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有一位老师的文章自始至终地影响着我、引领着我、启迪着我,每一次阅读他的文章总会被其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与先进的思想理念所折服,被他创造性的精准评述与渊博的专业知识所震撼,被他创造性的隽永语言与变化的时尚词汇所拍案叫绝,始终葆有一种“初恋”或“热恋”、美味或绝味的饱满的获得感,“润物细无声”地逐步提升我的欣赏段位。按理说,长时间读一个人的作品极易“审美疲劳”,加上如今阅读便捷,每天各类“雄文”大量呈现,选择多如牛毛与繁星,但是,吾偏偏喜欢它。
它,就是左手作曲(国家一级作曲)、右手作文(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会长)的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尹晓星先生撰写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尤其是笔者近期阅读的《尹晓星选集·音乐评论卷》,文章从作品到人品,从思想到语言,从风格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既有独立思考与真知灼见,又文采飞扬,好读、耐读、易读,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如同烹饪大师秘制的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如同一座座现代、气派、人文且彰显个性的地标性建筑,更像一部部恢宏大气、结构严谨、乐思荡漾、情理神融的交响音画。其潜藏的审美特质与人格魅力,其别具的理性亮色与精气神,常令人自觉将脑洞、味蕾一齐打开,接受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启蒙。
一、创见
“一个文艺工作者,最怕没创见”(艾芜语)。所谓创见,是指遭遇一样的环境和面对一样的事物而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与意见。也就是笔者所理解的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与先进的思想理念。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修养,亦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品格与含金量。如果说音乐评论为何难写且写的人寥若晨星,甚至有位著名作曲家竟然发出“宁肯写十首歌也不愿意写一篇1000字评论”的喟叹,那么,其主要原因就是萌生属于个人的合情合理的独到灼见与思想观点之困难,高瞻远瞩,论述精当,不人云亦云。
“音乐评论首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见解与美学观点,而不仅仅是以既有的音乐理论分析作品。”尹晓星曾在湖南省文联举办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专题学习培训班的讲课时表示,音乐评论者既是医生又是思想家,要善于立“高”论、敢于立“首”论、勇于立“新”论、巧于阐述观点,倘若没有立论就像建房子没有四樑八柱、更没有封顶。的确,在他的评论文章里呈现的就是这样一道独异的亮丽的风景线——观点精辟,标新立异,实事求是,褒贬分明,字里行间灿射着思想的火花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据初步统计,迄今尹晓星撰写发表音乐评论文章580余篇近300万字,既有音乐作品、音乐现象评论,又有音乐家审美实践的评论,其中为湖南中青年音乐家撰写了近300篇,力求以音乐评论的方式激励引导青年才俊,接力于三湘乐坛的健康发展,不少学者纷纷交口称赞。
(一)善于立“高”论。尹晓星撰写的评论文章不仅根据不同的评论对象发表与众不同的“高见”,而且“搜尽奇峰”根据同类的评论对象阐发不一样的意见与观点,从而百篇百面,各美其美,异彩纷呈。比如,《真情颂时代——黎晓阳作品专辑<远方的呼唤>》与《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创造——评黎晓阳歌曲<妈妈,你在哪里>》 ,前者从“着眼于人文精神”“立足于传统创新”“致力于审美创造”三个方面进行宏观论述,后者从“新巧而圆熟的旋法”“严谨而完美的结构”“动情而晓理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微观论述。又如《正气·勇气·灵气——论作曲家岳瑾传递正能量的艺术实践》《用真诚亮丽艺术人生——探析余开基教授艺术实践》《本固·柯荣·叶茂——音乐教育家黄本固的执着追求》等,评论同一行当的优秀音乐家,但在角度、焦点、定位、精神内核等方面各有千秋,论述迥然不同,犹如雕塑家一样慧心手巧,精确到位。
(二)敢于立“首”论。立论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与胆识,尤其是创立那些前所未有的论点即“首论”,莫不如此。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篇篇有立论,有别具一格的亮眼的论点,影响深远。比如原載于《人民音乐》杂志的这三篇文章中的“首论”,曾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波澜,至今令人叹服。那就是《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通过科学而详尽、艺术地论述我国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如何炼就演唱风格、创建新型高腔唱法的心路历程,从而辩证地称其为“新型高腔唱法的创立者”;《行可楷模 德如膏雨——论一代宗师储声虹教授》一文,通过论述储声虹教授非凡的音乐艺术活动简述以及卓尔不群的艺术成就,称其为湖南音乐界的“一代宗师”;《卓越的创作成就 崇高的人格境界——白诚仁音乐作品研讨会综述》一文,通过对与会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总结与理性分析,称其为“开创当代湖湘音乐伟业的领军人物”。
(三)勇于立“新”论。经过数十载春秋的积累与磨砺,尹晓星的文章自上世纪末与21世纪以来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勇于创立、探索、发表自己的新论,愈来愈自信、从容、成熟。比如《“先现音”旋法审美探析》一文,他从审美的角度对作曲教科书里未曾列为重要旋法讲授的“先现音”旋法进行深度剖解,指出其艺术魅力全在于“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将其归纳总结为三种情势与意态,即融事理于情:旋律意旨明晰,理趣溢于言表,易于激发唱(听)者的兴致,为之抒怀,为之动容;融物境于情:曲调意象鲜活生动,唱(听)者如临其境,天人无间,物象与情境浑然一体;融秀柔于情:音乐语言委婉、柔顺、细腻、优美,情思荡漾,神韵拂拂,如品甘醇,意蕴悠远。又如《灵感·个性·形象——在湖南省青年词曲作家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他在点评作品时提出:“悟性孕育灵感,在生活的自然音响中,要善于体味出物态音乐美的诗意”;“旋律注重个性,旋律即曲调,乃音乐之灵魂,个性即独创,不因袭,不蹈故常着眼于标新立异”;“立美仰仗形象,写歌就是立美,立美仰仗准确、鲜活、生动、典型的音乐形象”。
与此同时,在行文中采用作者自问自答的句式越来越多,开宗明义。比如《作曲创新刍议——在1993年全国桂林词曲笔会上书面讲话》一文中论道:写儿童歌曲要有“奶”味。其“奶”味何来?必须基于有颗不泯的童心和滿腔纯真的稚气。要做到这,必须深入儿童,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他们嘴巴说些什么、手里比划着什么、脑子里想着什么,都要心中有数,还要富有幻想。又如《注重于审美精神升华的成功实践——评<这一刻>——湖南省“十运会”开幕式主题歌》一文的第一段就写道:<这一刻>——湖南省“十运会”开幕式主题歌》自《株洲日报》首发,为什么能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赢得省市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 窃以为主要是这首作品的词曲作家深刻认识到歌曲创作是提升受众精神的审美活动,以饱蘸时代激情之笔,以现实生活赋予的想象空间,积极地采用当下受众审美趋向、价值评判更为合拍的基调与风格——在立足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强化现代意识而创作的成功之作,换言之,这是一首艺术歌曲通俗化的成功的艺术实践。 (四)巧于阐述观点。尹晓星的文章在阐述论点时,注重发挥“眼睛”即标题的作用,从2个词、4个字,到3个词、6个字,抑或完整的一句话,外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高度凝练,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与此同时,内文擅长设立分论点,始终保有多维、客观、立体的“焦点”思维,从“点”到“线”再到“面”,有条不紊,逻辑严密,融合统一。比如《直达听众心灵的歌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淮保演唱专辑<海国图志>》中的分论点:在感悟历史文化中凸显个性、在立足本土音乐中形成风格、在体验生活中展示技巧,以及《超越时空的强音——<向东流与他的音乐创作>代跋》中的分论点:注重旋律的灵魂:民族性;追求生活的魅力:形象性;把握审美的脉搏:创新性;《阿妹出嫁》序中的分论点:生活与灵感、高雅与通俗、刚健与柔美、形似与神似、共性与个性;又如《论音乐家殷景阳的艺术实践——<殷景阳音乐文论集>代序》一文有引论、综论(三大论点)、结论。这些分论点可谓纵横捭阖,不拘一格,既有层层递进又有并列、融合的关系,犹如织就的一张经纬网。
此外,某些文章开头以“创作札记”的形式写有“精彩绝伦”的前言或引言即主要论点,犹如一顶小帽子,既给人印象深刻,又使得文章在结构上凸显出了相当成熟、老到、可读的独异风格。比如,《至真至善 魅力永远——<杨明国音乐作品选>代序》一文的前言写道:艺术是生活的美化。只有真才美,所以说,技法是真的内在的生动、形象的表现。大凡一切艺术作品,只有至真至善,才能超越时空条件,其美的神韵与善的意蕴同荣共茂,魅力永远。——摘自尹晓星《创作札记》。
二、精要
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乃文艺评论的主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在于精当切要地评析,精当、切要地评介被评论对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中华美学精神,实事求是地讲真话、讲道理,予以公正公平与具有公信力的评判,心存道义地提升审美精神。尹晓星老师的音乐评论文章恰好如此。
(一)精确而专业地评论音乐作品。
由于他是国家一级作曲,创作了20多部歌剧、15部声器乐套曲、20余部电视剧(篇)音乐,荣获160项(次)国家级、省(部)级音乐创作奖项,吕骥、贺绿汀、孙慎、冯光钰、傅晶等名家大师对其作品给与高度评价。因而,他对音乐作品具有超凡的识别能力,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与“一杆秤”,练就了“庖丁解牛”式的评论功夫,可谓条分缕析,“精确制导”。比如《透视灵魂的探索——<杨盛柱校园歌曲选>序》一文中认为,杨盛柱作曲的歌曲:注重思想性,保持严肃性,以其《妈妈我要远行》《飘香的土地》《唤一声祖国》三首歌在旋律创作、情感表达典型的乐句为例证;追求独创性,突出民族性,以其《同春天约会》《黄河黄土谣》两首歌在歌调、节奏、旋法上突出的乐句为例证;讲究平易性,提倡多元性,以其《别把老师惊醒》《接春》两首歌分别采用音程减缩与扩展、模进、重复等表现手法的乐句为例证。
又如《真情点燃圣火——评印青独唱歌曲<北京的圣火>》一文,指出歌曲夺得全国支持北京申奥创作歌曲大赛金奖的密码是——个性鲜明,一腔真情,并抓住“真情”以三个诗意化的论点进行挖掘、剖析,再评价、升华,分析精当:这真情,营造着炽热的氛围,抒发出质朴的心声;这真情,包含着飞跃的思绪,展示出美好的意境;这真情,交响着庄严的承诺,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又如《一只扶摇九天的金凤凰——评民乐合奏曲<凤凰翅>》一文,指出其形象生动、情感灼人,对比强烈、结构谨严,手法新巧、个性突出,三个分论点均从音乐理论与音响效果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可谓高屋建瓴,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尤其是第三个论点分析时,将其在主题音调的素材、和声律动的艺术张力、小军鼓的运用之以“打”“咚”“的”的特殊音响、远近关系转调、模仿与对比复调手法等一口气讲得清清楚楚,学术性与专业性融情入理。
(二)精准而别致地评论音乐家艺术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来,尹晓星创办或主编如中国第一张《中小学音乐报》在内的40多种音乐书刊,可谓躬耕于全国乐坛,视野开阔,接触面广,因而为全国各地众多音乐家撰写了艺术实践解析与评论文章,既有美学的高度又有理论的深度、艺术的广度。比如《过硬的“三功”——浅谈著名作曲家白诚仁的音乐创作》一文,指出他有生活功、继承功、技法功,可谓精彩绝伦,论述精辟。又如《论音乐家殷景阳的艺术实践——<殷景阳音乐文论集>代序》一文,认为殷景阳多年的音乐艺术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向理论水平的制高点勇敢攀登,大胆立言,决心不断以基调高昂、思想积极的音乐评论引导人;以人为本、以德为魂,把握音乐艺术的创作原则,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奋力掘进,辛勤耕耘,力求不断以乐风健美、格调高雅的音乐作品鼓舞人;关心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向普及工作的广泛性开拓前行,矻矻求索,做到不断以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手段教育人。”其提纲引言、内容字数等同,节奏和谐,且押韵动听,铿然如金石交响,抒发讲真话、讲道理的心声。
(三)精当而深切地评论音乐文学即歌词。
几年前,尹晓星撰写发表于《词刊》的文章《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提出了“近距离、纯意象、多空间、易入乐”之“十二字观点”,一时惊艳全国音乐界。一年后,《词刊》又发表《深入浅出论歌词——评论文<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称其观点新颖、老到、精准、专业,实属音乐文学之“高见”。迄今,他站在音乐的角度或美学的角度曾为李幼容、金沙、李少白、夏劲凤、郭天柱、邝厚勤、刘宝田、杨成春、管群华、邓永旺等众多优秀歌词作家撰写了评论文章,均得到了业界高度肯定与评价。比如《略论汪晓罗歌词的音乐性——在汪晓罗歌词研讨会上的发言》等多篇文章亦如此。
(四)精妙而到位地评论音乐表演。
尹晓星老师年轻时是县文艺轻骑宣传队主要演员,他认真地向乌兰牧骑红色文艺兵学习,练就“一专多能”,吹、拉、弹、唱,编劇、作曲,跳舞,样样在行,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撰写音乐表演评论储备了韵格高远、气象丰厚的“源头活水”。比如《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一文,他提出了三个论点:其一、传统活用——“三腔结合”;其二、众长博采——“为我所用”;全面审美——“三位一体”。此文中关于湖南高腔唱法在演绎方法与艺术特色上潜藏着新旧之间的差异,涉及不少声乐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凸显了超强的“软实力”。又如《为传统融入当代笃志前行——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张音悦艺术实践探微》一文,提出了四个论点:博览群书,含英咀华;广收博采,取精用弘;中西合璧,跨界超越;纵横捭阖,精研覃思。同样,文章涉及众多的二胡演奏方面的专业技能与技巧,他皆能精当而巧妙、科学而艺术地表述,其学术性、学理性、学养性丰赡,灵动而入木三分地论析,恰到好处。 (五)精微而有力地评论对音乐现象。
尹晓星为人一身正气,面对不良音乐现象勇于“亮剑”,敢发正义之声,释放正能量。比如《基础教育不可有主、副科之分》《为何歌不动听》《当前校园歌曲创作散论》《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时候了——从他们的歌与舞说开去》等一系列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力有节,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既彰显了一位音乐评论家的理性思维与学术涵养,也体现了一位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其中如早在1994年写的《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时候了——从他们的歌与舞说开去》一文,针对当时不少学校将音乐视为“可有可无”的“搭头课”,他大声疾呼道:我们绝不能将唱唱歌、跳跳舞视为区区小事,实际上音乐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倘若忽视音乐教育,不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焉能以美育完善未来接班人的心灵、性格、品格吗?是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时候了!不能等待,应从自身做起,为培育“四有”新人,为振兴国民艺术教育事业而竭尽全力!又如《歌剧音乐亟待理论支撑》一文中指出:民族歌剧音乐如果不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势必一开口就“洋腔洋调”无法与母语文化对话,接不上传统文化血脉,这样做造成水土不服、寸步难行,全被所谓的“文化全球化”迷雾遮住眼睛,抵制不住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中国歌剧必然会丢根失魂。
三、妙语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严肃音乐的评论文章而言,创造性的思想见解与精准评论犹如人的优雅骨骼,创造性的语言犹如人的靓丽肌肤,至关重要。因为它攸关作者的思想表述与文字语言能力、内在的精气神,攸关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致与对字里行间蕴藏的价值理念的理解与传播。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语言别具一格,既文采斐然又深入浅出,既有音乐美又有文学美与哲思美,可谓光彩照人,魅力十足。
(一)时代色彩浓郁,与主流价值、主流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即语境新。尹晓星虽已年届古稀,但精神矍铄,仍然担任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执行主编,音乐界称其“70后”,迄今他已经担任40多年的报刊主编(总编辑),所以他的艺术思想始终与时代跟进、与人民同步,与社会主旋律同频共振。比如《奏响无愧于时代的黄钟大吕——在沅江市第四次音代会上的讲话》《音乐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和谐强音——湖南省音协理创会五年回眸、展望与思考》《弘扬湖湘音乐发展先进文化——在省音协理创会年会上就论文征集评奖的发言》《和谐的时代 和谐的乐章——在衡阳市音协歌曲创作笔会上的讲话》《文化自信的诗意表达——指挥家、作曲家李晓元艺术追求探微》等音乐评论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均旗帜鲜明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进行了精妙的连接与阐释,富有较深的社会烙印与时代标识。
(二)理性色彩浓厚,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严谨与讲究,语言逻辑推理格外慎密与科学,饱含哲理色彩的“金段”“金句”随处可见。比如《胆识·艺术·理性·真诚——在2009年常德市歌曲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写道:“写歌,就是词曲作者将“美”注入需要歌唱的生活,以色彩性的旋法表现美的特质,深化美的意蕴,升华美的精神。”像这样精辟的语段既是文章中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独立的一段存在。又如《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等文章中的论述。
(三)形象色彩之浓艳,将专业性的表达甚至音乐术语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艺术化、方言化,不但生动有趣、晓畅易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增强了文采与可读性,显示了文章蕴含的活力与张力,真正臻于艺术辩证艺理上的完美。比如《作曲创新刍议——在1993年全国桂林词曲笔会上书面讲话》一文中论道:文无定法,同样,作曲亦未有定法。张三有张三的A、B、C,李四有李四的A、B、C,倘若只有某某人的A、B、C,还谈得上什么“创新”。又如《灵感、个性、形象——在湖南省青年词曲作家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论道:歌曲艺术,虽不像歌剧、交響乐创作那样具有高难度,创作一首短小歌曲,如同打钓鱼钩,造大机器固然不易,但打钓鱼钩“笨手笨脚”者亦拢不得边。
(四)“韵律色彩”之浓丽,对仗、押韵、节奏、排比等句式与论点几乎贯穿于每一篇文章,多姿多彩,变化无穷,透射出一种音乐家笔触所特有的音乐性与韵律感,阅读起来仿佛聆听扣人心弦、沁人心脾的音乐,妙不可言。比如《美的追求与创造——林绿琪青少年歌曲选<春天的声音>序》一文的论点:求真,以有感情思为核心;求新,以优秀传统为根本;求精,以鼓舞人心为准绳。可见,文章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字字珠玑,且节奏和谐,韵律动听。
德国浪漫时期作曲家韦伯曾说,“评论必须深思熟虑地分辨和最大限度地支持艺术进步。”笔者以为,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是其主动站在被评论者的角度或视角看待所评对象的艺术取向与美学定位,且用“杀鸡”的“牛刀”即“取法其上”的音乐技术功底剖解评论对象的结果,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音乐文化批评空间。按照博兰霓的知识论认为,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即“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而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是其“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完美融合,即长时间音乐作品创作实践之后的理论研析的结晶。因此,无论是对新时代音乐思想的进步还是音乐生态文明的发展,必将给予“深思熟虑地分辨和最大限度地支持”,从而起到“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功效,助推湖南乃至全国音乐事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肖 舞 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
它,就是左手作曲(国家一级作曲)、右手作文(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会长)的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尹晓星先生撰写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尤其是笔者近期阅读的《尹晓星选集·音乐评论卷》,文章从作品到人品,从思想到语言,从风格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既有独立思考与真知灼见,又文采飞扬,好读、耐读、易读,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如同烹饪大师秘制的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如同一座座现代、气派、人文且彰显个性的地标性建筑,更像一部部恢宏大气、结构严谨、乐思荡漾、情理神融的交响音画。其潜藏的审美特质与人格魅力,其别具的理性亮色与精气神,常令人自觉将脑洞、味蕾一齐打开,接受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启蒙。
一、创见
“一个文艺工作者,最怕没创见”(艾芜语)。所谓创见,是指遭遇一样的环境和面对一样的事物而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与意见。也就是笔者所理解的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与先进的思想理念。它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修养,亦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品格与含金量。如果说音乐评论为何难写且写的人寥若晨星,甚至有位著名作曲家竟然发出“宁肯写十首歌也不愿意写一篇1000字评论”的喟叹,那么,其主要原因就是萌生属于个人的合情合理的独到灼见与思想观点之困难,高瞻远瞩,论述精当,不人云亦云。
“音乐评论首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见解与美学观点,而不仅仅是以既有的音乐理论分析作品。”尹晓星曾在湖南省文联举办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专题学习培训班的讲课时表示,音乐评论者既是医生又是思想家,要善于立“高”论、敢于立“首”论、勇于立“新”论、巧于阐述观点,倘若没有立论就像建房子没有四樑八柱、更没有封顶。的确,在他的评论文章里呈现的就是这样一道独异的亮丽的风景线——观点精辟,标新立异,实事求是,褒贬分明,字里行间灿射着思想的火花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据初步统计,迄今尹晓星撰写发表音乐评论文章580余篇近300万字,既有音乐作品、音乐现象评论,又有音乐家审美实践的评论,其中为湖南中青年音乐家撰写了近300篇,力求以音乐评论的方式激励引导青年才俊,接力于三湘乐坛的健康发展,不少学者纷纷交口称赞。
(一)善于立“高”论。尹晓星撰写的评论文章不仅根据不同的评论对象发表与众不同的“高见”,而且“搜尽奇峰”根据同类的评论对象阐发不一样的意见与观点,从而百篇百面,各美其美,异彩纷呈。比如,《真情颂时代——黎晓阳作品专辑<远方的呼唤>》与《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创造——评黎晓阳歌曲<妈妈,你在哪里>》 ,前者从“着眼于人文精神”“立足于传统创新”“致力于审美创造”三个方面进行宏观论述,后者从“新巧而圆熟的旋法”“严谨而完美的结构”“动情而晓理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微观论述。又如《正气·勇气·灵气——论作曲家岳瑾传递正能量的艺术实践》《用真诚亮丽艺术人生——探析余开基教授艺术实践》《本固·柯荣·叶茂——音乐教育家黄本固的执着追求》等,评论同一行当的优秀音乐家,但在角度、焦点、定位、精神内核等方面各有千秋,论述迥然不同,犹如雕塑家一样慧心手巧,精确到位。
(二)敢于立“首”论。立论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与胆识,尤其是创立那些前所未有的论点即“首论”,莫不如此。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篇篇有立论,有别具一格的亮眼的论点,影响深远。比如原載于《人民音乐》杂志的这三篇文章中的“首论”,曾在音乐界掀起巨大波澜,至今令人叹服。那就是《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通过科学而详尽、艺术地论述我国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如何炼就演唱风格、创建新型高腔唱法的心路历程,从而辩证地称其为“新型高腔唱法的创立者”;《行可楷模 德如膏雨——论一代宗师储声虹教授》一文,通过论述储声虹教授非凡的音乐艺术活动简述以及卓尔不群的艺术成就,称其为湖南音乐界的“一代宗师”;《卓越的创作成就 崇高的人格境界——白诚仁音乐作品研讨会综述》一文,通过对与会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总结与理性分析,称其为“开创当代湖湘音乐伟业的领军人物”。
(三)勇于立“新”论。经过数十载春秋的积累与磨砺,尹晓星的文章自上世纪末与21世纪以来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勇于创立、探索、发表自己的新论,愈来愈自信、从容、成熟。比如《“先现音”旋法审美探析》一文,他从审美的角度对作曲教科书里未曾列为重要旋法讲授的“先现音”旋法进行深度剖解,指出其艺术魅力全在于“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将其归纳总结为三种情势与意态,即融事理于情:旋律意旨明晰,理趣溢于言表,易于激发唱(听)者的兴致,为之抒怀,为之动容;融物境于情:曲调意象鲜活生动,唱(听)者如临其境,天人无间,物象与情境浑然一体;融秀柔于情:音乐语言委婉、柔顺、细腻、优美,情思荡漾,神韵拂拂,如品甘醇,意蕴悠远。又如《灵感·个性·形象——在湖南省青年词曲作家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他在点评作品时提出:“悟性孕育灵感,在生活的自然音响中,要善于体味出物态音乐美的诗意”;“旋律注重个性,旋律即曲调,乃音乐之灵魂,个性即独创,不因袭,不蹈故常着眼于标新立异”;“立美仰仗形象,写歌就是立美,立美仰仗准确、鲜活、生动、典型的音乐形象”。
与此同时,在行文中采用作者自问自答的句式越来越多,开宗明义。比如《作曲创新刍议——在1993年全国桂林词曲笔会上书面讲话》一文中论道:写儿童歌曲要有“奶”味。其“奶”味何来?必须基于有颗不泯的童心和滿腔纯真的稚气。要做到这,必须深入儿童,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他们嘴巴说些什么、手里比划着什么、脑子里想着什么,都要心中有数,还要富有幻想。又如《注重于审美精神升华的成功实践——评<这一刻>——湖南省“十运会”开幕式主题歌》一文的第一段就写道:<这一刻>——湖南省“十运会”开幕式主题歌》自《株洲日报》首发,为什么能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赢得省市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 窃以为主要是这首作品的词曲作家深刻认识到歌曲创作是提升受众精神的审美活动,以饱蘸时代激情之笔,以现实生活赋予的想象空间,积极地采用当下受众审美趋向、价值评判更为合拍的基调与风格——在立足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强化现代意识而创作的成功之作,换言之,这是一首艺术歌曲通俗化的成功的艺术实践。 (四)巧于阐述观点。尹晓星的文章在阐述论点时,注重发挥“眼睛”即标题的作用,从2个词、4个字,到3个词、6个字,抑或完整的一句话,外在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高度凝练,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与此同时,内文擅长设立分论点,始终保有多维、客观、立体的“焦点”思维,从“点”到“线”再到“面”,有条不紊,逻辑严密,融合统一。比如《直达听众心灵的歌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淮保演唱专辑<海国图志>》中的分论点:在感悟历史文化中凸显个性、在立足本土音乐中形成风格、在体验生活中展示技巧,以及《超越时空的强音——<向东流与他的音乐创作>代跋》中的分论点:注重旋律的灵魂:民族性;追求生活的魅力:形象性;把握审美的脉搏:创新性;《阿妹出嫁》序中的分论点:生活与灵感、高雅与通俗、刚健与柔美、形似与神似、共性与个性;又如《论音乐家殷景阳的艺术实践——<殷景阳音乐文论集>代序》一文有引论、综论(三大论点)、结论。这些分论点可谓纵横捭阖,不拘一格,既有层层递进又有并列、融合的关系,犹如织就的一张经纬网。
此外,某些文章开头以“创作札记”的形式写有“精彩绝伦”的前言或引言即主要论点,犹如一顶小帽子,既给人印象深刻,又使得文章在结构上凸显出了相当成熟、老到、可读的独异风格。比如,《至真至善 魅力永远——<杨明国音乐作品选>代序》一文的前言写道:艺术是生活的美化。只有真才美,所以说,技法是真的内在的生动、形象的表现。大凡一切艺术作品,只有至真至善,才能超越时空条件,其美的神韵与善的意蕴同荣共茂,魅力永远。——摘自尹晓星《创作札记》。
二、精要
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乃文艺评论的主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在于精当切要地评析,精当、切要地评介被评论对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中华美学精神,实事求是地讲真话、讲道理,予以公正公平与具有公信力的评判,心存道义地提升审美精神。尹晓星老师的音乐评论文章恰好如此。
(一)精确而专业地评论音乐作品。
由于他是国家一级作曲,创作了20多部歌剧、15部声器乐套曲、20余部电视剧(篇)音乐,荣获160项(次)国家级、省(部)级音乐创作奖项,吕骥、贺绿汀、孙慎、冯光钰、傅晶等名家大师对其作品给与高度评价。因而,他对音乐作品具有超凡的识别能力,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与“一杆秤”,练就了“庖丁解牛”式的评论功夫,可谓条分缕析,“精确制导”。比如《透视灵魂的探索——<杨盛柱校园歌曲选>序》一文中认为,杨盛柱作曲的歌曲:注重思想性,保持严肃性,以其《妈妈我要远行》《飘香的土地》《唤一声祖国》三首歌在旋律创作、情感表达典型的乐句为例证;追求独创性,突出民族性,以其《同春天约会》《黄河黄土谣》两首歌在歌调、节奏、旋法上突出的乐句为例证;讲究平易性,提倡多元性,以其《别把老师惊醒》《接春》两首歌分别采用音程减缩与扩展、模进、重复等表现手法的乐句为例证。
又如《真情点燃圣火——评印青独唱歌曲<北京的圣火>》一文,指出歌曲夺得全国支持北京申奥创作歌曲大赛金奖的密码是——个性鲜明,一腔真情,并抓住“真情”以三个诗意化的论点进行挖掘、剖析,再评价、升华,分析精当:这真情,营造着炽热的氛围,抒发出质朴的心声;这真情,包含着飞跃的思绪,展示出美好的意境;这真情,交响着庄严的承诺,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又如《一只扶摇九天的金凤凰——评民乐合奏曲<凤凰翅>》一文,指出其形象生动、情感灼人,对比强烈、结构谨严,手法新巧、个性突出,三个分论点均从音乐理论与音响效果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可谓高屋建瓴,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尤其是第三个论点分析时,将其在主题音调的素材、和声律动的艺术张力、小军鼓的运用之以“打”“咚”“的”的特殊音响、远近关系转调、模仿与对比复调手法等一口气讲得清清楚楚,学术性与专业性融情入理。
(二)精准而别致地评论音乐家艺术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来,尹晓星创办或主编如中国第一张《中小学音乐报》在内的40多种音乐书刊,可谓躬耕于全国乐坛,视野开阔,接触面广,因而为全国各地众多音乐家撰写了艺术实践解析与评论文章,既有美学的高度又有理论的深度、艺术的广度。比如《过硬的“三功”——浅谈著名作曲家白诚仁的音乐创作》一文,指出他有生活功、继承功、技法功,可谓精彩绝伦,论述精辟。又如《论音乐家殷景阳的艺术实践——<殷景阳音乐文论集>代序》一文,认为殷景阳多年的音乐艺术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向理论水平的制高点勇敢攀登,大胆立言,决心不断以基调高昂、思想积极的音乐评论引导人;以人为本、以德为魂,把握音乐艺术的创作原则,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奋力掘进,辛勤耕耘,力求不断以乐风健美、格调高雅的音乐作品鼓舞人;关心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向普及工作的广泛性开拓前行,矻矻求索,做到不断以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手段教育人。”其提纲引言、内容字数等同,节奏和谐,且押韵动听,铿然如金石交响,抒发讲真话、讲道理的心声。
(三)精当而深切地评论音乐文学即歌词。
几年前,尹晓星撰写发表于《词刊》的文章《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提出了“近距离、纯意象、多空间、易入乐”之“十二字观点”,一时惊艳全国音乐界。一年后,《词刊》又发表《深入浅出论歌词——评论文<能唱能走又能飞的诗,歌词也>》,称其观点新颖、老到、精准、专业,实属音乐文学之“高见”。迄今,他站在音乐的角度或美学的角度曾为李幼容、金沙、李少白、夏劲凤、郭天柱、邝厚勤、刘宝田、杨成春、管群华、邓永旺等众多优秀歌词作家撰写了评论文章,均得到了业界高度肯定与评价。比如《略论汪晓罗歌词的音乐性——在汪晓罗歌词研讨会上的发言》等多篇文章亦如此。
(四)精妙而到位地评论音乐表演。
尹晓星老师年轻时是县文艺轻骑宣传队主要演员,他认真地向乌兰牧骑红色文艺兵学习,练就“一专多能”,吹、拉、弹、唱,编劇、作曲,跳舞,样样在行,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撰写音乐表演评论储备了韵格高远、气象丰厚的“源头活水”。比如《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一文,他提出了三个论点:其一、传统活用——“三腔结合”;其二、众长博采——“为我所用”;全面审美——“三位一体”。此文中关于湖南高腔唱法在演绎方法与艺术特色上潜藏着新旧之间的差异,涉及不少声乐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凸显了超强的“软实力”。又如《为传统融入当代笃志前行——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张音悦艺术实践探微》一文,提出了四个论点:博览群书,含英咀华;广收博采,取精用弘;中西合璧,跨界超越;纵横捭阖,精研覃思。同样,文章涉及众多的二胡演奏方面的专业技能与技巧,他皆能精当而巧妙、科学而艺术地表述,其学术性、学理性、学养性丰赡,灵动而入木三分地论析,恰到好处。 (五)精微而有力地评论对音乐现象。
尹晓星为人一身正气,面对不良音乐现象勇于“亮剑”,敢发正义之声,释放正能量。比如《基础教育不可有主、副科之分》《为何歌不动听》《当前校园歌曲创作散论》《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时候了——从他们的歌与舞说开去》等一系列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力有节,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既彰显了一位音乐评论家的理性思维与学术涵养,也体现了一位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其中如早在1994年写的《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时候了——从他们的歌与舞说开去》一文,针对当时不少学校将音乐视为“可有可无”的“搭头课”,他大声疾呼道:我们绝不能将唱唱歌、跳跳舞视为区区小事,实际上音乐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倘若忽视音乐教育,不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焉能以美育完善未来接班人的心灵、性格、品格吗?是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时候了!不能等待,应从自身做起,为培育“四有”新人,为振兴国民艺术教育事业而竭尽全力!又如《歌剧音乐亟待理论支撑》一文中指出:民族歌剧音乐如果不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势必一开口就“洋腔洋调”无法与母语文化对话,接不上传统文化血脉,这样做造成水土不服、寸步难行,全被所谓的“文化全球化”迷雾遮住眼睛,抵制不住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中国歌剧必然会丢根失魂。
三、妙语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严肃音乐的评论文章而言,创造性的思想见解与精准评论犹如人的优雅骨骼,创造性的语言犹如人的靓丽肌肤,至关重要。因为它攸关作者的思想表述与文字语言能力、内在的精气神,攸关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致与对字里行间蕴藏的价值理念的理解与传播。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语言别具一格,既文采斐然又深入浅出,既有音乐美又有文学美与哲思美,可谓光彩照人,魅力十足。
(一)时代色彩浓郁,与主流价值、主流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即语境新。尹晓星虽已年届古稀,但精神矍铄,仍然担任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执行主编,音乐界称其“70后”,迄今他已经担任40多年的报刊主编(总编辑),所以他的艺术思想始终与时代跟进、与人民同步,与社会主旋律同频共振。比如《奏响无愧于时代的黄钟大吕——在沅江市第四次音代会上的讲话》《音乐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和谐强音——湖南省音协理创会五年回眸、展望与思考》《弘扬湖湘音乐发展先进文化——在省音协理创会年会上就论文征集评奖的发言》《和谐的时代 和谐的乐章——在衡阳市音协歌曲创作笔会上的讲话》《文化自信的诗意表达——指挥家、作曲家李晓元艺术追求探微》等音乐评论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均旗帜鲜明地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进行了精妙的连接与阐释,富有较深的社会烙印与时代标识。
(二)理性色彩浓厚,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严谨与讲究,语言逻辑推理格外慎密与科学,饱含哲理色彩的“金段”“金句”随处可见。比如《胆识·艺术·理性·真诚——在2009年常德市歌曲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写道:“写歌,就是词曲作者将“美”注入需要歌唱的生活,以色彩性的旋法表现美的特质,深化美的意蕴,升华美的精神。”像这样精辟的语段既是文章中的一部分,又可以作为独立的一段存在。又如《美在超越——论何纪光创立新型高腔唱法的艺术实践》等文章中的论述。
(三)形象色彩之浓艳,将专业性的表达甚至音乐术语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艺术化、方言化,不但生动有趣、晓畅易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增强了文采与可读性,显示了文章蕴含的活力与张力,真正臻于艺术辩证艺理上的完美。比如《作曲创新刍议——在1993年全国桂林词曲笔会上书面讲话》一文中论道:文无定法,同样,作曲亦未有定法。张三有张三的A、B、C,李四有李四的A、B、C,倘若只有某某人的A、B、C,还谈得上什么“创新”。又如《灵感、个性、形象——在湖南省青年词曲作家创作笔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论道:歌曲艺术,虽不像歌剧、交響乐创作那样具有高难度,创作一首短小歌曲,如同打钓鱼钩,造大机器固然不易,但打钓鱼钩“笨手笨脚”者亦拢不得边。
(四)“韵律色彩”之浓丽,对仗、押韵、节奏、排比等句式与论点几乎贯穿于每一篇文章,多姿多彩,变化无穷,透射出一种音乐家笔触所特有的音乐性与韵律感,阅读起来仿佛聆听扣人心弦、沁人心脾的音乐,妙不可言。比如《美的追求与创造——林绿琪青少年歌曲选<春天的声音>序》一文的论点:求真,以有感情思为核心;求新,以优秀传统为根本;求精,以鼓舞人心为准绳。可见,文章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字字珠玑,且节奏和谐,韵律动听。
德国浪漫时期作曲家韦伯曾说,“评论必须深思熟虑地分辨和最大限度地支持艺术进步。”笔者以为,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是其主动站在被评论者的角度或视角看待所评对象的艺术取向与美学定位,且用“杀鸡”的“牛刀”即“取法其上”的音乐技术功底剖解评论对象的结果,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音乐文化批评空间。按照博兰霓的知识论认为,人的创造来源于两种意识即“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而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文章是其“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完美融合,即长时间音乐作品创作实践之后的理论研析的结晶。因此,无论是对新时代音乐思想的进步还是音乐生态文明的发展,必将给予“深思熟虑地分辨和最大限度地支持”,从而起到“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功效,助推湖南乃至全国音乐事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肖 舞 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