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是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为达到一定的教学、发展和教育目的而进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比较法只是其中之一,在相互的比较中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概念的同时,又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类比、差比、对比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也在逐年下滑,给许多专业课教学带来越来越大的难度,专业课教师正面临着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内容多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良、纪律松散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课容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每个中职教师努力实现的目标。长期以来,经过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从事中职会计课教学多年,在此仅谈一谈比较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应用。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可见,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清一个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各事物间的关系和区别,形成对事物概念的认识。比较法就是对教学内容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在相互的比较中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概念的同时,又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较法又可以分为类比、差比和对比等。类比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点;差比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比则是将正反两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特点。怎样"比",要视教学需要而定,在平时讲解新课中使用较多,对学生作业和试卷的讲评也时常用到。
一、类比和差比的应用:
类比和差比都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在讲解新课时通常同时使用,以使学生对首次接触的新知识形成正确概念,但也必须注意先后顺序,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先用类比,后用差比:
对于同一种核算方法下的两种计算公式,就可以先找出该核算方法的主要特征,再比较两种公式的差别所在,如:
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对技术进步快的电子、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腐蚀性大的化工等行业,为使其固定资产成本能在估计的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使用初期,由于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以后各年则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丧失其领先地位,根据这一特点,按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在计提折旧的核算中,使用初期计提较高的折旧额并逐年减少,从而形成加速折旧法的最主要特点。按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额可通过"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这两种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都是递减的,初学时往往会混淆起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讲课时,我在介绍完加速折旧法的主要特点后,就通过几个公式进行比较。
1、计算折旧额的总公式:
年折旧额 = 计提折旧的基础 * 年折旧率
2、加速折旧法的总公式:
年折旧额(逐年递减)=计提折旧的基础 * 年折旧率
因为影响年折旧额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所以要使年折旧额逐年递减,则:
(1)、计提折旧的基础逐年递减。即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随着计提折旧额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年折旧率不变,但与一般折旧率不同的是这里须乘以2,从而引申出"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 =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 (2 * 年折旧率)
=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 2/预计折旧年限
另外还要强调指出的是,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到期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平均摊销。
(2)计提折旧的基础不变,年折旧率逐年递减。即:
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 尚可使用年限 / 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其中:尚可使用年限 = 预计使用年限 - 已使用年限(其差额逐年递减)。
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 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使用年限 + 1)/2(其值固定不变)。
(二)、先用差比,后用类比:
对于同一会计实务的两种核算方法,为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时就不至于混淆,则应先把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找出来,再来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如:
原材料的核算业务,各企业可以根据其采购数量及品种的多少选择按实际成本计价或按计划成本计价。一般情况下,采购的数量较少、品种不多的企业,通常选择采用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而采购的数量较大、品种繁多的企业,则采用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较为简便,两种方法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1、运用的会计核算账户不同:
(1)、实际成本计价主要运用"原材料"和"在途材料"两个会计账户,且这两个账户的核算金额是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计价主要运用"材料采购"、"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三个会计账户,其中"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登记采购材料时支付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将已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结转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表示在途材料;"原材料"账户的核算金额是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则是"原材料"账户的调整科目,用来调整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承担的成本差异额(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2、发出原材料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
(1)、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计算方法:
由于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和地点不尽同,每批材料的入库采购成本也就不一定都相等,如何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企业可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2)、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计算方法: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是按计划成本入库的,发出时应先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中的数量和计划单价结转计划成本,再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算出并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当然,无论是实际成本计价还是计划成本计价,其核算口径是一致的,即在原材料核算的"采购、入库、发出"三个阶段中,采购和发出时均是按实际成本进行计算,所不同的仅仅只限于库存材料的计价上。
二、对比的应用:
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所在企业的位置,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通常是相反的。在期末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变换角色分别做会计处理,加深他们对此类业务的印象。如:
企业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就是两个相反的业务,尤其是对代垫运费的处理,学生在学习时极易混淆。在复习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站在购买方和销售方进行处理。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假设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A材料20,000千克,单价2.00元/千克,运费500元由乙公司代垫,税款按17%计算,价税款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收到,并验收入库。则:
通过比较,两类业务的异同点就显而易见了。先有卖出,后有买入,且收付金额相同(均为47,300元),但成本构成却不同,对于购买方甲公司,500元的运费是采购费用,应计入采购成本,而乙公司仅为代付,不能当作费用,只需从甲公司收回即可。
总之,课堂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综合体现,比较法只是其中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法往往是同别的教学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生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通盘安排,注重比较的内容、范围大小和详略程度,并配上一定的练习和试题,使教学目的始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外国教育史(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版
[2]《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三期P1-4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类比、差比、对比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也在逐年下滑,给许多专业课教学带来越来越大的难度,专业课教师正面临着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内容多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良、纪律松散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课容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是每个中职教师努力实现的目标。长期以来,经过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从事中职会计课教学多年,在此仅谈一谈比较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应用。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可见,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清一个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各事物间的关系和区别,形成对事物概念的认识。比较法就是对教学内容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在相互的比较中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概念的同时,又能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较法又可以分为类比、差比和对比等。类比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点;差比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比则是将正反两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截然不同的特点。怎样"比",要视教学需要而定,在平时讲解新课中使用较多,对学生作业和试卷的讲评也时常用到。
一、类比和差比的应用:
类比和差比都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在讲解新课时通常同时使用,以使学生对首次接触的新知识形成正确概念,但也必须注意先后顺序,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先用类比,后用差比:
对于同一种核算方法下的两种计算公式,就可以先找出该核算方法的主要特征,再比较两种公式的差别所在,如:
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对技术进步快的电子、飞机和汽车制造以及腐蚀性大的化工等行业,为使其固定资产成本能在估计的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使用初期,由于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以后各年则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丧失其领先地位,根据这一特点,按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的要求,在计提折旧的核算中,使用初期计提较高的折旧额并逐年减少,从而形成加速折旧法的最主要特点。按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额可通过"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这两种方法每年计提的折旧额都是递减的,初学时往往会混淆起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讲课时,我在介绍完加速折旧法的主要特点后,就通过几个公式进行比较。
1、计算折旧额的总公式:
年折旧额 = 计提折旧的基础 * 年折旧率
2、加速折旧法的总公式:
年折旧额(逐年递减)=计提折旧的基础 * 年折旧率
因为影响年折旧额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所以要使年折旧额逐年递减,则:
(1)、计提折旧的基础逐年递减。即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随着计提折旧额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年折旧率不变,但与一般折旧率不同的是这里须乘以2,从而引申出"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年折旧额 =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 (2 * 年折旧率)
=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 * 2/预计折旧年限
另外还要强调指出的是,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在其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到期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平均摊销。
(2)计提折旧的基础不变,年折旧率逐年递减。即:
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 尚可使用年限 / 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其中:尚可使用年限 = 预计使用年限 - 已使用年限(其差额逐年递减)。
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 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使用年限 + 1)/2(其值固定不变)。
(二)、先用差比,后用类比:
对于同一会计实务的两种核算方法,为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时就不至于混淆,则应先把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找出来,再来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如:
原材料的核算业务,各企业可以根据其采购数量及品种的多少选择按实际成本计价或按计划成本计价。一般情况下,采购的数量较少、品种不多的企业,通常选择采用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而采购的数量较大、品种繁多的企业,则采用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较为简便,两种方法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1、运用的会计核算账户不同:
(1)、实际成本计价主要运用"原材料"和"在途材料"两个会计账户,且这两个账户的核算金额是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计价主要运用"材料采购"、"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三个会计账户,其中"材料采购"账户的借方登记采购材料时支付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将已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结转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表示在途材料;"原材料"账户的核算金额是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则是"原材料"账户的调整科目,用来调整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承担的成本差异额(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2、发出原材料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
(1)、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计算方法:
由于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和地点不尽同,每批材料的入库采购成本也就不一定都相等,如何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企业可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2)、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计算方法: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是按计划成本入库的,发出时应先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中的数量和计划单价结转计划成本,再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算出并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当然,无论是实际成本计价还是计划成本计价,其核算口径是一致的,即在原材料核算的"采购、入库、发出"三个阶段中,采购和发出时均是按实际成本进行计算,所不同的仅仅只限于库存材料的计价上。
二、对比的应用:
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所在企业的位置,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通常是相反的。在期末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变换角色分别做会计处理,加深他们对此类业务的印象。如:
企业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商品就是两个相反的业务,尤其是对代垫运费的处理,学生在学习时极易混淆。在复习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站在购买方和销售方进行处理。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假设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A材料20,000千克,单价2.00元/千克,运费500元由乙公司代垫,税款按17%计算,价税款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收到,并验收入库。则:
通过比较,两类业务的异同点就显而易见了。先有卖出,后有买入,且收付金额相同(均为47,300元),但成本构成却不同,对于购买方甲公司,500元的运费是采购费用,应计入采购成本,而乙公司仅为代付,不能当作费用,只需从甲公司收回即可。
总之,课堂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综合体现,比较法只是其中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法往往是同别的教学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生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通盘安排,注重比较的内容、范围大小和详略程度,并配上一定的练习和试题,使教学目的始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外国教育史(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版
[2]《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三期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