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是我莫大的荣幸。接待如此庞大的、高层次的中国代表团显然不是一件普通的日常事务。
我是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协会(HBO-raad)主席汤·德·格拉夫。去年2月,我在此就职,并有幸成为39所荷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代表。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将向各位介绍荷兰与中国的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加强两国在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因此,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应用型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早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便提出:“国家应以青少年教育为基础”。诸位熟知的一句中国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是东西方公认的道理,建立这个基础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也许对“应用科学大学”这个概念了解甚少。为此,下面我将简要地介绍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荷兰的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某一行业作准备;另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研究方面的能力。两种大学共同构成了荷兰高等教育。
在荷兰应用科学大学中,专业的规模和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规模较小,专业设置以培养学生某一专业技能为主,如设计、音乐、农业或师范专业。而另外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专业注重更广泛的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应用科学大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以来,他们与国家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事实上,许多应用科学大学就是由一些商业机构创办的。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讲授。此外,所有应用科学大学都设有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教育机构及区域商业机构的人员组成,以保证课程设置的适切性。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2011年入学总人数约为42万人,而研究型大学2010年入学人数约为24万人。
荷兰高等教育以在专业学科中用英语授课为特色。在荷兰,英语授课课程的总数超过1500种,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中居于首位。去年,多达5000名中国留学生享受了这个便利条件。中国是向荷兰输送留学生的第二大国,仅次于德国。然而,仅有少数荷兰学生在华留学。我相信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便是如何达到两国留学生数量的平衡。
做,就要做成功!这对我们至关重要。我相信下面的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的毕业生,88%都能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即使在欧洲经济危机时期,毕业生的失业率依然保持下降,2010年间从上一年的5.4%降至5.2%。此外,近年来毕业生薪水从平均每小时14.4欧元升至14.6欧元。总体来讲,2/3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对他们接受的教育表示肯定。
相对而言,在应用科学大学里发展科研还是个新现象。这些科研活动同样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与我们的办学宗旨保持一致。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并不相互攀比,相反,两者致力于相互合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础知识、理论构想和应用型研究都是为社会带来创新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应用型知识”。
学生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在学期中付诸实践。他们的作业是在“工作场地”完成的,比如在实习工作中以及应用型研究任务中。我们寻求与企业、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与中小企业。同时,各所大学之间也合作开展应用研究项目。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讲,这些合作都是共赢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明确的背景下展开,并尽可能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应用科学大学为企业培养员工和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及研究设备。同时,企业投资于教育,向学校提供“生活实验室”,换句话说是“将工作场所当作实验室”。我们现在所在的鹿特丹应用科学大学RDM校园便是这样一所卓越的生活实验室。这就是我所说的“应用型知识”,所有的合作方都参与其中。
世界银行2011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柬埔寨、中国、越南等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今天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传授给学生足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技能。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增加毕业生的数量,而且需要教给学生开展经济创新的技能。”
我相信所有的荷兰应用科学大学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将非常愿意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企业的新需求。两国高校可以相互学习。但是我们两国语言不同,如何在两国间建立桥梁,加强沟通?怎样将文化因素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中?这方面的“新”知识在将来也会成为“应用型知识”,使两国的联系得到加强。
那么,如何将这个美好的设想变成现实?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荷兰与中国应致力于长期可持续的合作,这种合作需得到两国政府的支持。两国的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探讨并促进学术交流,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
其次,没有交流,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组织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甚至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学习对于我们两国教育的未来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中荷两国企业实习项目、校友会等方面实现更多的合作。
再次,不妨探讨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的可能性。唯一的方式就是中荷两国的科研人员共同从事研究工作,使之成为联系两国创新与教育的纽带。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将与中国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为无论对于我们的学生、教师,还是管理人员,中荷两国的合作都是丰富应用型知识的最佳方式。
编辑:张力玮
我是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协会(HBO-raad)主席汤·德·格拉夫。去年2月,我在此就职,并有幸成为39所荷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代表。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将向各位介绍荷兰与中国的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加强两国在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因此,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应用型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早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便提出:“国家应以青少年教育为基础”。诸位熟知的一句中国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是东西方公认的道理,建立这个基础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也许对“应用科学大学”这个概念了解甚少。为此,下面我将简要地介绍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荷兰的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某一行业作准备;另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研究方面的能力。两种大学共同构成了荷兰高等教育。
在荷兰应用科学大学中,专业的规模和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规模较小,专业设置以培养学生某一专业技能为主,如设计、音乐、农业或师范专业。而另外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专业注重更广泛的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应用科学大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以来,他们与国家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事实上,许多应用科学大学就是由一些商业机构创办的。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讲授。此外,所有应用科学大学都设有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教育机构及区域商业机构的人员组成,以保证课程设置的适切性。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2011年入学总人数约为42万人,而研究型大学2010年入学人数约为24万人。
荷兰高等教育以在专业学科中用英语授课为特色。在荷兰,英语授课课程的总数超过1500种,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中居于首位。去年,多达5000名中国留学生享受了这个便利条件。中国是向荷兰输送留学生的第二大国,仅次于德国。然而,仅有少数荷兰学生在华留学。我相信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便是如何达到两国留学生数量的平衡。
做,就要做成功!这对我们至关重要。我相信下面的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的毕业生,88%都能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即使在欧洲经济危机时期,毕业生的失业率依然保持下降,2010年间从上一年的5.4%降至5.2%。此外,近年来毕业生薪水从平均每小时14.4欧元升至14.6欧元。总体来讲,2/3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对他们接受的教育表示肯定。
相对而言,在应用科学大学里发展科研还是个新现象。这些科研活动同样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与我们的办学宗旨保持一致。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并不相互攀比,相反,两者致力于相互合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础知识、理论构想和应用型研究都是为社会带来创新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应用型知识”。
学生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在学期中付诸实践。他们的作业是在“工作场地”完成的,比如在实习工作中以及应用型研究任务中。我们寻求与企业、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与中小企业。同时,各所大学之间也合作开展应用研究项目。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讲,这些合作都是共赢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明确的背景下展开,并尽可能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应用科学大学为企业培养员工和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及研究设备。同时,企业投资于教育,向学校提供“生活实验室”,换句话说是“将工作场所当作实验室”。我们现在所在的鹿特丹应用科学大学RDM校园便是这样一所卓越的生活实验室。这就是我所说的“应用型知识”,所有的合作方都参与其中。
世界银行2011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柬埔寨、中国、越南等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今天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传授给学生足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技能。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增加毕业生的数量,而且需要教给学生开展经济创新的技能。”
我相信所有的荷兰应用科学大学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将非常愿意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企业的新需求。两国高校可以相互学习。但是我们两国语言不同,如何在两国间建立桥梁,加强沟通?怎样将文化因素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中?这方面的“新”知识在将来也会成为“应用型知识”,使两国的联系得到加强。
那么,如何将这个美好的设想变成现实?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荷兰与中国应致力于长期可持续的合作,这种合作需得到两国政府的支持。两国的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探讨并促进学术交流,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
其次,没有交流,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组织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甚至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学习对于我们两国教育的未来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中荷两国企业实习项目、校友会等方面实现更多的合作。
再次,不妨探讨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的可能性。唯一的方式就是中荷两国的科研人员共同从事研究工作,使之成为联系两国创新与教育的纽带。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将与中国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为无论对于我们的学生、教师,还是管理人员,中荷两国的合作都是丰富应用型知识的最佳方式。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