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汉子”一词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侧面反映了女性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女汉子”为中心的亚文化群体的流行,表达了性别亚文化在特定时期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本文的研究视角是研究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女汉子”群体,能够恰当的揭示当前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认知,以及高校女生气质建构的迫切需求。结合性别亚文化现象,以“女汉子”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问题,是一个崭新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对于“女性教育”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亚文化;女汉子;高校建设;气质建构
  不同时代的女性都彰显不同时代独有的文化特性,如今,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催化下,女性的角色演变成另一种形态——“女汉子”。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心理品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具有激励、凝聚、约束教育和导向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角。本文将以形象建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记录、探讨、质询“女汉子”这一文化现象的形塑过程成因,分析总结“女汉子”的现象,探讨出如何构建和提升高校女生的气质的有效方法。
  一、“ 女汉子”出現及流行
  “女汉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让“女汉子”更加形象化的表现,源于2013年8月网传一张俄罗斯 17岁少女的照片,照片中少女精致的面庞加发达的肌肉,让网友惊呼“史上最萌女汉子”,由此大众对“女汉子”定位也由模糊转向清晰。人们对于“女汉子”的理解在现实语境中分为两个层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女汉子”通常不拘小节,不爱打扮,蓬头垢面地上街,通常是宅女形象,挑战传统的男性审美。在行为认知层面,她们标榜独立、自强、坚毅的价值品格。区别于“软妹子”的温柔,柔弱,感性,她们修得了水管,扛得动水桶,换的了煤气。网友戏称“Fe(铁)+male(汉子)=Female”,通常认为“女汉子”也把这种称谓看成是一种褒奖。因此,在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的互联网时代,“女汉子” 取代“淑女”的审美视角,渐渐成为时尚。
  当下媒介文化日渐成熟,“女汉子”从一种概念发展至一种精神符号。从网友对“Female”的另类解读中,不难看出,“铁”+“汉子”这些原本隶属于男性范畴的角色特征,被现代女性欣然接受,并以一种近乎炫耀式的口吻传播。显然“女汉子”言语表达的系统中,多数以赞颂雄性气质、展现男性品格为沟通纽带,正是因此,“女汉子”能顺利潜入男性主体意识中,将自身与和谐的父权秩序相整合,使女性在历史背景下浮出地平线。从深入层次分析,“女汉子”精神文化符号的出现,证明现代女性渴望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消除长久以来男性文化对女性的孤立与排斥。尽管“女汉子”所涵盖的文化涵义不止一种,所包含的话语也并非完全符合现代女性的发展。但“女汉子”的传播,表达的是一个与中国社会转型及文化变动有着密切关联的流行词汇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从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可以窥探到性别文化传播历经的变化。
  二、亚文化背景下“女汉子”的传播
  “女汉子”诠释了新时代的女性价值,即女性强化了主体意识以及融入男性气质。对于“女汉子”现象是否符合现代人对两性关系的理解?文化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一种性别身份的获得,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引用、不断重复的操演过程。从“白富美”“萌妹子”“女屌丝”再到“女汉子”,女性社会角色的不断演变,折射出女性对人生定位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可将女性社会角色演变的过程,看成是女性亚文化的一次经验性的实践。有学者借鉴布尔迪厄的批判社会学理论以及巴特勒“表演”理论在对亚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亚文化资本”“场景”等新范畴。笔者从这些理论与实践中,概括出女性亚文化的实践意义。当“自嘲”和“恶搞”成为大众所崇尚的“亚文化资本”时,会催生许多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场景。
  互联网上崛起的“女汉子”现象正是这条产业链中的冰山一角,这也意味着“女汉子”既是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网民的“消费”对象,而“消费”女性亚文化的群体,可能会形成品位感的共性以及群体归属感。所以也不难解释男性群体对“女汉子”现象抱积极态度的原因,即在“消费”女性的过程中找到提升男性特质的新途径。“女汉子”展现出的群体矛盾多样化及社会对“女汉子”的包容,给人一种倡导性别平等的假象,实则并不合理。从精神层面来讲,“女汉子”现象对女性的气质贬低以及对男性的气质推崇,反映当下女性“风格”定位的模糊。借由“女汉子”的包装,试图复制男性气质特征,形成“不拘一格”的男性风格,此做法不仅不能实现对女性的解放,反而鼓舞男性中心意识以另一种更隐晦、更彻底的方式形成对女性的压迫。
  三、关于“女性美丽教育”的调查研究
  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女性形象的教育及影響,需要有具体的研究数据加以支持。笔者以《女生的美丽课堂》产生的影响和调查结果来说明。本次调查选取了222名陕西科技大学的本科学生和74名家长作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222名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变美的价值诉求。其中只有1.8%的人是冲着学分来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是选修主体,研究样本的共性是跨越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过渡时期,转变自身形象使他们的根本诉求。研究数据显示,有42.5%的女生认为自己就是“女汉子”;其中28.9%的女生渴望改变自身“女汉子”形象;67%的男生表示更加喜欢温柔淑女的女性形象。在74份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总结得到,98.6%的家长都支持学生上这门课,并且支持孩子通过课程变得更加美丽与优雅;其中有9.75%的家长明确地说,希望通过课程让孩子改变形象,减肥瘦身;其中有27%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丢掉“男孩子气”提升女生气质与“淑女”品质,以便于未来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通过两组调查数据显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外在形象以及气质修养的改变与提升,“女汉子”现象并不是现代人真正欣赏和喜好的文化符号。“女汉子”亚文化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范围内,因此也对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在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及“人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四、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
  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在高校女生气质建构的培养目标上,首先要致力于打造学生的自我形象,并根据美国作家希尔奥尔德的《自信的提升》一书,为学生提升自信心提供方法和建议。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现如是“看脸”的社会,个人形象如何,往往决定人际关系的优劣。个人形象不仅指外表美丑,还包括行为修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固然不可取,而“败絮其外,金玉其中”亦不足取。“内外兼修”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自信心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里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挫折和战胜困难的保证,也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
  其次要引领学生提升文化内涵。审美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女生的美丽课堂》在课程设置上,涉及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课程,旨在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明辨美丑,引导学生创造美 ,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在艺术领域里发现美、感受美,通过音乐、读书、旅行、美术欣赏等方式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提升对美的理解和感悟的方式 , 從而提升审美修养 。
  最后一个方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女生的美丽课堂》在课程设置上涉及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问题,开展传统文化学习内容。高等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体现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自觉水平。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是责无旁贷的,应当在校园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加自身的思想文化内涵。
  五、结语
  总之,“女汉子”形象是一個对比产物,是互联网时代的女性角色的崭新定位,从一方面来讲对于性别平等传播起到了积极意义,但是抛弃自身的气质魅力的反抗并不能摆脱固有意识形态的枷锁。高等教育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性”及“审美”教育,减少亚文化的传播途径,创建美好的文化氛围及学习环境,丰富课程内容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要敦促大学生提升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审美观念,展示个性同时不失修养,也期待大学生通过文化实践来构建一个健康、平等的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谭瑶姬.网络时尚与性别亚文化:“女汉子”现象的文化解读[J].新闻传播,2014(05):70-71.
  [2]黄嘉莹.关于大学生对“女汉子”看法的调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S1):29-31.
  [3]王帆,冉华.浅论“女汉子”的文化语义与传播学价值[J].新闻世界,2014(04):282-283.
  [4]孟艳军.高校亚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安大学,2013.
  作者简介:贺岭,学历:博士,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张冰(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VI设计是一种企业文化的载体,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VI通译为视觉识别,从视觉的角度发挥着CIS系统卓有成效的营销力和传播力。企业VI设计可以快捷地传播企业发展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形象,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VI设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对自身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对经营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的体现以及对个性化品牌的构建都是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
期刊
[该论文为2016年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 2016110191201]  摘要:总结手机界面交互设计基础理论以及老年人群特性在手机界面交互设计上的运用;通过相比研究三个老年人智能手机相关案例,并联合对老年群体的全方位的调研分析,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观念方式和设计需求;对老年人群体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解析总结,构建出一套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界面交互设计研究体系,提出专门面对老年人智能手机的界面
期刊
摘要:陶身体舞团自2008年3月成立以来,似旋风席卷世界各大艺术节。以探索人的身體感受和心理体验为追求,通过一系列数字为题的作品,构架出一座将观众、舞者、剧场联系在一起的桥梁。  陶身体剧场《4》的创作风格中,动作风格方面,他们的身体柔韧无骨;有时他们又无比坚实,像落满尘土的静默雕塑。他们像对方的影子,相互模仿、重复,想要腾飞,身体的各个部位却一次次徒劳无功地贴回地面。这是一场身体与地板的对抗性游
期刊
摘要:阿卡贝拉(A Cappella)意为「在教堂的音乐」。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教会以清唱方式(最多加上管风琴)主导着合唱音乐,人们注意到人声的美丽,且无乐器伴奏,便以「无伴奏」”unaccompanied” 一词来解释A Cappella。多声部的阿卡贝拉音乐约于公元第10世纪出现,公元15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番新的景象。到了20世纪初,阿卡贝拉发展出近现代的
期刊
摘要:梅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器物,可说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缩影。桂林博物馆收藏有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梅瓶三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世所罕见,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精选桂林博物馆藏的三组明代青花梅瓶进行赏析,以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青花梅瓶;青花龙纹梅瓶;青花鱼藻纹梅瓶;青花人物纹梅瓶  一、绪论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
期刊
摘要:在石器时代,陶瓷当时作为土制器皿制作,在史前的彩陶,种类繁多,是中国国粹艺术,也是在中国书法和国画发展的起源的铺垫,中国的陶瓷艺术可以说是历史文物的的先行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近代开始,陶瓷艺术被人们学习与传承,开展陶瓷艺术的教育,为中国的国粹艺术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陶瓷艺术;国粹艺术  如今的陶瓷艺术,可以说是宝贵的,直至今后的发展也是推动着国家古典艺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重
期刊
摘要:在娱乐综艺和真人秀节目的夹击中,文化类节目连续发力,近年来创造了不少优秀的文化精品。优酷土豆线上的《看理想》系列节目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个性特征圈粉无数,在“互联网+”备受社会宠爱之际,文化节目乘着互联网这匹快马举步生风。叙事学理论兴起于西方,以其广阔的研究视野以及与多学科的关联融合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研究热潮。本文将借鉴叙事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引入对文化类节目的分析,试图探讨这一
期刊
摘要:《红海龟》于2016年中旬之后先后于法国,日本等国家上映,引起了动画届不小的轰动。在当代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时代下,这部影片獨自以其无声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默片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红海龟》以其极简的风格和慢手法的表现令其表达出了自我的内涵和主题——心里有依靠的地方,就叫家。  关键词:默片;极简;慢手法;催人泪下  一、对于剧情的表现  《红海龟》讲述的是一个男人被流落到荒岛
期刊
摘要:在当下种类繁多的文化产业现实案例中,古街改造无疑是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转换、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现实途径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破坏。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古街的开发再利用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娱乐、旅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不可估量的旅游资源。然而在古街改造过程中有很多不合理的改造对城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避免类似情
期刊
摘要:开斋节是穆斯林在世俗社会与精神信仰的神圣世界之间的一种联系仪式,在穆斯林的精神洗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的访谈,本文拟对开斋节的历史缘起和具体仪式作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开斋节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用。  关键词:开斋节;社会功能;访谈记录  一、开斋节的历史缘起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一年中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根据伊斯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