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形势下,校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通过深刻挖掘民大校史文化精神内涵,探索校史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校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6-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校史之于学校犹如国史之于国家”,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是学校成立、建设、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凝结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大学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 将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激励、感染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校史为例,探讨校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民大校史文化精神内容以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最初源于19世纪中叶,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1]。对于我国高校的大學生来说,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全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高校大学生在汲取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与社会主义相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极容易造成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难以辨别是非曲直,难以认清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弱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特别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明显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资源,扩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校史是一所学校创建、变迁、发展整体历史的反映,记录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情况以及高校师生在科研、教学以及其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事迹、科研成果,展现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特色,形成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大学传统。校史是一种历史亦是一种文化,历史与文化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立统一中共生共存[2],校史文化以人、物、事、魂为载体,塑造了高校师生的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对大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史文化是一部鲜活的教育史,它与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独特的优质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遵守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观教育;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共产主义道德等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任何一所高校的创办与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奋斗史、改革史,校史文化丰富的办学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契合,因此,校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质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天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以人类的活动为前提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的外部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时所体现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4]。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导向、育人、激励、凝聚等功能。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感。正确的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校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创业者、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的过程,记录了学校师生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励志摆脱愚昧、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创业过程;记录了教职员工以校为家、献身教育、孜孜不倦的育人过程;记录了各民族师生“互嵌共融”兄弟情深的团结奋斗过程;记录了大学生胸怀国家、服务人民、刻苦攻读的报国过程。校史所彰显出的价值观——坚持将国家民族放在首位,坚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保持高度的统一,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事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目前,高校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多种传统教育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这是由教育对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95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正趋于成熟,他们普遍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独立性强,既求真务实又勇于竞争创新,但同时由于我国处于发展改革转型关键时期,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民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5]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每一处校园遗址(建筑物)、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位优秀人物事迹、每一种学校精神,都是一本生动具体、亲近感人、贴近高校大学生的教科书、“营养剂”,诠释着高校师生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境界。将这些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二、深刻挖掘民大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史文化是高等院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映照,是高等院校长期办学历史事件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6]。民大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建校近60年来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了各类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民大校史是一代代民大師生共同创造和积累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1.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关乎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针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消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的政策。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同西藏人士谈话中就指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指示,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指出:“藏族学院凡愿意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来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的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一代代民大师生怀着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为争取西藏民族解放独立、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以顽强的拼搏、不断的探索精神,投身到西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
2.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任何一所高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办学过程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的。翻开民大校史,从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的曲折办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和西藏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无论是1959年2 100名学生入藏参加平叛斗争,数十名学员血洒疆场还是积极投身到西藏民主改革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动西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捐钱捐物还是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远赴世界最高海拔阿里地区强基惠民,都是无数个民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爱国主义运动。一部民大校史,就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斗争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大校史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贯穿民大师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民大校史中蕴含着无数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在民大创建之时,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差的情况下,民大师生开展勤工助学,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办农场和小型工厂、建校舍解决师生生活、学习所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走内涵式、节约型发展道路。在民大的发展历程中,还始终闪现着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当年进藏十八军、老干部、六十年代的援藏青年教师,到现在的新一代的民大人,都无怨无悔地克服生活和学校中的种种困难,为西藏民族高等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4.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开拓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民大历史,从西藏公学时代到努力实现“1133266”争创教学科研型综合一流的民族大学;从建校之初定位于干部培训转向建设学科专业,形成较高办学层次;从1959年建立西藏历史上最早专科专业——藏文专业到现有4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民大师生就是依靠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按照西藏社会经济的需要,不断培养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被美誉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发动机”。
三、新形势下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推动校史进课堂进教材,在学习中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阵地,因此积极推进校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校史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在《概论》课教学中,贯通民大精神、民大办学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相结合、民大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揭示其具有一致性的内在关系,“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和适时性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基础》课教学中,贯通民大校史文化与先进文化、民大精神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彰显其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特色性和真实性。在《纲要》课教学中,将民大发展历史(西藏公学时期、西藏民族学院时期、西藏民族大学时期)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道路教育内容体系相接轨,展现民大校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育人价值。在《原理》课教学中,强调民大师生为民大发展、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民大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了三十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同时民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狠练内功,形成了適应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了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这些内容可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观》课教学中,将校史中民大师生参加西藏平叛事件与和平解放西藏、十四世达赖集团叛乱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为民族院校享受的民族政策与我国民族政策相结合,将教育部“7+1”“4+1”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我校与中央治藏方略教学内容相结合等等。民大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将校史文化资源连成片线、形成片、结成网,发挥整合效应,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激活思想政治课教育潜能。 2.倡导学生参与校史整理宣传,在过程中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结果来体现、检验。提高大学生践行校史文化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传承民大校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让大学生参与学校档案馆档案归档工作,通过对照片、影像、文件的整理、梳理学校本年度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走访学校老教师、老十八军、学校校友以及优秀校友生前工作战斗的地方,记录学校校史片段,掌握第一手材料;担任民大校史馆、西藏人权主权馆学生解说员,学校史,讲校史,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号召大学生积极设计民大校徽,创作民大校歌,解读民大校训。大学生在这些过程中,真正享受民大发展历程之旅,往往会被“看得见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优秀师生”所打动,能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明德立志,成长成才。
3.加强校史文化线上、线下媒介宣传,在传播中育人。重视校史文化资源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构建校史文化教育线上线下、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全媒体正在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获取途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 次报告:截至2015年,我国总体网民为6.88亿,其中手机上网为6.20亿人,上网人群中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为11.2%,年龄在20-29岁网民人数最多为29.9%[7]。因此,加强校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线下传统宣传方式,发挥民大校报、学报、橱窗、校办电视台、广播站等传统媒体深度、专题、持续报道方面的独特优势,传播民大好声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线上现代传媒技术 (如现有的民大校友会网站、校史网站、民大青年微信等)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优势,大力宣传民大校史文化,传播正能量,弘扬民大精神,不断扩大民大校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交互融合,实现校报、校刊、橱窗、电视与校园网、网络社区、官方微博与微信、户内外电子显示屏、网络电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起校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真正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切实增强感染力、实效性。
4.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环境中育人。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校园景观融合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产生陶冶、激励、约束、调适等重要作用,具有“春风细雨”的隐性教育功能。因此,全力打造校园景观建设是大学校园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具体来讲,可以重点围绕民大办学特色、校史内容以及办学条件等,加强相关校史馆所的规划建设。根据民大历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学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精心建立了校史馆、西藏人权与主权馆、历史博物馆、多功能档案馆,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斷更新,现已成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和本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教学实践基地。为进一步突出民大校风、学风,实现专题、典型育人的校史文化格局,为了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和国家的关心,在校大门正中央、第一行政办公楼前树立了刻有胡锦涛同志为建校50周年的题词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学校校训的石雕;第一任校长(西藏公学时期)张国华校长,在学校9年间,遵照中央指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学校的办学方针,把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民族干部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学校的光荣传统;他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带到了学校,使老西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民大人,奠定了学校在西藏革命和建设史上特殊的历史地位,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在图书馆前树立了他的雕像。此外,学校还将校史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教学楼、道路等的命名、标识和景观文化设计建设中,努力赋予实物景观以血肉、感情,实现校园环境与景观文化在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上的和谐统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5.创新多种活动载体讲好校史故事,在活动中育人。高校校史中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这是一大笔精神财富。因此,将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贴切生活、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讲好校史故事,吸引广大学生、校友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传播校史知识、传递母校情感、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发展力量等目的。针对民大新入学的大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重走老教学楼和图书馆等活动,讲述校史基本知识、普及重要民大文化传统,在入学教育等环节实施过程中,使他们了解学校传统,主动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成为真正的民大人。在日常性的校史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发动校史研究专家、校史馆讲解员、档案馆老师等开展校史宣讲,邀请老十八军战士、离退休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做相关的校史报告、讲校史故事;邀请优秀校友如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人称“西藏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字典”的次仁卓嘎、农学博士尼玛扎西、西藏十大杰出青年普智、“金话筒奖”获得者西藏电视台主持人德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布琼、CCTV慈善人物玉卓玛等来校做先进事迹报告。在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班集体、学院中开展校史知识竞赛、驻村生活情景剧和校史情景剧编演等形式,不断丰富校史教育形式。加强学校重要历史的纪念,如每年学校举行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每年9月15日建校纪念日,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论文竞赛、师生座谈会、感恩征文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校史文化由感知上升到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自觉地进入学生头脑,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6.
[2]方牧.舟山群島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简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 (2).
[3]陈顿山,温文芳.新时期西藏开展红色教育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6(7).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曹秀芬,江书平,吕宏玉.高等院校弘扬校史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史文化建设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3(5).
关键词:校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6-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校史之于学校犹如国史之于国家”,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是学校成立、建设、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凝结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大学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 将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激励、感染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校史为例,探讨校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民大校史文化精神内容以及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最初源于19世纪中叶,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1]。对于我国高校的大學生来说,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全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高校大学生在汲取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与社会主义相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极容易造成他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难以辨别是非曲直,难以认清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弱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特别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明显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资源,扩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校史是一所学校创建、变迁、发展整体历史的反映,记录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情况以及高校师生在科研、教学以及其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事迹、科研成果,展现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特色,形成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大学传统。校史是一种历史亦是一种文化,历史与文化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立统一中共生共存[2],校史文化以人、物、事、魂为载体,塑造了高校师生的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对大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史文化是一部鲜活的教育史,它与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独特的优质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用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遵守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观教育;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共产主义道德等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任何一所高校的创办与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奋斗史、改革史,校史文化丰富的办学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契合,因此,校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质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天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以人类的活动为前提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的外部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时所体现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4]。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导向、育人、激励、凝聚等功能。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感。正确的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校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校创业者、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的过程,记录了学校师生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励志摆脱愚昧、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创业过程;记录了教职员工以校为家、献身教育、孜孜不倦的育人过程;记录了各民族师生“互嵌共融”兄弟情深的团结奋斗过程;记录了大学生胸怀国家、服务人民、刻苦攻读的报国过程。校史所彰显出的价值观——坚持将国家民族放在首位,坚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保持高度的统一,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
3.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事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目前,高校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多种传统教育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这是由教育对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95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正趋于成熟,他们普遍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独立性强,既求真务实又勇于竞争创新,但同时由于我国处于发展改革转型关键时期,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民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5]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每一处校园遗址(建筑物)、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位优秀人物事迹、每一种学校精神,都是一本生动具体、亲近感人、贴近高校大学生的教科书、“营养剂”,诠释着高校师生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境界。将这些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二、深刻挖掘民大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史文化是高等院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映照,是高等院校长期办学历史事件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6]。民大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建校近60年来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了各类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民大校史是一代代民大師生共同创造和积累留下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1.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关乎党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针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消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的政策。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同西藏人士谈话中就指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指示,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指出:“藏族学院凡愿意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来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的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一代代民大师生怀着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为争取西藏民族解放独立、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以顽强的拼搏、不断的探索精神,投身到西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
2.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任何一所高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办学过程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的。翻开民大校史,从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的曲折办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和西藏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无论是1959年2 100名学生入藏参加平叛斗争,数十名学员血洒疆场还是积极投身到西藏民主改革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动西藏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捐钱捐物还是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远赴世界最高海拔阿里地区强基惠民,都是无数个民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爱国主义运动。一部民大校史,就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斗争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大校史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贯穿民大师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民大校史中蕴含着无数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在民大创建之时,在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差的情况下,民大师生开展勤工助学,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办农场和小型工厂、建校舍解决师生生活、学习所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坚持走内涵式、节约型发展道路。在民大的发展历程中,还始终闪现着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当年进藏十八军、老干部、六十年代的援藏青年教师,到现在的新一代的民大人,都无怨无悔地克服生活和学校中的种种困难,为西藏民族高等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4.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开拓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民大历史,从西藏公学时代到努力实现“1133266”争创教学科研型综合一流的民族大学;从建校之初定位于干部培训转向建设学科专业,形成较高办学层次;从1959年建立西藏历史上最早专科专业——藏文专业到现有4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民大师生就是依靠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按照西藏社会经济的需要,不断培养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被美誉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发动机”。
三、新形势下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推动校史进课堂进教材,在学习中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阵地,因此积极推进校史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校史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在《概论》课教学中,贯通民大精神、民大办学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相结合、民大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揭示其具有一致性的内在关系,“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和适时性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基础》课教学中,贯通民大校史文化与先进文化、民大精神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彰显其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特色性和真实性。在《纲要》课教学中,将民大发展历史(西藏公学时期、西藏民族学院时期、西藏民族大学时期)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道路教育内容体系相接轨,展现民大校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育人价值。在《原理》课教学中,强调民大师生为民大发展、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民大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了三十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同时民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狠练内功,形成了適应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了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这些内容可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观》课教学中,将校史中民大师生参加西藏平叛事件与和平解放西藏、十四世达赖集团叛乱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为民族院校享受的民族政策与我国民族政策相结合,将教育部“7+1”“4+1”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我校与中央治藏方略教学内容相结合等等。民大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将校史文化资源连成片线、形成片、结成网,发挥整合效应,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激活思想政治课教育潜能。 2.倡导学生参与校史整理宣传,在过程中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结果来体现、检验。提高大学生践行校史文化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传承民大校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让大学生参与学校档案馆档案归档工作,通过对照片、影像、文件的整理、梳理学校本年度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走访学校老教师、老十八军、学校校友以及优秀校友生前工作战斗的地方,记录学校校史片段,掌握第一手材料;担任民大校史馆、西藏人权主权馆学生解说员,学校史,讲校史,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号召大学生积极设计民大校徽,创作民大校歌,解读民大校训。大学生在这些过程中,真正享受民大发展历程之旅,往往会被“看得见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优秀师生”所打动,能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明德立志,成长成才。
3.加强校史文化线上、线下媒介宣传,在传播中育人。重视校史文化资源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构建校史文化教育线上线下、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全媒体正在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获取途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 次报告:截至2015年,我国总体网民为6.88亿,其中手机上网为6.20亿人,上网人群中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为11.2%,年龄在20-29岁网民人数最多为29.9%[7]。因此,加强校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线下传统宣传方式,发挥民大校报、学报、橱窗、校办电视台、广播站等传统媒体深度、专题、持续报道方面的独特优势,传播民大好声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线上现代传媒技术 (如现有的民大校友会网站、校史网站、民大青年微信等)在信息推送方面的优势,大力宣传民大校史文化,传播正能量,弘扬民大精神,不断扩大民大校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交互融合,实现校报、校刊、橱窗、电视与校园网、网络社区、官方微博与微信、户内外电子显示屏、网络电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起校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真正将其融入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切实增强感染力、实效性。
4.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环境中育人。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校园景观融合了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产生陶冶、激励、约束、调适等重要作用,具有“春风细雨”的隐性教育功能。因此,全力打造校园景观建设是大学校园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具体来讲,可以重点围绕民大办学特色、校史内容以及办学条件等,加强相关校史馆所的规划建设。根据民大历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学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精心建立了校史馆、西藏人权与主权馆、历史博物馆、多功能档案馆,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斷更新,现已成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和本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教学实践基地。为进一步突出民大校风、学风,实现专题、典型育人的校史文化格局,为了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和国家的关心,在校大门正中央、第一行政办公楼前树立了刻有胡锦涛同志为建校50周年的题词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学校校训的石雕;第一任校长(西藏公学时期)张国华校长,在学校9年间,遵照中央指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学校的办学方针,把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坚定信念的民族干部作为首要任务,形成了学校的光荣传统;他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带到了学校,使老西藏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民大人,奠定了学校在西藏革命和建设史上特殊的历史地位,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在图书馆前树立了他的雕像。此外,学校还将校史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教学楼、道路等的命名、标识和景观文化设计建设中,努力赋予实物景观以血肉、感情,实现校园环境与景观文化在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上的和谐统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5.创新多种活动载体讲好校史故事,在活动中育人。高校校史中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这是一大笔精神财富。因此,将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贴切生活、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讲好校史故事,吸引广大学生、校友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传播校史知识、传递母校情感、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发展力量等目的。针对民大新入学的大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重走老教学楼和图书馆等活动,讲述校史基本知识、普及重要民大文化传统,在入学教育等环节实施过程中,使他们了解学校传统,主动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成为真正的民大人。在日常性的校史教育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发动校史研究专家、校史馆讲解员、档案馆老师等开展校史宣讲,邀请老十八军战士、离退休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做相关的校史报告、讲校史故事;邀请优秀校友如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人称“西藏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字典”的次仁卓嘎、农学博士尼玛扎西、西藏十大杰出青年普智、“金话筒奖”获得者西藏电视台主持人德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布琼、CCTV慈善人物玉卓玛等来校做先进事迹报告。在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班集体、学院中开展校史知识竞赛、驻村生活情景剧和校史情景剧编演等形式,不断丰富校史教育形式。加强学校重要历史的纪念,如每年学校举行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每年9月15日建校纪念日,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论文竞赛、师生座谈会、感恩征文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校史文化由感知上升到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自觉地进入学生头脑,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6.
[2]方牧.舟山群島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简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 (2).
[3]陈顿山,温文芳.新时期西藏开展红色教育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6(7).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曹秀芬,江书平,吕宏玉.高等院校弘扬校史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史文化建设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