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拓展运动的出现,给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它使得人们不再意味的讲究体能、技巧的掌握,而更多地注重个人心智的开发拓展。
关键词:拓展运动 体育教学 教育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被沿用几十年,广大体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于这种形式。作为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主题,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是这样接受体育教育的。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全面培养人的系统工程。通过多少代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种教育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在人们新思维、新的行为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或者说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意识疲劳,当然其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跆拳道、轮滑、橄榄球等。但总的说来,是内容的变化远多于方法的变化。
1拓展训练的体验式训练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在教育界“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标”是有明显区分的,“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基于一定的哲学价值观,目的决定着目标、状态、内容和方向。人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体验成长的。“体验”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其主要特征就是体验、游戏、模仿、工作、野外活动等;另一种是间接体验,其主要特征是读书、视听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最为必要而重要的是经验,但人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学习太多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在补充直接体验意义上的间接体验也是必要的。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强调体验学习——实践,旨在改造死记硬背后本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因为现代儿童,尤其城镇儿童借助生活体验进行学习的机会减少,缺乏同大自然的接触和社会生活体验。
2拓展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法论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是高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传统的体育指导思想制约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背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铭刻着时代特征。以发展观来看,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发展的要求,凸显出的是内容、方法、手段之后的师生角色倒置。时代的发展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精神、理念和时代使命。“健康第一”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導思想,倡导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一体的健康观。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核心。
我们不否认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有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功能。但是,就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而言,体育课与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相比较是较弱的:体育教学内容如田径、武术、球类等也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拓展训练因素。但一般是在常规情景下进行,且多是个体技能的操练。而心理拓展训练计划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创设非常态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单个、小组和团队活动。其形式迥别于常规体育教学形式,很多内容也是鲜见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尤其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锤炼。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校园的地理特色,根据心理拓展训练的要求与内容,把一些心理拓展课程与体育课程交叉渗透的地方以及在体育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课程形式进行开展推广。比如拓展训练中的游泳、跳水、攀岩、高架绳网、障碍跑、条约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教学中,这样既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也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拓展训练对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本体论
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受重视的是“成就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不受重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体验性课程”、“体验性学习”、“体验性活动”、“体验性目标”这一类术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体验性课程的“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心理拓展训练的精神核心与这一模式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首先,心理拓展训练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导引。拓展训练的项目无论是水上项目还是野外生存技能训练项目或专门的场地课程,对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能要求,并集中体现在参加训练的过程中。在受到一定负荷的基础上达到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其次,心理拓展训练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自我概念的提高,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人格的个性化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符合现代“个性化教学”思想。再次,学生通过个体的参与,努力练习,发现自己有许多潜能可以挖掘,发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呵护;通过项目的计划创新和组织创新,不仅增加了与他人的互动交际能力,也提高了管理、策划等社会适应能力。
4拓展训练重塑师生角色定位认识论
无论是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一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激烈争论的问题,它们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都有失偏颇。人们呼唤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以“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在拓展训练中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学”是为导致某些预期后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实施;“教”是旨在通过信息、联系、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学校的心理拓展训练有别于社会成人的活动,因为“人的基本特点在于素质未特殊化”学生具有可教性,教师的指点对其身心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展训练教学这一动态系统中,师生积极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发现和主体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认知。1960年洛克(Arthur Rock)提出目标设定理论,他指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拓展训练应用这些理论可以使受训者建立成功的个人经验,以增强自信,肯定自我,激发潜能,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瑞林.户外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拓展运动 体育教学 教育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被沿用几十年,广大体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于这种形式。作为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主题,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是这样接受体育教育的。这种教育模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全面培养人的系统工程。通过多少代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种教育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在人们新思维、新的行为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或者说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意识疲劳,当然其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的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跆拳道、轮滑、橄榄球等。但总的说来,是内容的变化远多于方法的变化。
1拓展训练的体验式训练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在教育界“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标”是有明显区分的,“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基于一定的哲学价值观,目的决定着目标、状态、内容和方向。人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体验成长的。“体验”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体验,其主要特征就是体验、游戏、模仿、工作、野外活动等;另一种是间接体验,其主要特征是读书、视听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最为必要而重要的是经验,但人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学习太多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在补充直接体验意义上的间接体验也是必要的。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强调体验学习——实践,旨在改造死记硬背后本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因为现代儿童,尤其城镇儿童借助生活体验进行学习的机会减少,缺乏同大自然的接触和社会生活体验。
2拓展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法论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是高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传统的体育指导思想制约于一定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背景,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铭刻着时代特征。以发展观来看,许多方面已不符合现代发展的要求,凸显出的是内容、方法、手段之后的师生角色倒置。时代的发展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精神、理念和时代使命。“健康第一”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導思想,倡导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一体的健康观。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核心。
我们不否认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有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功能。但是,就学生的心理影响强度而言,体育课与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相比较是较弱的:体育教学内容如田径、武术、球类等也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拓展训练因素。但一般是在常规情景下进行,且多是个体技能的操练。而心理拓展训练计划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创设非常态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单个、小组和团队活动。其形式迥别于常规体育教学形式,很多内容也是鲜见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尤其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锤炼。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校园的地理特色,根据心理拓展训练的要求与内容,把一些心理拓展课程与体育课程交叉渗透的地方以及在体育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课程形式进行开展推广。比如拓展训练中的游泳、跳水、攀岩、高架绳网、障碍跑、条约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教学中,这样既可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也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拓展训练对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本体论
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受重视的是“成就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不受重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体验性课程”、“体验性学习”、“体验性活动”、“体验性目标”这一类术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学校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体验性课程的“体验”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活动—体验—表现”的模式。心理拓展训练的精神核心与这一模式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首先,心理拓展训练以综合体能活动为导引。拓展训练的项目无论是水上项目还是野外生存技能训练项目或专门的场地课程,对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能要求,并集中体现在参加训练的过程中。在受到一定负荷的基础上达到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其次,心理拓展训练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自我概念的提高,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人格的个性化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符合现代“个性化教学”思想。再次,学生通过个体的参与,努力练习,发现自己有许多潜能可以挖掘,发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呵护;通过项目的计划创新和组织创新,不仅增加了与他人的互动交际能力,也提高了管理、策划等社会适应能力。
4拓展训练重塑师生角色定位认识论
无论是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一直是近、现代教育史上激烈争论的问题,它们在指导实践过程中都有失偏颇。人们呼唤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以“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在拓展训练中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学”是为导致某些预期后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实施;“教”是旨在通过信息、联系、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给予及时的启发和引导,学校的心理拓展训练有别于社会成人的活动,因为“人的基本特点在于素质未特殊化”学生具有可教性,教师的指点对其身心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展训练教学这一动态系统中,师生积极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发现和主体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认知。1960年洛克(Arthur Rock)提出目标设定理论,他指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拓展训练应用这些理论可以使受训者建立成功的个人经验,以增强自信,肯定自我,激发潜能,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瑞林.户外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