其巧妙,在竞选之初,“我”自认为具有优势,感觉自己的声望还好,加上两个对手都是无耻的政客。虽然“我”在最初也意识到同这样的人一起竞选有些不愉快,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对手之卑鄙无耻完全超乎“我”的意料,一个正派人被诬蔑为无耻的伪证犯、小偷、舞弊分子和讹诈者,甚至是罪大恶极的杀人放火犯,最后被迫退出竞选,而任意诬陷别人的恶棍却装扮成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甚至是人民的代言人,还取得了竞选的胜利,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无疑对美国的政治斗争是极大的讽刺。
作为黑色幽默流派的代表人物,马克·吐温的作品构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百态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力之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资本主义虚伪、丑恶的灵魂。他用违反常规的生活逻辑、生动细致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修辞手段等对资本主义政界所谓的“民主”、“自由”面纱进行了揭露,既幽默又辛辣,让人们在笑声中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对人性的反思
在马克·吐温使用黑色幽默进行现象的展示时,还通过以非理性的方式对主题进行表达和扩展,这种非理性的方式是与传统小说的平铺直述叙事方式截然不同的。比如,在作品《他是否还在人间》中,马克·吐温通过一些画家命运的跌宕起伏来表达对人性的反思。
史密斯、卡尔、克劳德和米勒都是天才画家,但遗憾的是,他们全部是无名小卒。当没有人买他们的画时,他们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一如既往地贫穷下去,他们将面临被饿死的命运。此时,生存成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回顾了其他世界知名画家的生平之后,卡尔总结出了一条规律:那些画家都是在死后多年才出名的,但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生前他们穷困潦倒,食不果腹,死后他们的作品价格卻暴涨百倍,被争相抢购,但是这样的成功和享誉世界的名声对于死去的画家又没有任何意义。卡尔拒绝这种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人在“死”之前成名。最后,他们经抽签决定由米勒装死,其他三人则尽全力宣传米勒,出售他的作品,尽全力打造米勒的名声。结果,米勒誉满全球,作品价格暴涨,他终于摆脱了贫困。可是,这一切是建立在他已经“死亡”这一基础之上的,他只能默默地以另外一个身份来享受名声带来的财富和成功。然而,一个不能以真实身份堂堂正正活着的人,又去哪里寻找和获得自己的快乐。至于其他三个人,放弃了自己成名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可是他们可以凭借米勒的名声及作品获得大量的财富。
该部作品体现了马克·吐温对于人性的思考,这种主题表现的过程其实代表的是马克·吐温对种种社会不正常现象的不满,是其内心充满悲痛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宣泄方式,当然也是当时马克·吐温作品中黑色幽默文学典型的社会价值的展现。
(三)对现实与理想偏差的思考
马克·吐温的作品受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同时,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对其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普通生活中的欢乐。马克·吐温对这些故事进行一定的整理和分析,逐渐地演变成文学创作题材。所以其作品一方面是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另一方面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使得马克·吐温在其文学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幽默风趣的语言手法。
在作品《王子与贫儿》中,现实与理想的偏差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该作品创作时,美国处于社会动荡期间。在这部作品中,为了反映出当时英国封建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残酷镇压,马克·吐温采用了虚构人物交换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的残酷、现实与理想的偏差。同一天出生的王子爱德华与来自贫穷家庭的汤姆之间的角色进行了交换,让王子体会到残酷的社会现实,虽然这种身份的交换给人一种轻松、好玩的感觉,但是在身份交换的背后却折射出不同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状态,对当时英国底层贫苦人民的艰难生活进行了无情揭露。王子爱德华的身份被调换之后,他时时刻刻都在强调自己的王子身份,但是却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在汤姆被误认为是爱德华的时候,他就具备了王子的身份,在他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和贫穷儿童身份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同时又觉得可悲。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马克·吐温通过人物角色的互换来展示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呼唤人们的思索和关注。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吐温通过其独特的黑色幽默艺术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思想潮流、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等进行了很好的描述和诠释,为美国文学及黑色幽默流派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丽苹,张媛军.论霍桑的黑色幽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2]王婷.试论《镀金时代》中的黑色幽默语言艺术[J].名作欣赏,2012,(15).
[3]曾杭丽.美国黑色幽默探源[J].鸡西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