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隽先山水画的崇高美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4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隽先,1939年5月出生,四川泸州人,系湖北省美术大师,中国国家书画院资深水墨画家,著名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门生,原武汉市中国书画院总艺术师。自幼受艺术熏陶,从50年代起就跟随其父——知名山水画家张瑟哉先生学艺。一生潜深研究、创作中国水墨画,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书刊收录和名家名店收藏。张隽先在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同时,还带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画家和培养出了众多的青少年书画人才,受到当地政府及书画界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赞扬,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教育书画家”荣誉称号。
  张隽先的水墨画构思丰富、布局宏大、气势磅礴、笔法细腻,在传承李可染水墨画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水墨淋漓、充满张力,而且极富节奏感。
  当我们面对张隽先先生的山水画时,都会为其宏大的格局、磅礴的气势而无限震撼:仿佛雄伟的崇山峻岭,迫近在你的面前,壁立千仞,层峦叠嶂,直使你的想象和那山间的白云一起飘曳,思飞天外,似乎看到在这画面的山峦之后,依然是连绵的高山大川,展示着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是原野苍茫,无边无际地展开,不论是随风起伏的野草、芦苇,还是霜雪下的层林,都将你引到浩渺无尽的远处、深处,使你领悟到大地的深厚、博大,宇宙的浩瀚,兴起古往今来、空间和时间悠悠无限之感。这时,你会超越了自己原本的狭小,而納万景于心中,胸襟骤然阔大;你也会涤荡了原本的琐屑,而心灵向纯洁、崇高的境界升华。
  我想,壮美和崇高,也许正是这位山水画大师自觉的艺术追求。他说,“近几年,我在现代水墨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在这批作品之中,的确或明或暗的有着雪域高原的地形、地貌,但更多的则是借助这些大自然中的独特元素,如渺远、恢阔、壮美,这些能在内心上唤起崇高感情的审美元素,来表达内心深处的忧虑……”
  也就是说,当今的中国,一方面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另一方面却是拜金主义盛行,生态遭到破坏,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环视世界,人类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的脆弱和现代化的强势似乎成了永远无法调合的矛盾,人类虽然做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但曙光的呈现似乎还十分遥远……张隽先作为一个爱国忧民、关注现实的艺术家,这些问题时时纠结于胸,欲罢不能,于是借助于水墨的形式,将满腔热烈而深沉的感情倾洒在宣纸上,拓展巨大的精神空间,创造雄浑博大的境界,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藻雪灵魂,超脱低俗,向慕崇高。
  张先生这种“张家山水”,一方面是学习、继承了传统国画中壮美一派,特别是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李家山水”画风,同时也得力于他长时间沉浸于祖国大西部的大山、大河、高原、草野的写生中,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他从艺之初,即向慕“李家山水”,后又得到李可染亲授,促使他的绘画产生了一个飞跃。张先生经几十年的探求,进入到现代水墨的今天,在其作品中仍可寻觅到“李家山水”的笔痕墨迹,感受到其精髓所在。与李可染一样,张隽先非常钟情于大自然,注重师法自然。他不辞辛苦,攀山越岭,栉风沐雨,在对高山峻岭、高原大川的写生中,体察自然的脉搏。仅长江三峡,他就曾四次写生。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从大自然摄取绘画元素、提炼出意境。画作《山中一夜雨 林中百重泉》、《云岭苍茫》等那山高水长,浓林苍翠,百泉竞流的壮丽,可以说都凝聚了蜀中山水的精华。
  在审美体验中, 所谓“崇高”,是和“优美”相对而言的。崇高的美感是由崇高的对象所引起的。崇高的对象在表现形态上有不同于优美的对象的特殊性,如巨大、粗犷、有力的感性形态,重大、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劲健的精神力量,美与丑相斗争的艰巨过程,这些经常作为崇高的对象所表现的特点,往往以其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古文家姚鼐曾以文学作品为喻:“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缪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虽然主要是就文章风格说的,但确是对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对象所作的经验性描述,也可以拿来用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张隽先画作对崇高美的追求,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构图饱满。我们知道,在传统山水画中,一种是追求优美风格者,所表现的常常青山秀水,缓坡矮树,小桥流水,即使是长卷巨作,山山水水铺满画幅,但依然是大片的留白,山环水绕,远远近近,错落有致,微波荡漾。另一种则是饱满构图,崇山峻岭,迎面而来,陡峭险峻,层层叠叠,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李可染的山水如此,张隽先的画亦是如此。他早期的画作已经显露出这种趋向,而成熟后更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不论是《山高水长》、《云岭苍茫》、《晓雾初开》等大量写雄伟山水的作品,还是《高粱红了》、《月色朦胧》、《孤怅》、《落霞》、《山道秋浓》、《秋塘夕阳》、《芦荡暮归》等等,这些以田野、草原、芦荡为对象的作品,均是饱满构图,物象主体充塞天地,莽莽苍苍。当然,饱满构图,必须是物象有机的组合,是生命活跃的空间。所以,他的浓重山体间,或一带白云,或一条蜿蜒山道,或几道飞瀑,飘荡,流贯;在苍茫的原野一角或一匹白马,或一小童,使整个画面顿增生机。
  二是浓墨渲染。我们看到,张隽先从艺初期,其作品也有传统的淡墨之作,而在接受李可染先生的影响后,则着意探索以浓墨为主的表现,画面浓重浑厚,深邃茂密。然而他在笔触粗犷中又显出细腻,在浓墨的皴擦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山体、丛林的层次肌理。特别是像李可染一样,善于将光引入画面,山林晨夕间流光徘徊,使你不觉得沉重、威压,而是情趣充盈,生机盎然。如作品《山中一夜雨 林中百重泉》,此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末。画面布局宏大,气势磅礴,远处山岚与近处茂密的绿色树林在一片袅绕的白云中相隔,两股自天而来的山泉穿过叠嶂奔腾而下。整个画面阴阳浓淡的渲染、远近层次的处理感觉十分鲜明。即使那郁郁葱葱的树叶的层次处理都是一丝不苟,细腻到位,似乎就是刚历了一场夜雨,一片生机勃勃。
  “一个画家要与古人拉开距离;与别人拉开距离;与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张隽先至今对30年前湖北一老画家所说这些话记忆犹新,而且一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促使他不停地探索,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鲁慕迅先生评价说:“在张隽先的山水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一些重要元素,但在笔墨语言、图式结构、文化内涵、意境创造和个性气质等诸多方面,已经和传统山水画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张隽先在突破传统、发展传统的努力中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在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张隽先先生虽然早过了古稀之年,但艺术追求并未停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他不仅追求画面中形下的东西,即艺术形式、构图、色彩等等,更深入追求形上的意蕴,即精神性的东西,对人生、社会以至宇宙普遍哲理的升华。这时期作品最多的主题是“面向秋野”。在其秋系列作品中,有丰收的喜悦,也有凋零的苍茫荒寒。他更青睐于后者。因为那东西深沉,能给人回味。《一片秋林,一片诗情》用枯笔勾勒出一个疏松、酥软的高原诗意的秋天。虽是凋零的景象,但是在凋零中显示一种顽强的生命之力。
其他文献
几十年不间断临习经典帖的书家,首创笑竹技法的画家,可即兴冠顶古绝句的诗人,他练就了中国画的诗、书、画三绝。艾庆芸,1958年生于天津宝坻。他自幼学书习画,能歌善舞,颂诗弹曲,故艺
《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必要性。在网络环境下,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
单位圆是在直角坐标系下,以原点为圆心,单位长1为半径的圆,它能直观地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是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利用它可以帮助我们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方面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井然有序的开展着,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被提出来应用到实际的教
元旦前夕,学校布置各班要开展一次以庆元旦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接到通知后,我马上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向全班传达,同学们显得比较兴奋. 下课后,班里学习最困难的郭蓉蓉找到我,说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的掌握,也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