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见贤思贤,向名师学习,是教师一致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都在用一辈子的学习来准备一堂课。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这恐怕也是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坛上老师的困惑。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也在摸索新的道路。如何上好语文课,就我的从教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
1、理解文本,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和剪裁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每位语文教师都要能够从语文的课程体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容美及语言的表现形式美, 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事例为载体,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各种相关的技能,渗透情感态度的引导,进行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熏陶,予以事物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对教材进行整合,大胆剪裁并重新组合,如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图文结合讲解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
2、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的统一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训练乏味,教师必须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并采用合适的方法,使语言文字训练与口语练习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交融,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体现人语文的人文性,上出语文的味道。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目的性强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做到自主、互动、愉快、发现、开放。
2、问题设计准确性高
问题的选择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不断积累情感。教师提出的要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落实,不能为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一放就忘了,而且问题之间要衔接连贯,切不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条理性,这样就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3、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大胆放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学生不会读时,教师要有方法跟进;学生爬坡上不去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捷径;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提升,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三、教学设计实而活
1、有课程意识
教师要时时处处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去考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时,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教到什么程度,最后考虑怎么教。
2 、富有艺术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走进文本所创造的意境中,体会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读出什么,悟出什么,要学习些什么。在理解、感悟文本中让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有独特的发现,学会创造,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进而超越文本,超越自我,走向学习语言的广阔天地。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个“是非者”,挑起矛盾冲突,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使学生畅所欲言,营造“面红耳赤”的争辩情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根求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
3、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和背诵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习得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因此,语文课堂要贯穿一个教学主旨:感受课文、触发语感、品味语言、养成语感、实践语言、发展语感。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训练就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书让学生读出感情,体现语言文字之美,通过想象再现画面,使学生有独特的体验,以达到情感的深化。
4、抓住重点设疑
重点也是本节课的主干。俗话说:“站的高,望的远”教师要站在全局,心存整体,精心严密地设计问题,同时也要具有严密性。即本节课要抓住的教学目标,不能随心所欲。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第一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探究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就此我一次提出三个问题:a:孔乙己的特殊身份,b:孔乙己的地位,c:孔乙己的結局。要求学生在读后找出三个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一个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终于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分别点名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结局,三个句子就回答了三个问题,三个句子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他们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麻木、冷酷、无情。学生们边讨论边悲叹孔乙己的命运。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三个问题有力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真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教得自然,学生应学得主动,师生要共同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忘我境界中,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
1、理解文本,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和剪裁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创造性使用教材”,每位语文教师都要能够从语文的课程体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容美及语言的表现形式美, 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事例为载体,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各种相关的技能,渗透情感态度的引导,进行科学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熏陶,予以事物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对教材进行整合,大胆剪裁并重新组合,如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图文结合讲解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
2、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熏陶的统一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训练乏味,教师必须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并采用合适的方法,使语言文字训练与口语练习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交融,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体现人语文的人文性,上出语文的味道。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目的性强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做到自主、互动、愉快、发现、开放。
2、问题设计准确性高
问题的选择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不断积累情感。教师提出的要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落实,不能为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一放就忘了,而且问题之间要衔接连贯,切不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条理性,这样就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3、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大胆放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学生不会读时,教师要有方法跟进;学生爬坡上不去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捷径;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提升,需要教师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三、教学设计实而活
1、有课程意识
教师要时时处处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去考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时,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教到什么程度,最后考虑怎么教。
2 、富有艺术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走进文本所创造的意境中,体会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读出什么,悟出什么,要学习些什么。在理解、感悟文本中让心灵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有独特的发现,学会创造,净化心灵,完善人格,进而超越文本,超越自我,走向学习语言的广阔天地。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个“是非者”,挑起矛盾冲突,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使学生畅所欲言,营造“面红耳赤”的争辩情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根求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
3、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和背诵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习得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因此,语文课堂要贯穿一个教学主旨:感受课文、触发语感、品味语言、养成语感、实践语言、发展语感。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训练就成为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要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书让学生读出感情,体现语言文字之美,通过想象再现画面,使学生有独特的体验,以达到情感的深化。
4、抓住重点设疑
重点也是本节课的主干。俗话说:“站的高,望的远”教师要站在全局,心存整体,精心严密地设计问题,同时也要具有严密性。即本节课要抓住的教学目标,不能随心所欲。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第一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探究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就此我一次提出三个问题:a:孔乙己的特殊身份,b:孔乙己的地位,c:孔乙己的結局。要求学生在读后找出三个句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一个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终于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分别点名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结局,三个句子就回答了三个问题,三个句子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他们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麻木、冷酷、无情。学生们边讨论边悲叹孔乙己的命运。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三个问题有力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真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教得自然,学生应学得主动,师生要共同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忘我境界中,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