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吃茶·茶膳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茶,过去人们一直习惯饮茶。如传统的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种新的时尚又在我国许多地方和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开来。这就是“吃茶”。其方法是将乌龙茶、红茶或绿茶的茶末、茶粉加入到食品中。从而创造出全新的食品。如茶面包、茶饼干、茶汽水、茶点心、茶酒、茶雪糕等。
  在日本,茶食品大行其道。抹茶雪糕、抹茶荞麦面、抹茶点心、抹茶豆腐、抹茶巧克力、抹茶口香糖等都是市场上的畅销食品。据统计,日本80%以上的女性都喜欢茶制食品。其中,抹茶雪糕和抹茶蛋糕等最受欢迎。
  笔者认为,“吃茶”是在“饮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叶香味浓郁,又给人清新高雅的感觉,同时又含有某些营养成分,因而给人带来创作欲望。但“吃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将茶叶加入作为个体的单个食品或某一类食品中。而“茶膳”则是在“吃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茶作为菜肴,形成茶饭、茶菜、茶食品、茶饮料的全面配套的特色餐。又由于人们对饮食有了新的追求。所以茶膳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之成为茶叶消费的一种全新形式。
  不过。当我们翻开茶文化的历史书籍时就会发现,将茶入馔并不是今日的新潮做法。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早在周朝,我国就有吃茶的记录了。据《诗经》记载:“采荼薪樗。”诗中的“荼”就是“茶”。东汉壶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文五卯,茗菜而已。”唐代储元羲曾专门写《吃茗粥作》一诗。清代乾隆皇帝十分钟爱杭州名菜“龙井虾仁”。慈禧太后更喜欢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今天。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如云南基诺族有吃凉拌茶叶的习俗,傣族有竹筒茶,云南一些地方爱吃腌茶。国外也有许多著名茶膳。日本1802年出现的《名饭部类》中就记有11种用茶做的菜,泰国的一些地区早就有将茶炒后做成食品的习惯。
  现代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21世纪初,茶膳的出-见标志着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爱。最有代表性的茶膳有:北京的特色茶宴,如茗缘贡菜、龙井竹荪历;上海的碧螺腰果、红茶凤爪、太及碧螺羹等;台湾的茶宴全席、茶果冻、乌龙茶烧鸡等;香港的茶扣咆鱼角、茉莉炒海米,日本的茶拌杂鱼、茶末紫菜汤等。
  茶膳口味清淡而不油腻。比如“春芽龙须”,它选用当天采摘的绿豆芽,掐头去尾。掺以当年采摘的水发春茶芽,微咸.清香,白绿相间。另外,茶膳讲求精巧,观赏性强。如“炸雀舌”。这是一道冷菜,将芽头肥壮的绿茶发好,裹鸡蛋、淀粉炸制,形似雀舌。精巧别致。用小碟装盘。既表现出茶以精为贵,又表现出茶膳独具的玲珑特色。
  茶膳有益健康,雅欲共赏。茶膳多以春茶入菜,而春茶不施用化肥,又富含多种维生素。茶叶本身即有杀菌的作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也说“茶为万能之药”。因此,茶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同时,茶膳也顺应人们返璞归真的饮食要求。
  美味饮食和文化品位是茶膳可以一并包容的最大特点。今日茶膳从饭菜的色、香、味、形、器、名称、环境,以及服务都表现出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气息。如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怡红快绿”。融民俗与银针茶于一体的“银针庆有余”,再加上装备特色的桌椅、餐具、茶曲、茶艺表演等,使人大饱口福,又耳目一新,将餐饮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的高层次。
  茶膳,不仅是茶叶消费的新形式,更是餐饮文化中一枝瑰丽的奇葩。
其他文献
用三聚氯氰与β-环糊精反应,合成一氯均三嗪-β-(MCT-β-CD),再与棉织物进行接枝反应,用茶多酚整理接枝后的棉织物,使得茶多酚进入β-环糊精的空腔结构.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渗透越来越快。要想在这种形势下获得个人的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建设强大的国家,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21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空气里不仅流动着音乐的韵律。而且还弥漫着咖啡的清香。维也纳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可见维也纳对于咖啡的钟情。  维也纳人喝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进攻维也纳,奥地利和波兰联军粉碎了土耳其人的进攻。仓皇溃逃的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城墙周围的战场上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有好几百个装着神秘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胜利的维也纳人不知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