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魂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mi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情感中绽放的诗韵,是生命中升起的彩虹。把舞蹈当作生命追求的人,才能成为舞之魂,蹈之灵,从而使人生更加鲜活。
  ——笔者
  
  一
  
  杨景惠是这样一个用灵魂、用生命舞蹈的女人,当然,她的人生是鲜活的,充满了魅力与生动。我们平时看到的杨景惠,总象一部开足了马力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刚忙完了“春晚”,又是香包节,又是校园文艺辅导,又是全区少儿声乐、器乐大赛、又是政协组织的下乡慰问演出……她总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忙碌,脚下的汗水流了一片又一片,没有喘息的机会;当然,她也很风光、惹眼,经常受到领导接见、经常获奖、经常被媒体追棒,被众人关注,她是个漂亮女人,是个名女人,所有殊荣、桂冠,在普通女人看来,是很难拥有的,而她却在不断的拥有,不断的获得,不断地被人们艳羡、称道,也被少数人嫉妒、冷眼,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一个人被推到风口浪尖、在事业的高峰上舞蹈之时,既有阳光的关爱,也有急风浊浪的侵扰,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精神准备,那么,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很难的。杨景惠做到了,她既不在掌声中陶醉,也不会在喝倒彩声中沉沦,她不管不顾,只管走着自己的路,追求着自己痴迷的艺术。只有舞蹈,只有艺术,才是她心想往之的东西,如果没有了舞蹈,她的生命也许会变得枯涩、衰竭,没有了亮色,她与生俱来是为艺术而生的,她或许就是生命中冉冉升起的舞魂。
  
  二
  
  幼年的杨景惠即有爱唱歌跳舞的天赋。幼儿园归来的小景惠,总爱给妈妈跳一段舞或唱一支歌,妈妈就觉得很温暖,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发现了她的舞蹈天赋,把她选进了校腰鼓队,她成了一名最小的队员。那个时候,小景惠除了文艺特长外,还爱好体育运动,爱跳绳、跳高、赛跑。那一年,她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得了名次,得了一个铅笔盒,她高兴得不得了,拿回去给妈妈炫耀,妈妈表扬了她一番,小小的她很自豪。小景惠是个聪明乖巧、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南街小学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长期担任校少先大队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1987年恰逢省艺校招考学员,爱跳舞的杨景惠征得父母的同意,前去报考,结果以优异成绩被省艺校录取。在艺校的几年期间,杨景惠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业务,日复一日的磨练着自己的舞蹈功底,到毕业时,她已成了一名优秀学员,但杨景惠并不满足,她知道,要献身舞蹈事业,就得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于是,在毕业实习期间,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到陕西歌舞剧院进修的决定。每天,她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在那里,她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她的眼界更开阔了,理想更远大了。艺校毕业的杨景惠,因为成绩优异,最终被分配到省武警文工团工作。面对橄榄绿和军营的诱惑,杨景惠感到无比喜悦。但临近报到时,去还是不去?她却犹豫了,去,发展空间当然更大,但离家远了,患重病的母亲无人照料;不去,那将意味着失去一次好的事业发展机遇,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相斗争,杨景惠还是放弃了,因为乖巧孝顺的她,最终还是放心不下患重病的母亲,要求分配回到家乡工作。自从参加工作后,杨景惠总是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贴补家用,并抽空照料母亲。既使这样,也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母亲在她参加工作一年多以后撒手人寰了。杨景惠至今也觉惭愧,她总认为,因为自己忙于工作,没有用多一点的时间照顾母亲,对自己来说,终生是一种遗憾。
  
  三
  
  杨景惠正式步入舞蹈艺术轨道,大概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年她被选调到了新建小学,专门从事音乐舞蹈教学工作。这期间,适逢西峰市首届职工文艺汇演,她接到了组织上给她下达的第一个任务,编排舞蹈《红梅赞》,代表寨子乡参赛。这既是组织对她的信任也是对她的考验,她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她只有二十二岁,剧组人员年龄都比她大,而她这个小老师既要编舞,又要导演,还要当演员,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她没有退缩,她亲自指导,跪在地上示范,膝盖都磨破了,渗出了血,还在忍疼手把手的教,节目组演员们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老师,纷纷主动积极配合起来。剧组一时没有扮演江姐的合适人选,杨景惠就决定自己演。当时她留着一头瀑布般的披肩长发,与江姐年龄有很大差异。她就要求节目组其他演员帮她把长发剪成短发,手拿剪刀的演员怎么也不忍心剪去她那一头秀美的长发,迟迟不肯下手,她急了,夺下剪刀,对着镜子,嚓嚓几下就把长发剪了。同伴们被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非常认真刻苦的与她合作完成了节目的排练。皇天不负苦心人,杨景惠编导的舞蹈获得了西峰市首届职工文艺汇演二等奖。初步的成功,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也增加了她对舞蹈追求的信心。1997年为了向香港回归祖国献上一份厚礼,她决定创编舞蹈《村妞逛香港》。为了使这一自创节目更有心意,她跑遍了城区的各音像店,为舞蹈配乐。从音乐合成、服装设计、编导、道具制作、化妆等都是她一手指导完成。结果《村姐逛香港》以其新颖、别致、风趣,幽默的风格征服了观众,获得了殊荣,一举夺得了全区少儿文艺汇演一等奖,并在庆阳地区召开的全省素质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汇报演出,得到了省上领导的赞赏与好评。接着,97年庆阳电视台“春晚”上,她创编的《好大一棵树》也反响很大。近多年来,杨景惠通过对舞蹈的不懈追求,作品已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最初的一个舞蹈工作者,已步入了舞蹈家、编导的行列。她的作品也连连获奖,首届香包节上舞蹈《荷包飘香》中的荷包娃娃已成了经典或被节会沿用。
  1、2000年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中创编的舞蹈《陇原春早》获中华人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奖。
  2、2001年创编的舞蹈《好大一棵树》、《好日子》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德育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校园春节晚会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3、2003年创编的舞蹈《花儿朵朵》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德育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校园春节晚会中获二等奖。
  4、2006年教育部关工委、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主办的魅力校园第六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选送的舞蹈《同在一片蓝天下》荣获二等奖。除了国家级奖项外,她还获得了市级奖10项,区级奖10项。
  


  杨景惠的作品大胆泼辣,创意新颖,独具内涵,很受观众的喜爱,譬如97年的《好大一棵树》,由她扮演大树,孩子们扮演小树,小树成长,大树呵护,就很人性化,是人类共同的主题,像《花儿朵朵》、背景是一部书,书门一开,走出了医生,博士、军人、宇航员等……就很有创见性,不落俗套,像2002年香包节开幕式上开场舞蹈《荷包娃娃》,由杨景惠设计的服装前面是十二生肖挂件,后面背的是绌绌,这既体现了传统民俗也与香包节主题非常吻合,被广大观众认同。此后,每年的香包节舞台都以绌绌为主背景,沿用至今。杨景惠的有些作品也很大气、过瘾、动辄上百人的场面很宏大、壮观,像《老区神韵》等。
  
  四
  
  作为一个舞者,获得这么多的殊荣和成绩是值得宽慰的,然而,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成绩都是杨景惠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辛勤创作取得的,杨景惠本来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按理说,教小学生的音乐舞蹈是辍辍有余的,但她都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她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1998年,她又考入西北师大进修两年,不断提高着自身内在素质和艺术修养。2003年,她又参加了北京舞蹈学院全国舞蹈教师编导短期培训班,得到了教授的示范点拨和理论的升华,进一步填补了她教学的空缺。由于她自身业务素质的过硬,她带出来的学生也都比较出色。2002年9月,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慰问演出,她的学生第一次与著名青年歌手解小东同台伴舞演出,增色不少。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才艺素质,她在新建小学任教期自费创办了“小天鹅舞蹈艺术学校”,“新世纪舞蹈艺术学校”,2002年3月,她被选调到团结小学,又自筹资金6万多元购买乐器,积极创办了“团结小学艺术学校”,开设了舞蹈、小提琴、琵琶、二胡、扬琴、电子琴、绘画、书法、管乐器9个专业班,同年12月又为学校研究创作了一套课间形体健身操,在全校推广。2005年3月她又被选调到西峰青少年活动中心,担任副主任,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全市3000多名青少年来参加了校外艺术教育培训工作,担任了庆阳二中30周年校庆大型文艺汇演导演。年底,她又自筹资金成功的举办了西峰区小灵通少年声、器乐大赛,参赛的青少年达290人,2006年月,又成功举办了西峰城区百名青少年儿童“小小画家”百米长跑少儿书画大赛,为全市青少年搭建了展示艺术的平台。接着又负责总导演了庆化炼厂奠基仪式大型文艺联欢晚会,得到社会的好评和专家的认可。
  工作的实践使杨景惠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教育,教学中,有些孩子怕疼,不愿吃苦训练,她总循循善诱,反复指导,直至孩子们掌握了为止。课堂上,她总是耐心说服,并一遍遍示范,以慈母般的笑容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对于难度较大的动作,有些协调性不好的孩子很难学会,她从不会投去责备的目光,也没有严厉的批评,更多的是反复的讲解、诱导。这十几年来,她教过的学生无不交口称赞:杨老师真是一个好老师。学生爱她,她也爱学生,每逢节假日文艺演出,学生们吃不上饭,她就把这些小客人请到家里,给他们炒菜、做饭。每次演出结束,她掏钱为学生买出租车票,把孩子们一个个安全送回家。杨景惠在学生心里,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2002年从新建小学调离时,孩子们接着杨老师的手恋恋不舍,不让她走。2005年她又从团结小学调入庆阳二中(西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时,孩子们哭泣着满脸泪花的说:“杨老师我们舍不得你离开。”下午放学后孩子们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给老师买了漂亮的小礼物,还有小同学亲自做了一束花,杨老师非常感动,把孩子们带去火锅城共用晚餐,表示谢意。她那涓涓细流般的爱心早已渗入了每个幼小的心灵,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记忆之中。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杨景惠用她辛勤的汗水浇灌了鲜艳的艺术之花。执教十几年来,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苗子,不懂事的稚嫩儿童,一个个送入了艺术殿堂,近年来就有50多名学生先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北京陈爱莲舞蹈学校、重庆职南舞蹈学院、海南亚安舞蹈学校、西北师大、兰州师专舞蹈系、西安市艺术学校、甘肃省艺术学校,同时将部分毕业生联系安排到中国石油艺术团、兰州军区文工团、酒泉钢厂艺术团、长庆采油二厂艺术团等文艺团体。她的成绩得到学业生的尊重,也得到了家长的赏识,更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同时她还帮扶了许多下岗职工子女和单亲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减免学费学习艺术课程。
  她的教研论文多次被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她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乡、区、市级政府先进个人,被予以奖励。
  
  五
  
  平时,在我们的眼里,杨景惠是个很出色的女人,也是个忙人,甚至你很难找到她。有人说,要找到她,你最好到工作场地或排练场去找。近几年,杨景惠出了名,除了担任西峰区青少活动中心领导职务外,兼任西峰区政协委员,还是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庆阳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西峰区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众多的社会职务,使她成了名人,也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像香包节、“春晚”、城区的节庆、政协的慰问演出、文化三下乡……她都要创编节目,常累得不可开交,没有喘息的机会。而这些任务只有勤奋耕耘,忘我的工作,才能完成,杨景惠的同事这样评价她:她呀,工作起来,那可真是不要命。然而,她却说: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没有工作就觉得乏味无聊。事实正是如此,一有工作任务,她就来劲了。什么也不顾,常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只要进入舞蹈排练场地,她就会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始终装着四个字,那就是“工作”、“责任”。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夏三伏,不论是正常上班,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任务,她都泡在舞蹈场、排练场,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她说:只有在这里,我的生命才有价值。因长期的辛苦劳累,她经常呼吸道感染,声音沙哑,说不出话来,带病排练,带病工作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2002年5月正逢庆阳市首届香包节,她身患重病,医生让她住院休息,而她却带病坚持工作。对此,老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到单位找领导请假,但她就是不休息,老公拿她一点也没办法。2007年国庆长假后,她重感冒发高烧正在打液体,学校来电话说市上领导进校检查督导工作,有新的任务,她拔掉液体,立刻返回学校加班加点完成了学校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
  去年她忙于参加一个演出活动把父亲生日忘记了,今年公公婆婆过70大寿,全家先后召开三次家庭会议商定事情,她因排练没能参加,家人们很有意见,直到寿辰那天早晨她才去饭店接待了宾客。那天她当着亲戚朋友面向公公婆婆说了声:“真是对不起您两位老人了,工作太忙,儿媳不孝,给你二老敬酒吧”。公婆事后知道了杨景惠确实有重要演出任务,脱不开身,他们理解了她,笑着说:“没事,事业第一!”是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工作事业,杨景惠伤了许多亲情、友情、夫妻情、儿女情,人们当时难于理解,但时间一长,人们还是理解了,谅解了。她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时常可以看到她来去匆匆,奔波于音像、书店、服装店……教学之余的她到这些地方去收集演出资料,整理舞蹈素材、设计演出服装,为她要排练的节目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从1997年至2007年,全市“春晚”和香包节她都参加演出,她带领几百名学生,每年要苦练三个月,从早到晚在露天场地排练,直到正式演出结束,几个月下来,人也累瘦了,脸也晒黑了,嗓子也喊哑了。
  长年的艰辛奔波,她的脚趾髌骶骨处增生,发炎还渗血,走起路疼痛难忍,但2006年12月份,为了办好声器乐大赛,她冒着严寒,忍着剧痛,四处奔波,挨门挨店拉赞助;2007年9月份全国校长论坛研讨会在西峰举办,为了把这次会议的宣传演出任务完成,她不顾脚趾的发炎,忍着肿痛,顶着酷热,穿着长裤,遮住脚面,到各媒体单位联系,落实演出节目。
  因为工作起来不顾命,她也赢得了许多雅号。在新建小学人称“拼命三郎”,团结小学人称 “工作狂”,在庆阳二中人称“机器人”。在赢得这些称号的同时,她也累倒了。2007年她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做了纤维瘤手术,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下子来了很多的领导、同事和学生看望她,她的心里暖烘烘的,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值。
  
  六
  
  杨景惠是个外表腼腆柔弱、文静美丽的女人。有人这样评价,美丽而不轻佻,漂亮而不娇艳。这也许是抓住了她的外在美。其实,她是个外柔内刚,干什么事都不服输的女人,她创编的作品她都要亲自把关、追求完美,亲自审定,所以她的作品一面世,几乎都属精品,连续获奖,有人说她都快成获奖“专业户”了。她也是个有菩萨般悲悯心肠的女人。她在团结小学创办艺校时,减免了许多下岗职工子女和单亲孩子的学费。她还帮扶穷困孩子上学。1996年“王天荣作品演唱会上”,她认识了残疾在床的作曲家王天荣老师之后, 从1996年至今,她用自己积攒的工资,经常带她的学生去看望作曲家王天荣老师,经常为她打扫卫生,还为他买稿纸,送笔墨,使老作曲家写了许多少儿歌曲,填补了我市校儿歌曲的空白。杨景惠的许多社会活动和演出也都是义务性的,有些活动还要自己贴钱,人们都觉得她很亏,她却说:“只要为了艺术,做什么都值!”这就是杨景惠,为了心仪的艺术,永远都在奔跑、忙碌,虽然她患有多种疾病,但她全抛在了脑后,无暇顾及,只管走着自己的舞蹈之路。她或许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她的生命和艺术是连结起来的,没有了艺术,她的生命就没有了丝毫意义。
  
  尾声
  2008年,靓丽而自信的杨景惠又在忙碌,有许多单位和人还要找她:香包节、春晚、节庆、中小学生艺术辅导、各类舞蹈大赛……杨景惠是风光的也是艰辛的,她是一个奉献者,也是一个收获者,但愿她用舞蹈使艺术升华,把人生舞得更加鲜活、精采。
其他文献
鹤驻向海,情满通榆。通榆人由于鹤而自豪,王军在鹤乡起步,视野却伴随鹤影投向远方……    18年前,鹤乡向海。  窗外是浅草平湖仙鹤舞,窗内是清清朗朗读书声。王军怀着满腔热忱和美好的憧憬,走上三尺讲台,他的感觉是那样的神奇、舒朗和自豪。当他第一次听到学生天真、亲切地问候时,他就暗下决心:把青春和热血献给鹤乡这片神圣而庄严的育人之地。于是,“做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让所教的每一名学生都合格”。成
期刊
杭州达盟物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当时杭州市政府为了彻底改变美丽的西湖、破烂城市的旧貌,在减轻政府经费、加快旧城改造的速度,要求西湖区政府指定一家法人单位与外商合资合作,对宝石地区3#、4#地块进行旧城改造。当时的这一项目是杭州旧城改造工程中难度最大的项目,它与西湖近在咫尺,却是一个脏、乱、差的棚户区,共有300多户居民,拆迁安置工程成本巨大。凌晓明于1995年注册成立了杭州达梦物业管理有限公
期刊
胡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    老子说:“天下事必做于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当今社会行业中的一个活生生的实现,它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息息相关的。  他从一名纪检干部到基层乡(镇)长,竟然又意外地步入了“
期刊
     
期刊
在全国“两会”期间,除了参加两会的代表外,惹人眼球的恐怕要数叱咤商业网络的奇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马云。这两天说马云是新闻人物一点也不为过,先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要求反思“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为上海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接着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会”期间秘会马云,邀请他到广东发展电子商务,礼遇之举在企业家代表中引起巨大反响。作为中国经济最发
期刊
              
期刊
在美丽的鹤乡吉林省通榆有一所颇具办学特色,白城闻名、吉林遐迩的高中教育的“航母”,它以雄厚的师资力量,明确的办学方向,先进的教学设施,幽雅的育人环境,在恢复办学短短七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回眸学校短暂、艰辛、辉煌的历程,人们不禁把钦佩的目光投向它的领军人物——通榆县实验高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张威。    又是一年春草绿。笔者来到位于通榆县城东部的实验高中,见到了吉林省科研型名校长、全国管理创新
期刊
近年来,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太行山南麓,一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景区仿佛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吸引了海内外旅游爱好者的眼球,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它——就是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景区管理局的局长——韩跃平。  2001年6月18日,韩跃平从县水利局调任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当时的云台山,只有69名职工,年接待游客人数不足20万人次,门票收入仅有400万元,对外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河南
期刊
孙洪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著名青年演员,曾凭着电视剧《庄户人家》中高二吉一角获得了好莱坞第二届国际电影电视节“星光奖”最佳男主角,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演员。去年9月,随着《彭雪枫》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6.75%的收视率使该剧成为2007年央视十大热播剧,由此,彭雪枫的饰演者孙洪涛再一次制造了荧屏轰动。  记者面前的孙洪涛亲切平和,睿智而幽默,无论是身着布衣,还是戎装,他给人的
期刊
程跃,心理学博士、儿童发展专家,现任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总裁兼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总园长,北京市全程超越实验小学校长,中国超常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专家,美国跨地区私立学校认证委员会(CITA)组织评审组专家。    程跃于1982年毕业于安徽蚌埠医学院并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三年;198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儿童早期心理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