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领域与科学领域可以在目标、内容和实施诸方面实现整合。整合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拓展、探究兴趣的不断提高以及学习品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健康领域;科学领域;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39-04
一、整合的基础
陈鹤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实践,主张课程要以自然、社会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法”,“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定要整个的……不能四分五裂”。〔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为代表的幼教专家开始了综合课程的探索。21世纪以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相继颁布,领域课程及其整合成为重要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其整合的基础在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2〕儿童需要的不是学科科学,而是生活科学(王春燕,2009)。杜威也早已指出,“课程整合的唯一路径是生活化”。〔3〕
二、整合的可能存在方式
(一)目标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耦合,是指以单一的健康领域教育目标为生发点,在与科学领域教育目标渗透整合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目标或目标群。耦合与整合只有一字之差,但更形象地体现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相互作用乃至有机整合的过程。
以健康活动“长长的海带”①为例,如不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一般会将目标表述为:知道海带是有营养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养成愿意吃海带的习惯。如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其目标可以表述为:a.知道海带是一种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b.能主动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获取新经验;c.尝试制作海带食品,愿意与大家共享。目标b、c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纲要》《指南》有关科学教育的精神,即“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是幼儿用多种途径探究生活中的事物的过程,制作海带食品则是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幼儿可以丰富对海带的认识,知道海带对于身体生长是“有好处的”,从而养成“愿意(喜欢)吃海带”的健康行为。相较于苦口婆心地劝说幼儿吃海带,这种引导方式的促进效果更佳。
(二)内容整合
1.创设支持多领域经验获得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其在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学习是作为学习者的幼儿“与引起他的反应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4〕这个环境要能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刺激,要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只是供幼儿感知、观察或角色扮演所用,更应是幼儿可实际操作探索的实物。
以健康活动“春游装备大集结”为例。教师和幼儿商议去春游应该带哪些物品,讨论后发现,要带的物品种类很多,包括梨子、苹果、面包、水、饮料、毛巾、太阳镜、运动鞋、野餐布、风筝、玩具汽车,等等,有些物品不宜直接和另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幼儿讨论后提出,应该对物品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和同伴互相帮助,搞清楚了分类的依据,并将物品分门别类地收纳进了旅行袋。这样的活动,既让幼儿了解了外出旅游要注意的饮食健康、服饰穿着、身体保护方面的知识,又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分类,感受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既克服了“重健康知识学习,轻健康行为养成”的弊端,也让幼儿的科学学习回归了生活。
2.整合关键经验,促进幼儿知行统一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之间有诸多关键经验的交集点。例如,在身体生长方面,健康教育重在通过引导幼儿探索人体奥秘,培养其保护身体、爱惜生命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科学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人作为生命体的特征,以及与动植物等其他生命体的异同等。又如,在饮食营养方面,健康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营养知识,知道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使其乐于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探究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有何特征之类的兴趣,使其乐于探索。可以发现,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怎么做,科学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幼儿如能知行统一,其保持健康行为的动机会更强烈,持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亦会更浓厚。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然存在大量“说教”现象。应该说,能认识到健康教育中的“说教”已是一种进步,很多教师仍视科学教育中的“说教”为理所当然。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内容的整合,提供给了幼儿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知行统一,使其通过探索获得经验并将之运用于生活,而不是只做一个只说不做的“知者”。
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教师扮演大口袋妈妈——胃,幼儿扮演食物宝宝,以各种动作从食道进入胃,胃因“吃”了过多过杂的食物,发出了“哎哟,疼死我了”的声音,让幼儿意识到这样吃饭不健康,胃会难受。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了解食物消化的原理,并按早中晚三餐将幼儿分成三组食物宝宝,让幼儿继续演绎有关健康饮食的情节。这个活动巧妙地帮助幼儿领悟到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它同时也成了一个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的科学活动。从健康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对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有直接助益;从科学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神奇的大口袋”活动中,幼儿通过为三餐分类,感知了关于分类排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容易被迁移到之后的其他活动中。 (三)实施整合
1.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日常行为、饮食营养、身体生长、安全教育、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六大类内容。低效或无效的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呵斥、劝说、灌输、代劳等方式,让幼儿做出被动反应——记住知识或是记住如何做。力戒此类做法,让幼儿自己探究、主动做、愿意做,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源头上寻找活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仍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要让幼儿认识胃、大肠等内脏器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在这方面他们难以有直接相关的经验。于是教师用一大一小两只凳子摆出了上细下粗的类似“胃”的形状,凳子后面接上类似“肠道”的弯曲的塑料管。幼儿对这个“胃”非常感兴趣,以旋转、蜷缩、趴伏等动作模仿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得到初步消化,再经肠道消化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饶有兴趣且很专注。
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兴趣,将自己的行为与相关的意义联结起来,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这也是科学教育之于幼儿的价值。正如《纲要》《指南》指出的那样,“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情境加深幼儿体验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注意引导幼儿真实体验,以促使幼儿对健康行为产生情感认同。不能使幼儿产生情感认同的健康教育,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以健康活动“想喝水就去喝”为例,针对幼儿不爱喝白开水的情况,教师和幼儿做了一项小实验。在植物角选两盆相同品种的花,一盆隔天适量浇水,另一盆不浇水,两周后,幼儿发现不浇水的那盆花已经接近枯萎,而浇水的那盆生机勃勃。借由这个实验,幼儿真切体会到了水对维持机体生命的重要性,愿意去喝水了。这个小实验也让幼儿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兴趣,开展了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整合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材料支持下经验的不断拓展
幼儿是通过感知觉来学习的。面对丰富材料的刺激,幼儿要调动各种感官通道,把外界刺激传入大脑,使大脑神经元突触与这些刺激建立连接,从而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复杂化。“环境越丰富,神经元之间联结的数量越多,儿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5〕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成为其“学习资源”。例如,在健康教育活动“蔬菜王国”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常见的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辣椒、土豆、冬瓜,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获得了直接感性经验,这是幼儿进一步探究、体验、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真实情境中探究兴趣的激发
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结合真实自然的情境来实施的,幼儿对这样的情境有经验准备,容易理解。让了解情境中这些似曾相识的常见事物的过程变得更有趣的一条途径是,与科学探究活动或小实验结合起来。例如“神奇的大口袋”“想喝水就去喝”活动,都是采用这样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杜威在《教育中的浪费》中说,“探究精神不是仅仅通过探究的态度就可以形成的”,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三)亲身体验后学习品质的提升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主要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鄢超云,2009)。学习品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健康教育本身就蕴含了有关学习品质的内容,通过与科学教育整合,可以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反思、体验、发现,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例如,在“一拳一尺一寸”活动中,教师不是通过说教叮嘱幼儿在阅读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引导幼儿用身边的材料做“一拳一尺一寸”的标尺(如,在铅笔一端贴长为一寸的彩纸、用纸板做长为一尺的标记)。通过制作、比较,幼儿感受了长度及长度单位,也有了保持正确阅读书写姿势的可参照的标准。
总之,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宽两者的外延与内涵,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认识的全面性。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只局限于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还对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需要等有重要价值;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的关注。另一方面,整合有利于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减少和避免健康教育中说教、形式单一等的缺憾,有利于弥补科学教育重认知轻探究的不足。
当然,仅靠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是不够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有机整合。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已在进行各种探索。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领域课程、综合课程或是其他课程,都应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课程整合应是有机的,而不是牵强的,否则,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
〔3〕DEWEY.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72.
〔4〕RALPH W TAYLO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55.
〔5〕王丽.脑科学新进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07,(3):4.
【关键词】健康领域;科学领域;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39-04
一、整合的基础
陈鹤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实践,主张课程要以自然、社会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法”,“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定要整个的……不能四分五裂”。〔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为代表的幼教专家开始了综合课程的探索。21世纪以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相继颁布,领域课程及其整合成为重要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其整合的基础在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2〕儿童需要的不是学科科学,而是生活科学(王春燕,2009)。杜威也早已指出,“课程整合的唯一路径是生活化”。〔3〕
二、整合的可能存在方式
(一)目标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耦合,是指以单一的健康领域教育目标为生发点,在与科学领域教育目标渗透整合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目标或目标群。耦合与整合只有一字之差,但更形象地体现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相互作用乃至有机整合的过程。
以健康活动“长长的海带”①为例,如不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一般会将目标表述为:知道海带是有营养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养成愿意吃海带的习惯。如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其目标可以表述为:a.知道海带是一种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b.能主动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获取新经验;c.尝试制作海带食品,愿意与大家共享。目标b、c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纲要》《指南》有关科学教育的精神,即“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是幼儿用多种途径探究生活中的事物的过程,制作海带食品则是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幼儿可以丰富对海带的认识,知道海带对于身体生长是“有好处的”,从而养成“愿意(喜欢)吃海带”的健康行为。相较于苦口婆心地劝说幼儿吃海带,这种引导方式的促进效果更佳。
(二)内容整合
1.创设支持多领域经验获得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其在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学习是作为学习者的幼儿“与引起他的反应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4〕这个环境要能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刺激,要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只是供幼儿感知、观察或角色扮演所用,更应是幼儿可实际操作探索的实物。
以健康活动“春游装备大集结”为例。教师和幼儿商议去春游应该带哪些物品,讨论后发现,要带的物品种类很多,包括梨子、苹果、面包、水、饮料、毛巾、太阳镜、运动鞋、野餐布、风筝、玩具汽车,等等,有些物品不宜直接和另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幼儿讨论后提出,应该对物品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和同伴互相帮助,搞清楚了分类的依据,并将物品分门别类地收纳进了旅行袋。这样的活动,既让幼儿了解了外出旅游要注意的饮食健康、服饰穿着、身体保护方面的知识,又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分类,感受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既克服了“重健康知识学习,轻健康行为养成”的弊端,也让幼儿的科学学习回归了生活。
2.整合关键经验,促进幼儿知行统一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之间有诸多关键经验的交集点。例如,在身体生长方面,健康教育重在通过引导幼儿探索人体奥秘,培养其保护身体、爱惜生命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科学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人作为生命体的特征,以及与动植物等其他生命体的异同等。又如,在饮食营养方面,健康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营养知识,知道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使其乐于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探究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有何特征之类的兴趣,使其乐于探索。可以发现,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怎么做,科学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幼儿如能知行统一,其保持健康行为的动机会更强烈,持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亦会更浓厚。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然存在大量“说教”现象。应该说,能认识到健康教育中的“说教”已是一种进步,很多教师仍视科学教育中的“说教”为理所当然。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内容的整合,提供给了幼儿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知行统一,使其通过探索获得经验并将之运用于生活,而不是只做一个只说不做的“知者”。
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教师扮演大口袋妈妈——胃,幼儿扮演食物宝宝,以各种动作从食道进入胃,胃因“吃”了过多过杂的食物,发出了“哎哟,疼死我了”的声音,让幼儿意识到这样吃饭不健康,胃会难受。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了解食物消化的原理,并按早中晚三餐将幼儿分成三组食物宝宝,让幼儿继续演绎有关健康饮食的情节。这个活动巧妙地帮助幼儿领悟到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它同时也成了一个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的科学活动。从健康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对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有直接助益;从科学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神奇的大口袋”活动中,幼儿通过为三餐分类,感知了关于分类排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容易被迁移到之后的其他活动中。 (三)实施整合
1.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日常行为、饮食营养、身体生长、安全教育、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六大类内容。低效或无效的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呵斥、劝说、灌输、代劳等方式,让幼儿做出被动反应——记住知识或是记住如何做。力戒此类做法,让幼儿自己探究、主动做、愿意做,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源头上寻找活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仍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要让幼儿认识胃、大肠等内脏器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在这方面他们难以有直接相关的经验。于是教师用一大一小两只凳子摆出了上细下粗的类似“胃”的形状,凳子后面接上类似“肠道”的弯曲的塑料管。幼儿对这个“胃”非常感兴趣,以旋转、蜷缩、趴伏等动作模仿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得到初步消化,再经肠道消化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饶有兴趣且很专注。
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兴趣,将自己的行为与相关的意义联结起来,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这也是科学教育之于幼儿的价值。正如《纲要》《指南》指出的那样,“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情境加深幼儿体验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注意引导幼儿真实体验,以促使幼儿对健康行为产生情感认同。不能使幼儿产生情感认同的健康教育,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以健康活动“想喝水就去喝”为例,针对幼儿不爱喝白开水的情况,教师和幼儿做了一项小实验。在植物角选两盆相同品种的花,一盆隔天适量浇水,另一盆不浇水,两周后,幼儿发现不浇水的那盆花已经接近枯萎,而浇水的那盆生机勃勃。借由这个实验,幼儿真切体会到了水对维持机体生命的重要性,愿意去喝水了。这个小实验也让幼儿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兴趣,开展了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整合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材料支持下经验的不断拓展
幼儿是通过感知觉来学习的。面对丰富材料的刺激,幼儿要调动各种感官通道,把外界刺激传入大脑,使大脑神经元突触与这些刺激建立连接,从而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复杂化。“环境越丰富,神经元之间联结的数量越多,儿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5〕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成为其“学习资源”。例如,在健康教育活动“蔬菜王国”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常见的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辣椒、土豆、冬瓜,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获得了直接感性经验,这是幼儿进一步探究、体验、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真实情境中探究兴趣的激发
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结合真实自然的情境来实施的,幼儿对这样的情境有经验准备,容易理解。让了解情境中这些似曾相识的常见事物的过程变得更有趣的一条途径是,与科学探究活动或小实验结合起来。例如“神奇的大口袋”“想喝水就去喝”活动,都是采用这样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杜威在《教育中的浪费》中说,“探究精神不是仅仅通过探究的态度就可以形成的”,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三)亲身体验后学习品质的提升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主要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鄢超云,2009)。学习品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健康教育本身就蕴含了有关学习品质的内容,通过与科学教育整合,可以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反思、体验、发现,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例如,在“一拳一尺一寸”活动中,教师不是通过说教叮嘱幼儿在阅读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引导幼儿用身边的材料做“一拳一尺一寸”的标尺(如,在铅笔一端贴长为一寸的彩纸、用纸板做长为一尺的标记)。通过制作、比较,幼儿感受了长度及长度单位,也有了保持正确阅读书写姿势的可参照的标准。
总之,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宽两者的外延与内涵,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认识的全面性。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只局限于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还对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需要等有重要价值;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的关注。另一方面,整合有利于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减少和避免健康教育中说教、形式单一等的缺憾,有利于弥补科学教育重认知轻探究的不足。
当然,仅靠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是不够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有机整合。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已在进行各种探索。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领域课程、综合课程或是其他课程,都应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课程整合应是有机的,而不是牵强的,否则,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
〔3〕DEWEY.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72.
〔4〕RALPH W TAYLO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55.
〔5〕王丽.脑科学新进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