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k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在于让学生在场,尊重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教学形态中来,从“读”入手,把“读”落到实处。在反复记诵中占有文本,在细细品读中深入文本,在拓展阅读中丰富文本,在归类阅读中传承文化,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出路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内容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也曾感慨地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广大语文教师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是对语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做了广泛而积极的改革,但文言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波澜不惊”,没掀起多少波澜。纵观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传统的串讲依然唱主角,教学过程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味,教学目的自然无法实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文言文却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沉重负担。最后导致教师和学生都眼睁睁地看着老祖宗远去的背影,却“爱在心头口难开”。
  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场,尊重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文言文的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教学形态中来,从“读”入手,真真正正地把“读”落到实处,在琅琅的书声中实现文青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在反复记诵中占有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吕叔湘先生一直强调阅读教学“要从根本处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读”。只有读,才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不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理。
  入选现行教材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文质兼美,适宜记诵。从孩子的语言学习和积累规律看,经典文本的整体积累是最有效的也是文本信息保存最充分的方式和途径。王力先生认为:“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对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文的篇章结构和各大家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加深刻。”尽管经典作品的意蕴丰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关系是很难完全消化的,但可以先把它背下来。先积累起来,以资将来“反刍”之用,好些东西等学力发展了,生活历练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这是经典作品能够发挥深远影响的原因。
  因此,文言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使他们在占有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感受语言的停顿、平仄、韵律,进而感受作者内在情绪流动的规律。
  二、在细细品读中深入文本
  品读,就足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咀嚼,细细把玩,从不同的角度,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真正地深入到文本的深处。
  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都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正像作家海明威所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我们感知的往往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永远也不能发现。
  文言文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单音节的方式出现,它们简洁、凝练、含蓄,因其成文的年代与现在相去甚远,文字和句意深奥难懂,这些对于从小生活在现代汉语这个环境中的学生,自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这“八分之七”更不易被人发现,只有深入到语言文字中,才能品出所蕴涵的情味、意味、理味、趣味、韵味。读《与朱元思书》,透过富春江绮丽的山水,我们读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寄情山水、退世避隐的情趣;读《马说》,透过千里马的遭遇,我们凄出作者对现实中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批判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读《湖心亭看雪》,透过作者反常的行为,我们读出作者对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读出封建臣子的忠君思想。
  三、在拓展阅读中丰富文本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拓展阅读,实际上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时巧妙地运用这些资源,对文本做适当的延伸,通过丰富的资源,还原生活情境,缩短时空距离,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文言文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教学时,更应如此。
  当然,拓展阅读在具体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注意首先是基于文本,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正如特级教师陈军说的,“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只有立足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否则所有的拓展都是玩弄的噱头,没有意义。其次,材料的拓展要基于学生,即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注意量的把握,过多会成为材料的堆积。学生应接不暇,无法消化,更不用说内化;另一方面注意度的把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再精彩的材料也是一堆废料。当然,材料的运用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领,通过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材料,通过材料更加深人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以此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提升的目的。
  如笔者在教学《陈涉世家》这篇节选的名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起义的必然性,引用了《汉书·食货志》中相关资料,让学生对秦末的暴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引导学生认识陈涉这个形象的典型性,引用了《史记》中关于起义成功后陈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意识到小农意识的客观存在,注定起义不可能走多远;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历史观时,引用了《太史公自序》中关于这次农民起义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观。
  四、在归类阅读中传承文化
  在浩如瀚海的古代经典文本中,选人教材的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尽管这些经典来自历史的不同时期,来自不同的作家,但是这些文本都沉淀着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及处世态度。归类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把握经典文本的同时,“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内在的文化传承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及处世态度。在学习中认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传承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譬如,同样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春秋时期人们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构想,为人类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到了晋代陶渊明把它具体化为《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胜境,但是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决定了这“世外桃源”只能是“遂迷,不复得路”,只能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但为后世提供了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宋代欧阳修虽屡遭不幸仍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在《醉翁亭记》中化这蓝图为实实在在的物产丰饶、百姓和乐的滁州城。如果把这些文章归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就会发现不同时期的经典有着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样是山水小品,同样是贬官受挫,通过归类比较阅读,就会发现他们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界。
  因此,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只有回归到最基本的教学形态中来,从“读”人手,让学生“在场”,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语文学习,2005(5).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01.
  [5]陈军,这,叫不叫拓展,中学语文教学,2004-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
各级政府在推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对就业困难群体给予了很多就业优惠政策。阐述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就业困难群体概念和类别、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职业指导对就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实行主体参与,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提炼升华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小型电动磨粉机坚固耐用,使用可靠,耗能少,效率高,是副食品加工的理想机械.一、使用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