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舞台。这个舞台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亦可以是情趣盎然的,但必须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进步,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目标;动手操作;实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为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以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三维目标
常言道:“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令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立三维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有利前提。
在教学“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如此,通过设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基于动手操作,发挥主体价值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发挥,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这一方式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让学生试着动手剪一只“蝴蝶”,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待汇报展示过后,我向学生问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同学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待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轴对称现象后,我让学生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不应被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拓展数学教学的外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在讲授完“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内容后,我向学生问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用到了统计?”待学生自由交流过后,我让学生在课下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我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数最多?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数最少?各有多少人?(2)如果要组织班级活动,安排哪个季节出去游玩最好?(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此,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师就须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积极探求更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使数学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得以及时扭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林海荣.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174.
[2]何千祥.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6(14):8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目标;动手操作;实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为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其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以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三维目标
常言道:“凡事預则立,不预则废。”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教师教学的前提和指引,就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令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立三维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有利前提。
在教学“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之前,我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的价值,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如此,通过设立三维目标,既理清了上课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基于动手操作,发挥主体价值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发挥,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这一方式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让学生试着动手剪一只“蝴蝶”,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待汇报展示过后,我向学生问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同学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待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轴对称现象后,我让学生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不应被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拓展数学教学的外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在讲授完“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内容后,我向学生问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用到了统计?”待学生自由交流过后,我让学生在课下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我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数最多?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数最少?各有多少人?(2)如果要组织班级活动,安排哪个季节出去游玩最好?(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此,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师就须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积极探求更多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使数学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现状得以及时扭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林海荣.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174.
[2]何千祥.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6(14):82.