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动机学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如何让每一次重复的学习变得有新意?如何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形成责任感?我认为,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目标尤为重要。我告诉学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农民们播下种子,同时也播下了对收获的期盼和梦想。我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的现实与不足、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种子”,并要求每个孩子在周记中写下《春天,我要播种》。孩子们用文字描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个总喜欢做小动作的孩子说:我想种下“好习惯”,因为有了好习惯才有好性格,有了好性格才有成功的人生;有个常与别人闹小矛盾的孩子说:我想种下“宽容的心”,因为只有宽容别人,才能真正快乐自己……春天里,孩子们在心灵中播下一颗愿望的种子,将家长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不但体验了一种自我要求的约束,更收获了一种自我设计的快乐!
二、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心理问题。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例如: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和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的人格正处于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育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心理,使学生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中纠正偏失,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在认知过程中伴随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石排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一、运用动机学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如何让每一次重复的学习变得有新意?如何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形成责任感?我认为,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计划目标尤为重要。我告诉学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农民们播下种子,同时也播下了对收获的期盼和梦想。我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的现实与不足、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种子”,并要求每个孩子在周记中写下《春天,我要播种》。孩子们用文字描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个总喜欢做小动作的孩子说:我想种下“好习惯”,因为有了好习惯才有好性格,有了好性格才有成功的人生;有个常与别人闹小矛盾的孩子说:我想种下“宽容的心”,因为只有宽容别人,才能真正快乐自己……春天里,孩子们在心灵中播下一颗愿望的种子,将家长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不但体验了一种自我要求的约束,更收获了一种自我设计的快乐!
二、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心理问题。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本学科心育内容。例如: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和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他们的人格正处于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育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心理,使学生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中纠正偏失,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在认知过程中伴随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石排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