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审美范式的实践建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_s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革研究的总主题。它的内涵十分丰厚,实施策略、途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切入口、突破口和生长点,逐步建构起校本育人范式。这样,立德树人之花才会开满校园,色彩斑澜,多姿多彩,形成生动活泼的育人格局和气象。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小)就是这样的学校。在特级教师王笑梅校长深入思考、精心设计与带领下,10多年来坚守并弘扬“以学愈愚”的校训,以中国美学精神为引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形成了“以美育人”的教育主张,以“以美育德”切入,以“生命语文”的实验推动“儿童生命美育课程”的开发,积极探索并逐步建构了立德树人的审美范式,创造性地深化课程改革,树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以美育德:让立德树人在审美中鲜活起来、美丽起来
  通州实小的立德树人审美范式,有个独特的切入口,即以美育德。对此,王笑梅有深刻的思考,这是个智慧的抉择。
  首先,这一抉择是基于道德与审美内在关联性的思考。立德树人,对道德的育人价值做了准确判断,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生动诠释。以立德来树人,王笑梅他们坚信不疑,也坚定不移,在这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那就是立德树人可以有不同的切入,从道德与审美的关系去思索和寻找。找寻的结果是,道德与审美早就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结构,这一结构本身就很美。他们发现,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早就有两颗种子:一颗叫道德,另一颗叫审美,这两颗种子互相包孕,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确实是这样。孔子是教育家,也是美学家,有自己的美学思想。孔子以为,“里仁为美”[1],即以“仁”为邻才会美,才是美。从这一思想出发,孔子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美学理想:“尽善尽美。”[2]所谓尽善尽美,是说美与德、善与美是统一的,“仁”是美的灵魂与基础,美则是善的温度与境界。据此,李泽厚提出了“以美储善”的美学观点[3],要以“审美仁爱的天地境界(悦志悦神)来度此人生……实现道德”[4]。通过这番学习与思考,可见王笑梅提出的“以美育德”是有理论依据的,它彰显了中华美学思想。
  其次,这一抉择是基于美的规律可以塑造人的思考。立德树人,首先是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人;人的成长,树人的宗旨,总有规律可循。立德来树人是规律,而美的规律也可以树人。也许王笑梅对马克思的观点有深切的理解。马克思在将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因此,可以说认识按照美的规律在进行塑造。”[5]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是因为美有令人解放的感觉,解放的感觉必将引导至创造;是因为美意味着崇高,可以让人崇高起来,成为精神的存在。美的规律可以塑造人,当然可以塑造道德。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王笑梅提出“以美育德”的主张,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实践,并以此展开,形成以下教育核心理念的框架:美,是看得见的生长力;未来教育走向美学化;校园里激荡“美的旋律”;学校特色彰显“美品质”;学生发展是种“美历程”,追求的是“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王笑梅将传统观念上的“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改造为“美是看得见的生长力”,这是她美学理解上的一大进步。换个角度看,以美育德也是通州实小教育核心理念框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
  最后,这一抉择是对基于社会与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可以说,以美育德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而当下的社会与学校正在忘却这一古老的经典的文化精髓,开始偏离道德与审美的轨道。不仅道德呈现下滑现象,而且审美也被扭曲,道德与审美逐渐被分离。社会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欲不断膨胀,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和浮躁化。社会的物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开始腐蚀学校,伤害教育,这种腐蚀与伤害是通过应试教育来完成的。应试教育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丢失了教育的道德良知,抛却了审美追求,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明显断裂,产生了道德与审美的同时下滑,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处于双重困境。以美育德主张的提出與重申,正是对当下教育困境的反思、批判,高扬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至此,我们不难这么来理解通州实小的“以美育德”:美、审美是育德的途径、方式,更是育德的境界;以美育德是立德树人的切入口,也是突破口,更是生长点。以美育德,让立德树人具体起来,可以操作;让立德树人鲜活起来,引导学生在审美中生长道德;让立德树人美起来,有温度,有快乐的表情。王笑梅和她的团队是有智慧的。以美育德,是个智慧的战略性选择。
  二、儿童生命美育课程:儿童在沸腾的审美生活中站立起来、长大起来
  以美育德不是空洞的口号,总得有落脚的地方;立德树人更不是虚泛的理念,也总得有具体实在的载体。无疑,载体应是课程,课程是立德树人、以美育德落脚的地方。王笑梅和她的团队一贯重视学校课程建设,在长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儿童生命美育课程。随着思考的深入和课改的深化,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彰显了课程育人的力量,让立德树人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扎实,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1.儿童生命美育课程是“第一课程”
  “第一”,实为价值排序中的首位。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还是“创新是第一动力”,“第一”都在言其价值的重要,让“第一”价值处于优先地位。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第一”的哲学概念,是指为其他具体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哲学,“第一哲学”具有前提性和在先性。可见,王笑梅将审美课程作为“第一课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理论支撑的。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教育与艺术批评家里德写过一本重要的著作——《通过艺术的教育》,其主题就是“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艺术应为教育任何自然而崇高的形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艺术家——善于各种表现式样的人”。[6]按照里德的观点,艺术、审美应为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过艺术的教育”,不仅在艺术教育本身,而且通过艺术去教育,去优化教育。王笑梅将艺术、审美课程作为“第一课程”具有深刻的前瞻性,是对学生发展的审美关切,这是一种核心关切。   2.儿童生命审美课程以“生命语文”为主导
  语文是国家必修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具有主导性。同时,语文与艺术的审美距离最短,两类课程具有密切关联,语文课程应当充溢审美性。此外,用尼采的话来说,所谓艺术,所谓审美,是对生命的刺激,是生命的唤醒与抒发。因此,建构“生命语文”,并以此推动儿童生命的有关课程建构、开发、实施是顺理成章,并且是相得益彰的。王笑梅的生命语文,就是为儿童构筑生命的林子,让儿童在林子里自由呼吸,在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提升中过积极有意义的语文生活,其审美性、生命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在文化土壤里深耕的课程,自然拥有无限的魅力和生长的力量。生命语文开始照亮儿童生命美育课程。
  3.儿童生命审美课程以“蕊春文化课程”为主干
  蕊春园,是通州实小对校园的命名。这是文化的命名,文化命名的结果是个文化的故事。因此,蕊春园似花园,但不是花园,而是校园,是个具有浓郁审美色彩与意蕴的时空结构。就在这丰富的时空结构里,它演绎着多少美的故事;蕊春园不只是一般的校园,而是一个课程的群落,是通州实小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中一个十分闪亮的部分,起着主干的作用。这一课程群落,像天上的星星洒落在校园的角角落落。王笑梅和她的团队将课程划分为“实景化”的——纯美的自然读本、唯美的自然诗集、静美的自然感受;“原型化”的——拓展学校的物态园意象;“美学化”的——指向儿童求知、练能、观道的学习要义,从单向到多向的学习呼应,富有创造性的多元学习方式;“微格化”的——在微项目中充溢审美、生长道德、润泽生命。其实,蕊春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印证、诠释着马克思关于环境的理论,即环境可以塑造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同时印证、诠释着杜威的关于学校的理论,即学校是个特殊的环境,这一环境要净化,还要优化。王笑梅和她的团队,将通州实小创造成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为了儿童生命的丰盈。
  4.儿童生命美育课程以美的体验、发现与创造为课程学习方式
  课程原义是跑道,我们往往注重“道”而忽略“跑”,“跑”则喻指课程学习方式——经历,经历探索、体验、发现。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王笑梅将“道”与“跑”紧密结合,以“跑”来带动“道”的延伸与丰富,她将这一学习过程称为“让童年与美相遇”,而且形成一个结构与序列:与生态之美相遇,与史实之美相遇,与生活之美相遇,这一切都与生命相遇。相遇,实为对话,而对话实为语言的狂欢。可见,通州实小人的理念系统中,美已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倘若没有主观的参与,没有在经历中的探索、体验、发现与创造,儿童不会有真正的美的概念和精神,也许这叫育美的历程吧。它是“儿童生命美育课程”的真切含义。
  以上这一切,都在引导过一种生活。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曾论述过美与教养的关系,指出“美即教养”,即“一切美的教养”,这一论断中包含着美与德的双重建构。他又指出,一切美的教养能激发起美的天赋才能,并成功转化为审美情绪,进入“沸腾”的审美情绪状态。[7]王笑梅和她的团队,不断地让儿童的审美情绪沸腾起来,因而进入最佳的道德与审美相融合、相提升的境界,为立德树人审美范式提供了课程支撑和美学支撑。
  三、做美丽教师:让理想与使命、青春与智慧在立德树人审美范式中激荡起来、灿烂起来
  任何一种育人范式都是人创造的,是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深入探索、精心建构起来的。如果说儿童生命美育课程是“第一课程”,那么在通州实小,教师则是“第一资源”或曰“第一创造力”。这恰好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联合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复兴始于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其称为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否则梅贻琦先生为什么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呢?
  对于做什么样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鲜明地提出:要做好教师。通州实小遵循这一要求,提出朴实而响亮的一句话:做中国好教师,做以美育德的中国好教师。好教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最高要求;是对所有教师也是对名师的要求。再做一个比喻:好教师是一片高地,名师是高地上耸立起来的高峰。没有高地,哪儿来的高峰,但没有高峰,高地也是平庸、静止的。王笑梅用高地托起高峰,用高峰提升高地,这是她又一智慧的战略抉择。其实,她本身正是这一抉择中走在前面的人。
  高地也好,高峰也罢,离不开道德,高地首先是道德高地,高峰首先是道德高峰;也离不开审美,高地是审美高地,高峰是审美高峰。而道德与审美的相遇是统一的,是智慧的,而智慧是美丽的。通州实小的教师要做中国好教师,就是做智慧教师,做美丽教师。其一,“每个教师都成为美丽的课程符号”,他们有形象化的表达:“蕊春物语”的师德、“题诗相联育诗心”“美学书籍美散步”——美丽的符号以师德为灵魂,以专业为核心,以阅读为支撑。其二,“每个老师都经历卷入式的课程研讨”。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从研讨开始,卷入式的研讨不只是策略和方式,而且是氛围和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教师才可能从研讨走向创造。其三,“每个教师都自觉引发课程追问”。无须做过多解释,它是追问式反思的方式。好教师应当成为“反思型的实践家”,反思型的实践家有着内在之美。如此等等,通州实小梳理了好教师成长的课程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从课程角度来探讨。其实,这里隐含着另一问题:教师成长是专业发展过程,但首先是“教师发展”过程。在“教师发展”的宏阔背景与整体框架中,教师专业发展才会有大视野、大格局、“大美丽”。
  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问题:王笑梅和她的团队都在实践中,也在研究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儿童研究者。这里用得上“第一专业”的观点: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專业”。第一课程、第一资源、第一专业,王笑梅揭示了通州实小做中国好教师的理念、策略、路径、方式。王笑梅和她的团队演绎了最美的教师成长诗篇,理想与使命、青春与智慧在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激荡,构建了立德树人审美范式,当然也在育教师。
  参考文献
  [1][2]马兰主编. 图说美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36,37.
  [3][4]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106,123.
  [5]马克思.马克思箴言[M].北京:长安出版社,2010:22.
  [6][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吕廷和译,北京:长安出版社,1993:7、译序4、17.
  [7]朱立克主编.西方审美教育经典论著选[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总序2.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期,创意写作在美国诞生,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已经是一个拥有完备培养流程、比较成熟的学术领域,被西方国家视为创意产业的学术根基和人才摇篮。2017年7月5—9日,“第四届创意写作国际论坛暨写作专题研修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拉开序幕。美国克雷顿大学英语与创意写作教授玛丽·海伦、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许道军、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蔡静平、军旅作家侯建飞、山东大学新闻
编者按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核心素养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恰逢此时,贵州省教育廳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举办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本刊特别邀请参加本次高级研修班的贵州省小学名校长们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座谈会由贵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课内、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带来提升语文能力的全新体验。本文以六年级上册教材《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为例,阐述笔者的实践做法。  一、明确整合依据  明确概念,确定方向。“整合”指的是将相关因素根据本质联系重新排列布局,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构建过程。因此,进行整合教学时笔者力争做到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的编排设计,以课内外阅读材料间
正月十五的花灯过了,便又是一年春来到。依稀记得两年前的那个春天,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究专项第一次活动开始,每一次活动、讲座、研究讨论,都在不断加强我作为一名“种子教师”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两年多来的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让我明确认识到成为种子教师不仅要树立自己教育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怀有敬畏之心、仁爱之情和赤子之心。而这个群体,更是激励着我,启发着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重要年份庆祝第35个教师节,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荣光分外耀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万人,分布在51万所学校和幼儿园,
学校所见:十余个“最”字夸教育  由于第二天是“双十节”,无锡要召开全县联合庆祝大会,故这天下午开原乡各学校就在该校开庆祝会。受其影响,这天学校停课,上午师生均在紧张地准备。  9点钟,陶行知在学校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组织的欢迎会,有致欢迎词、唱歌、讲故事,还请陶行知演说。上午,他还参观了应接室里的各种表册,藏有5515册书的图书馆,面积有980方尺的公园、4140方尺的体操场和780方尺的农场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精准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学科特点,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深度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不同方式了解起点,合理组织教学  一般有以下三种了解学生学情的方式。  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确可以为教师快速方便地了解学生在某一时段知识或技能的储备情况,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一
《中国教师》:杨老师好!我了解过一些中职生,他们觉得在学校学不到太多的知识,因此学习技能的热情并不高,您所在的学校情况怎么样?  杨八妹:这不能一概而论,这样理解会有些片面。我觉得这与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关,有些知识可以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在“做中学”。我接触到的很多技校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热情的确不高,进入技校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他们年龄大一些了,也懂事了。
编者按  從1949年到2019年,共和国的日历翻过了整整70年。七十载风雨砥砺,七十载春华秋实。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回望70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坚守
特邀主持人說:开展问题化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聚焦核心问题,发现解决路径”。核心问题即“课堂的统领性问题”,最能集中体现“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疑难为起点,教学意图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取向。它是对课堂有牵引力与支撑力的问题。在问题化学习的起步阶段可以由教师课前预设,在课上抛出;到了发展或成熟阶段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筛选或思考得出。在以学为中心的问题化学习课堂里,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