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主要是指占有一定的空间或者平面,并且具有可视性特征的艺术。从其设计理念来看,美术教育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之美,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审美教育逐渐成为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良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美术学科作为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自然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对美术教学中蕴含的审美要素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具体的教学手段。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渐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1.贴近自然,激发审美灵感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普遍不够完善,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美术作品中的美。相较而言,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美无疑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更加容易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自然生活作为重要场所。同时,自然景物中不但蕴含着生命发展规律,而且有着直观的线条、明暗和色彩等基础的美学表现。在和自然景物的接触中,有利于逐渐使学生萌发审美灵感,从而更好地接受审美教育。
以《风来了》为例,这一节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绘画和创意,表现风吹来时的特征与变化,通过线条大胆地表现出风吹来时的情景与感受。首先,我拿着一张纸条站在门口。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我手中的纸条在不断摆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我纸条发生摆动的原因是有风吹过。然后,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观察在风的吹拂下,不同的景物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观察中,学生对风中的树木、花朵、白云、红旗等不同景物的形态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而这些景物差异化的形态也给了学生不同的美的体验。完成景物的观察之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站在风中,用自己的身体体会风吹过来是怎样的感受。接着,学生结合风中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描绘了风的线条。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审美灵感。由此可见,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贴近自然、感受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2.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小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与环境的影响。为了在教学中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活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逐渐发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
如:《恐龙世界》这一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了恐龙的一般形态和生活的环境,以及恐龙身体构造中不同部分的比例。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恐龙的造型美,并使学生对以“恐龙”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产生充足的热情,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而是首先借助多媒体视频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段视频出自于纪录片《恐龙星球》,视频全面讲述了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的二十多种形態各异的恐龙。全片采用了电影CG技术,将虚拟的恐龙世界以一种精彩绝伦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了解了恐龙的形态美。同时,通过这段视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意识。
3.组织实践,提升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准确感受美并不是教育活动的完结。从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美术实践当中,使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于美术作品中,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发展。
如:通过《端午节》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了端午节用品中蕴含的美,比如龙舟的造型美。于是,完成课堂知识的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需要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比如纸板、纸盒、竹片等。利用这些材料,学生要按照自己的想象制作不同形态的龙舟。同时,要在龙舟上绘制不同的图案。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在手工作品中体现了出来,从而锻炼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对现阶段审美教育的内涵与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根据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变化,应该对教学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超.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72.
[2]刘军.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中旬),2018,(12):102.
杨国霞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审美教育逐渐成为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良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美术学科作为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自然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对美术教学中蕴含的审美要素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具体的教学手段。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渐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1.贴近自然,激发审美灵感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普遍不够完善,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美术作品中的美。相较而言,自然景物中蕴含的美无疑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更加容易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自然生活作为重要场所。同时,自然景物中不但蕴含着生命发展规律,而且有着直观的线条、明暗和色彩等基础的美学表现。在和自然景物的接触中,有利于逐渐使学生萌发审美灵感,从而更好地接受审美教育。
以《风来了》为例,这一节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绘画和创意,表现风吹来时的特征与变化,通过线条大胆地表现出风吹来时的情景与感受。首先,我拿着一张纸条站在门口。经过观察,学生发现我手中的纸条在不断摆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我纸条发生摆动的原因是有风吹过。然后,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观察在风的吹拂下,不同的景物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观察中,学生对风中的树木、花朵、白云、红旗等不同景物的形态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而这些景物差异化的形态也给了学生不同的美的体验。完成景物的观察之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站在风中,用自己的身体体会风吹过来是怎样的感受。接着,学生结合风中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描绘了风的线条。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审美灵感。由此可见,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贴近自然、感受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2.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小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与环境的影响。为了在教学中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活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逐渐发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
如:《恐龙世界》这一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了恐龙的一般形态和生活的环境,以及恐龙身体构造中不同部分的比例。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恐龙的造型美,并使学生对以“恐龙”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产生充足的热情,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而是首先借助多媒体视频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段视频出自于纪录片《恐龙星球》,视频全面讲述了亚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的二十多种形態各异的恐龙。全片采用了电影CG技术,将虚拟的恐龙世界以一种精彩绝伦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了解了恐龙的形态美。同时,通过这段视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欣赏美和表现美的意识。
3.组织实践,提升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准确感受美并不是教育活动的完结。从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美术实践当中,使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于美术作品中,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发展。
如:通过《端午节》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了端午节用品中蕴含的美,比如龙舟的造型美。于是,完成课堂知识的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需要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材料,比如纸板、纸盒、竹片等。利用这些材料,学生要按照自己的想象制作不同形态的龙舟。同时,要在龙舟上绘制不同的图案。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在手工作品中体现了出来,从而锻炼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对现阶段审美教育的内涵与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根据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变化,应该对教学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超.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72.
[2]刘军.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中旬),2018,(12):102.
杨国霞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