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從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难度。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难度
【Abstract】From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ang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way students learn more difficult.
【Key words】Learning; change; difficulty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47-02
一、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里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弊端,而自主、探究、合作等现代学习方式无论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顺利进行吗?
三、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难度分析
(一)、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
在现代的421家庭中,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关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家长们真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什么事情都全权代办,以至于孩子上学了自己的鞋带不会系、带壳的鸡蛋不知怎么吃、自己不敢单独过马路,一旦家长因工作耽误及时接孩子,孩子只会等在路边哭,自己的书包要等家长帮助整理。多少家长的观念是“孩子只要学习好(考高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以至于上初中的学生在家里还不会帮助家长刷碗扫地、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让这一代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后去吃苦耐劳、去独立生存、去承担责任、自己去探究去创新、去与人合作,可能吗?凭什么?台湾作家刘墉在他的《肯定自己》一书中写道:“真实的世界是充满忧患的,笼中的鸟,若不学着觅食,出笼就会饿死。自小娇生惯养,不只民生疾苦的人,很难与群结合。”
(二)、从学生的教育环境分析。
1、从教师的素质分析,近几年大学扩大招生,再加上录取一部分不够分数线而用钱补上的,四年大学结束,大多数优秀的、有志的毕业生又考取研究生,回到城乡中小学当教师的毕业生素质偏低,一旦参加工作,再寻找进修的机会就会困难重重;学校相当一部分年龄稍大的老师也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少数好学上进的老师想要外出进修,学校领导也会因为耽误工作或因学校要负担一部分学费而百般阻挠。罗蒙诺索夫二百多年前发现的且已被世界认可的质量守恒定律在今天的课堂上还有的老师讲:“硫和氧气反应只有在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两者有一种有剩余时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罗蒙诺索夫若泉下有知,能不为后人的无知而愤慨吗?小学一语文考试题: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一小学生答:变成了春天。多么诗情画意的答案!为什么老师给判错了呢?孩子的想象力被老师给无情地扼杀了。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真的是解放前先加减后乘除,解放后就先乘除后加减的吗?为什么有的老师是这么讲的呢?国家投资一个亿搞的新课程改革,老师们只进行一天的新课程培训就纷纷上岗,老师的素质真的有这么高吗?为什么许多学校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穿着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呢?哪些人可以培养别人?那些自己都不动也不敢动脑筋的人能培养人吗?教学要讲究艺术,哪些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能顾上讲究营养搭配吗?美好的愿望在陈旧的制度框架下能实现吗?
2、从学校管理分析,初中升重点高中、高中升大学压力很大,学校间竞争激烈,加班加点现象严重。一般学校要求学生早六点半到校,中午十二点左右回家,下午一点到校,上晚自习的学校的学生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回家;不上晚自习的学校的老师们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完成;星期六星期日学校没有安排的学生也被家长给安排满:请家教、送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孩子们整天疲于奔命。这样的教育缺少阳光和鲜花,孩子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哪有时间去自己探究、去创新、去思考?他们哪还有兴趣和激情去自己探究、去创新、去思考?有多少孩子开始厌学、逃学甚至自杀或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的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个别学校领导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利、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3、从讲授内容与学习时间分析,部分学段学科设置时间不合理:如初中化学是一门新入门学科,要用一学年的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8个月左右)讲授两册书,时间实在太紧张,老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去让每一个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花费的时间长,老师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现实所不允许的,所以现实中的教学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个性吗?
4、从学校的教育设施分析,大多数城乡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落后。如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缺少实验仪器、实验用品,课堂的演示实验开不起、开不齐,学校实验室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老师只有讲实验,学生只有背实验。李比希认为,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化学家,“化学学习的真正中心点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为什么百年产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社会环境分析,我们现在的社会现状:商场奸诈,官场腐败,家庭动荡。面对金钱、美女、权势和物质,有的人挡不住诱惑,一不小心就跌进金钱的坑,卷入美女的窝,变成权势的狗,成为物欲的奴隶,丧尽天良,不够人格。有的人制造假药、假酒、假种子坑人,有的人卖了姐妹,竟然还卖母亲,有的人敢侵占救灾款和扶贫款。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人格的沦丧。社会大气候影响学校小气候,再看看学校内部:班主任老师的队伍里也不乏人渣,家长请客送礼,孩子就有好位置坐,就能当上班干部;主管教育部门要组织教育质量抽查考试,老师竟帮助作弊;上级主管领导要来听课,老师们纷纷改变教学方式,领导们一走把这堂课的内容再重讲一遍;班级墙上挂的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所谓素质教育课程表,而学生铅笔盒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正在实施的课程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我们的学校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了人哪来的才?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病了,得了什么病?还有救吗?谁能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3页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3页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4页
4、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1 16页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9页
6、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1、14页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难度
【Abstract】From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ang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way students learn more difficult.
【Key words】Learning; change; difficulty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47-02
一、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里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弊端,而自主、探究、合作等现代学习方式无论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顺利进行吗?
三、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难度分析
(一)、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
在现代的421家庭中,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关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家长们真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什么事情都全权代办,以至于孩子上学了自己的鞋带不会系、带壳的鸡蛋不知怎么吃、自己不敢单独过马路,一旦家长因工作耽误及时接孩子,孩子只会等在路边哭,自己的书包要等家长帮助整理。多少家长的观念是“孩子只要学习好(考高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以至于上初中的学生在家里还不会帮助家长刷碗扫地、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小公主”。让这一代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后去吃苦耐劳、去独立生存、去承担责任、自己去探究去创新、去与人合作,可能吗?凭什么?台湾作家刘墉在他的《肯定自己》一书中写道:“真实的世界是充满忧患的,笼中的鸟,若不学着觅食,出笼就会饿死。自小娇生惯养,不只民生疾苦的人,很难与群结合。”
(二)、从学生的教育环境分析。
1、从教师的素质分析,近几年大学扩大招生,再加上录取一部分不够分数线而用钱补上的,四年大学结束,大多数优秀的、有志的毕业生又考取研究生,回到城乡中小学当教师的毕业生素质偏低,一旦参加工作,再寻找进修的机会就会困难重重;学校相当一部分年龄稍大的老师也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少数好学上进的老师想要外出进修,学校领导也会因为耽误工作或因学校要负担一部分学费而百般阻挠。罗蒙诺索夫二百多年前发现的且已被世界认可的质量守恒定律在今天的课堂上还有的老师讲:“硫和氧气反应只有在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两者有一种有剩余时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罗蒙诺索夫若泉下有知,能不为后人的无知而愤慨吗?小学一语文考试题: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一小学生答:变成了春天。多么诗情画意的答案!为什么老师给判错了呢?孩子的想象力被老师给无情地扼杀了。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真的是解放前先加减后乘除,解放后就先乘除后加减的吗?为什么有的老师是这么讲的呢?国家投资一个亿搞的新课程改革,老师们只进行一天的新课程培训就纷纷上岗,老师的素质真的有这么高吗?为什么许多学校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穿着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呢?哪些人可以培养别人?那些自己都不动也不敢动脑筋的人能培养人吗?教学要讲究艺术,哪些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能顾上讲究营养搭配吗?美好的愿望在陈旧的制度框架下能实现吗?
2、从学校管理分析,初中升重点高中、高中升大学压力很大,学校间竞争激烈,加班加点现象严重。一般学校要求学生早六点半到校,中午十二点左右回家,下午一点到校,上晚自习的学校的学生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回家;不上晚自习的学校的老师们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要到十点左右才能完成;星期六星期日学校没有安排的学生也被家长给安排满:请家教、送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孩子们整天疲于奔命。这样的教育缺少阳光和鲜花,孩子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哪有时间去自己探究、去创新、去思考?他们哪还有兴趣和激情去自己探究、去创新、去思考?有多少孩子开始厌学、逃学甚至自杀或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的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个别学校领导最为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利、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3、从讲授内容与学习时间分析,部分学段学科设置时间不合理:如初中化学是一门新入门学科,要用一学年的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8个月左右)讲授两册书,时间实在太紧张,老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去让每一个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花费的时间长,老师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现实所不允许的,所以现实中的教学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个性吗?
4、从学校的教育设施分析,大多数城乡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落后。如很多学校的实验室缺少实验仪器、实验用品,课堂的演示实验开不起、开不齐,学校实验室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老师只有讲实验,学生只有背实验。李比希认为,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化学家,“化学学习的真正中心点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为什么百年产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社会环境分析,我们现在的社会现状:商场奸诈,官场腐败,家庭动荡。面对金钱、美女、权势和物质,有的人挡不住诱惑,一不小心就跌进金钱的坑,卷入美女的窝,变成权势的狗,成为物欲的奴隶,丧尽天良,不够人格。有的人制造假药、假酒、假种子坑人,有的人卖了姐妹,竟然还卖母亲,有的人敢侵占救灾款和扶贫款。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人格的沦丧。社会大气候影响学校小气候,再看看学校内部:班主任老师的队伍里也不乏人渣,家长请客送礼,孩子就有好位置坐,就能当上班干部;主管教育部门要组织教育质量抽查考试,老师竟帮助作弊;上级主管领导要来听课,老师们纷纷改变教学方式,领导们一走把这堂课的内容再重讲一遍;班级墙上挂的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所谓素质教育课程表,而学生铅笔盒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正在实施的课程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我们的学校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了人哪来的才?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病了,得了什么病?还有救吗?谁能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3页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3页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4页
4、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1 16页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139页
6、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