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探索在音乐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修养。本文从音乐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基本主张及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习惯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的途径及方法,进而达到启迪、激励、唤醒学生艺术灵魂,提高整个生命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是长期训练养成的定型性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各方面观念未成形和定型,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在不同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动机。同时,重视习惯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去感受音乐美,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修养。通过探究,让孩子在良好的习惯中更好地学习音乐,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让学生的人格、心智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地方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很多学校音乐课无法开足课时,有的开设了音乐课的学校也因无相关配套教学设备和场地,而无法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在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指导技能缺失
很多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尤其是低段音乐课中,没有很好的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方法,学生课堂纪律的收放程度把握不好,导致课堂一片混乱。新课改后,音乐课堂中的容量比较大,欣赏的内容较多,创编、聆听、探究、合作等,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有效”的成分少,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少,或者耗时较长,有的行为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负效的。
(三)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
1.缺乏音乐审美欣赏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未经合理诱导教育,大部分不能静听音乐,绝大多数表演情绪与音乐情绪不相符合。欣赏音乐时常做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或自己顾自己玩。当音乐响起后,很多人会兴奋地动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闹。但是两分钟后他们所谓的律动就变成了脱离音乐的无序状态,而且他们对音乐资料中的信息知之甚少。
2.缺乏演唱歌曲的激情与技巧
低年级学生歌唱大部分没有情感,歌唱时不会合作,大声喊叫,认为谁的声音喊得最响,谁就是唱得最好。有的孩子演唱表演时存在不会唱歌词、大声喊叫、胆子小、歌唱表情呆板等情况,歌唱时往往不听音乐伴奏,容易唱跑调等。
3.缺乏创编的习惯和基本技能
音乐课堂创编活动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展开创编活动,缺少学习经验,思维不够灵活,想象力不够丰富,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密切合作,达不到教学效果。有很多孩子不会创编,也不知道怎么创编。
4.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需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力的分配,但低年级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而当我们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等活动时,就需要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进行律动,或者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等等。在这样的要求中包含着听、唱、律动等多项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完成以上要求时虽然也有“听”的成分,但多数只注重了“律动”、“唱”等单一活动,于是就容易出现学生只听不看,或只动不听等现象。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应试教育的驱使,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所谓“主科”的成绩,音乐学科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唱、弹、跳是作为孩子们的天性也被无情扼杀掉,更谈不上特长爱好的培养与发挥。
三、基本主张与措施
(一)打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以音乐为桥梁,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定期举办一次艺术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全面检查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果,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积极开展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建立班级、学校二级音乐艺术兴趣活动小组网络,成立校级音乐艺术团、队、活动小组,做到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
(二)建构实验运行保障机制
(1)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管理,定期研究、指导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分层管理,落到实处,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艺术总辅导员、艺术教师组成。
(2)开辟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逐步配齐艺术教育器材,以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3)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专题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学水平。
(三)探索小学生音乐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操作體系
新课改中音乐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感受音乐世界的美提供了新的平台多感官联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1.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
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唱姿正确、能坚持长久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在低年级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也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奖励。时间一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姿势。一是良好歌唱姿势的培养。正确的唱姿是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要保持身体的正直,坐时人坐椅子的二分之一处。双手放在腿上或身体的两侧,两眼平视正前方,下巴略收,二是唱歌呼吸训练。唱歌的声音是靠气息支持的,没有顺畅的气息,就不会有优美、连贯的声音。而气息是否顺畅,又与歌唱的姿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小学阶段孩子的声带稚嫩,怎样进行发声训练,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切忌孩子喊唱,教师要有步骤训练孩子的声音,掌握正确的声音位置。 2.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觉感受能力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多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这里的“多听”除了原有意义上的某些音乐作品要反复听,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广泛涉猎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无意注意状态下的接受过程。
3.培养学生随音乐律动的习惯
用手随音乐进程指出相对应的歌词,用语言符号加强第一印象。或用身体姿势(如捻指,拍手,跺脚等)随着音乐进行律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等,这样可以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看与听的接受过程,用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参与程度,是否跟上学习进程,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指导。无声的随音乐节拍、节奏进行小幅律动,是引导学生接受音乐的又一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本能的“走进”音乐,让自己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4.培养形神兼备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神传情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了解音乐内容基础上,不论演唱歌词还是曲谱都要有意识地借助想象在眼前描绘一幅表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帮助学生创设音乐意境,即“我仿佛看到了……”,并用眼神与表情表现出来。这是情感神态上的理解,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感受了音乐美的基础上进行表现美和创造美。
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法、柯达伊手势教学法等等,都可以运用于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四)开发音乐校本教材
可以把自己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改编成校本教材,如《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小学生口琴训练手册》、《小学生竖笛训练手册》、《小学生音乐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手册》等。
(五)派出去、请进来,加强师资培训研修
音乐教育是需要不断提升和更新教师理念的行为,可以派老师走出去学习,也可以请专家亲临教学,开阔教师的眼界,了解国内国外教学动态,站于前沿,以时代为伍,培养和发展教师素质。同时,研究和构建小学生音乐学科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确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关课堂行为习惯的奖惩机制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互尊、互让、平等、互助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为音乐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和区域内音乐教学质量整体性提高做好坚实的铺垫。
作者简介:谢雨晴,四川省南充市教科所。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是长期训练养成的定型性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各方面观念未成形和定型,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在不同学科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动机。同时,重视习惯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去感受音乐美,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音乐修养。通过探究,让孩子在良好的习惯中更好地学习音乐,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让学生的人格、心智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地方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很多学校音乐课无法开足课时,有的开设了音乐课的学校也因无相关配套教学设备和场地,而无法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音乐教师在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指导技能缺失
很多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尤其是低段音乐课中,没有很好的音乐课堂常规管理方法,学生课堂纪律的收放程度把握不好,导致课堂一片混乱。新课改后,音乐课堂中的容量比较大,欣赏的内容较多,创编、聆听、探究、合作等,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有效”的成分少,学生获取的知识能力少,或者耗时较长,有的行为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负效的。
(三)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
1.缺乏音乐审美欣赏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未经合理诱导教育,大部分不能静听音乐,绝大多数表演情绪与音乐情绪不相符合。欣赏音乐时常做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事或自己顾自己玩。当音乐响起后,很多人会兴奋地动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闹。但是两分钟后他们所谓的律动就变成了脱离音乐的无序状态,而且他们对音乐资料中的信息知之甚少。
2.缺乏演唱歌曲的激情与技巧
低年级学生歌唱大部分没有情感,歌唱时不会合作,大声喊叫,认为谁的声音喊得最响,谁就是唱得最好。有的孩子演唱表演时存在不会唱歌词、大声喊叫、胆子小、歌唱表情呆板等情况,歌唱时往往不听音乐伴奏,容易唱跑调等。
3.缺乏创编的习惯和基本技能
音乐课堂创编活动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展开创编活动,缺少学习经验,思维不够灵活,想象力不够丰富,不会与其他小朋友密切合作,达不到教学效果。有很多孩子不会创编,也不知道怎么创编。
4.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需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力的分配,但低年级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而当我们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等活动时,就需要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进行律动,或者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等等。在这样的要求中包含着听、唱、律动等多项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完成以上要求时虽然也有“听”的成分,但多数只注重了“律动”、“唱”等单一活动,于是就容易出现学生只听不看,或只动不听等现象。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应试教育的驱使,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所谓“主科”的成绩,音乐学科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唱、弹、跳是作为孩子们的天性也被无情扼杀掉,更谈不上特长爱好的培养与发挥。
三、基本主张与措施
(一)打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以音乐为桥梁,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定期举办一次艺术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全面检查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果,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积极开展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建立班级、学校二级音乐艺术兴趣活动小组网络,成立校级音乐艺术团、队、活动小组,做到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
(二)建构实验运行保障机制
(1)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管理,定期研究、指导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音乐教育管理机制,分层管理,落到实处,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艺术总辅导员、艺术教师组成。
(2)开辟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逐步配齐艺术教育器材,以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3)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专题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学水平。
(三)探索小学生音乐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操作體系
新课改中音乐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感受音乐世界的美提供了新的平台多感官联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1.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
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唱姿正确、能坚持长久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在低年级学生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也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奖励。时间一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姿势。一是良好歌唱姿势的培养。正确的唱姿是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要保持身体的正直,坐时人坐椅子的二分之一处。双手放在腿上或身体的两侧,两眼平视正前方,下巴略收,二是唱歌呼吸训练。唱歌的声音是靠气息支持的,没有顺畅的气息,就不会有优美、连贯的声音。而气息是否顺畅,又与歌唱的姿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正确发声方法的训练。小学阶段孩子的声带稚嫩,怎样进行发声训练,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切忌孩子喊唱,教师要有步骤训练孩子的声音,掌握正确的声音位置。 2.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觉感受能力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多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这里的“多听”除了原有意义上的某些音乐作品要反复听,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广泛涉猎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无意注意状态下的接受过程。
3.培养学生随音乐律动的习惯
用手随音乐进程指出相对应的歌词,用语言符号加强第一印象。或用身体姿势(如捻指,拍手,跺脚等)随着音乐进行律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等,这样可以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看与听的接受过程,用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参与程度,是否跟上学习进程,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指导。无声的随音乐节拍、节奏进行小幅律动,是引导学生接受音乐的又一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本能的“走进”音乐,让自己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4.培养形神兼备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神传情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了解音乐内容基础上,不论演唱歌词还是曲谱都要有意识地借助想象在眼前描绘一幅表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帮助学生创设音乐意境,即“我仿佛看到了……”,并用眼神与表情表现出来。这是情感神态上的理解,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感受了音乐美的基础上进行表现美和创造美。
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法、柯达伊手势教学法等等,都可以运用于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四)开发音乐校本教材
可以把自己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改编成校本教材,如《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小学生口琴训练手册》、《小学生竖笛训练手册》、《小学生音乐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手册》等。
(五)派出去、请进来,加强师资培训研修
音乐教育是需要不断提升和更新教师理念的行为,可以派老师走出去学习,也可以请专家亲临教学,开阔教师的眼界,了解国内国外教学动态,站于前沿,以时代为伍,培养和发展教师素质。同时,研究和构建小学生音乐学科良好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确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关课堂行为习惯的奖惩机制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互尊、互让、平等、互助的师生和生生关系,为音乐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和区域内音乐教学质量整体性提高做好坚实的铺垫。
作者简介:谢雨晴,四川省南充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