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君的人物塑造看国民劣根性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者,鲁迅一生始终把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当做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一直关注着旧中国的现实和人民的命运,尤其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于被损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伤逝》中的子君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伤逝》中的子君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受过五四精神冲刷过的新女性。虽然她的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是祥林嫂所没有的,但是,子君的命运也与祥林嫂一样悲惨。子君完全没有意识到争取个性解放和改变整个社会制度的斗争之间的必然联系,冲出落后封建的家庭、取得婚姻自由的胜利后,还沉醉于爱情的缠绵之中。她踏进的是一个整天为吃喝操劳的家庭,在经济地位上只能依靠这个家庭的男人———涓生,而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权。只要封建的经济压迫袭来,她就抵挡不住了,陷入了一个人苦战的境地,坠入失望和痛苦之中,又回到自己不愿回去的家庭,在人们的冷眼中,走完了她所谓人生路。但是涓生一旦陷入困境时,就错误的把责任推到了子君身上,认为是子君拖住了他的后腿让他不能发展,“那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过于匆忙的想“救出自己”,最后对子君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在认知和对待妇女问题上,涓生是站在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一边的,他也是造成子君悲剧的因素之一。
  子君是鲁迅小说中的唯一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她敢于诚实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敢于和封建的家庭做出决裂,取得了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都未曾喊出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权利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身在当时的黑暗封建社会能够和涓生结合,可见在对人权的认知上,子君是有思想的、新的、现代的,她的悲剧和祥林嫂的悲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她这种向封建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为当时的中国妇女做出了榜样,值得歌颂。
  从鲁迅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他比其他作家要开拓的多,高超得多。以女性知识份子的形象为例,“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一开始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取婚姻的自由,个性的解放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新思潮。冰心的《两个家庭》中的亚倩、《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英云,王统照的《沉思》中的琼逸,鲁迅笔下的子君就是这种新思潮冲击下的觉醒的知识女性。冰心用亚倩的家庭模式来改变旧家庭,显然的,是对妇女平等解放的一种很形式化的理解;王统照对“美”的描述追求更带有一点虚幻的色彩。虽然他们表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却都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对黑暗社会,有一定的冲击力。但这毕竟是局限的、微弱的,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去解决妇女的解放问题。鲁迅笔下的子君则完全不同,她不但反对封建礼教,而且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和涓生结合,争取到了婚姻自由,体现了“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抗争和觉醒。同时,鲁迅还揭示了这种小家庭的个体解放是多么的脆弱。在众多反对和现实经济的残酷下,子君又回到她好不容易挣脱的家庭,最后悄然离开这“无爱的人间”。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如果没有相对的社会基础是绝对不会成功的,鲁迅虽然当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的解放问题,但是他在对社会认识和人生的哲理上的发现要比同时代的作家更进一步。
  直到现在的新女性,追求了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复制着子君的命运,恋爱是自由的,一旦结婚就为了柴米油盐而担忧,恋爱是吃不饱的,所以导致现在女性思想开始向现实进攻,有着一样的“国民劣根性”,无论什么阶层都有。
  鲁迅由子君看出了新女性发展的希望,他认为“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但又由子君看出了无处不在的封建礼教给中国女性解放所造成的压力,所以,鲁迅指出,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那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社会的改革,经济权的获得,不是别人恩赐的,必须通过“剧烈斗争”。
  今天妇女得到了解放,但由于封建残余仍然存在,妇女问题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果说对女性的态度标明着社会或个人“文明”的程度,那么鲁迅的确是属于现代的,更进而也是属于当代和未来的。他的小说及有关作品所显示出来的消解女性权力、解构男权专制的强烈而鲜明的情意倾向,意味着重建新文化的一种意向,使之具有了更完整、充实的文化意蕴。女性的解放不只要从经济上获得自主权,在社会上确立地位,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意识当中彻底的觉悟。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仍然很有启迪。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内涵十分丰富,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下去。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1.语文生动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动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
期刊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 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 ,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成了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 ,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  一、罗敷的文学身份  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察,我认为,罗敷应该是一个艺术化的民间采桑女。  首先,艺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
期刊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的,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产生共鸣,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
期刊
阅读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阅读能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目前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与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有关。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教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在关注教科书的同时关注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外知识。教师应依据大纲,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
期刊
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以事写情,情事融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自清早、中、晚期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
期刊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也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这种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话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
期刊
作文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而作文评改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清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作文评改。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需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作文评改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第一 、文章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本人在新课标教学理念地指导下,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
期刊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各自根据直接交往或者间接得到的有关对方的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对方的性格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行为,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常讲的人际期望。这种期望表现在教学环境中就是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指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或预测。这种期待会因为个人有一个将要发生什么情况的信念而使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种期望会使教师对个别学生未来的学业成就、智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